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和影响越来越广泛,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和对敌斗争的主战场。
在充分利用并发挥新媒体宣传的功能与作用方面,乌鲁木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充分发挥其在壮大主流舆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乌鲁木齐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平台和制度建设打牢高效运用新媒体的根基。
经过几年努力,乌鲁木齐市已打造出包括综合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手机公共短信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宣传方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工作新格局。
乌鲁木齐市本着“科学先进,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的原则,先后投入8200多万元,建立了以“网络引导、舆论监督、问政于民、问责于官,现场处置、跟踪督办”为主要职责的市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管理着包括综合门户网站《红山网》、政务微博、问政平台、民生舆情系统、手机公共短信、官方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宣传平台。
乌鲁木齐综合门户网站《红山网》成立两年多来,发布了大量的新闻资讯信息,就笔者所知,仅以网络问政平台为例,截止目前共受理各类百姓诉求10312件,全市100多家政府职能部门加入该平台,解决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该网在“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评比中,获得“全国网络问政突出贡献品牌奖”和“全国地方网站最受关注品牌奖”。在中国“2012年度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中,乌鲁木齐市荣膺“优秀城市”和“新锐城市”两大奖项。
目前,《红山网》共有3.6万余名注册会员,每100名首府群众中就有1人在关注和使用该网便民利民平台,累计访问量达1600万余次,日均访问量达9万余次,日均独立IP访问达1.5万次,瞬时在线最高值达2108次。
近年来,乌鲁木齐手机终端用户骤增,实际移动用户个体约400万户,适龄人口的手机使用率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2年,乌鲁木齐在新媒体宣传领域再度创新,创造性地设置了公益短信号码10639585,搭建起向群众传递党委政府声音、服务民生、解疑释惑的新桥梁。其中一个个案很能说明问题:2013年11月11日23时许,新疆八钢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一加工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他们于凌晨2时左右,将此事件通过短信平台进行发布,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了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截至2014年1月8日,共发送汉文版公共手机短信660条,维文版191条,覆盖总人数达32亿人次。
通过两年多的发展,乌鲁木齐综合门户网站的积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吸纳了1000多名各族群众,加入通讯员队伍,他们在新闻报道、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3年共发布各类文章30余万篇。同样,由乌鲁木齐市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运营的乌鲁木齐官方微博——“乌鲁木齐发布”,经过两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截止目前,共粉丝近20万人,并已形成兼容区(县)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和公共服务机构等96家单位的官方政务微博群,已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利器。2013年共发布微博53957条,荣获腾讯微博“2012年度新疆十大政务微博”,并被选为中国政务微博全国十大应用奖。
他们遵循新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播特点,运用新媒体渠道听取民意的能力,将特色网站建设、微博问政等形式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把握群众心理特点和利益诉求的能力,通过网络问政、政务微博等了解社情民意,正确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统筹各部门力量,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化解民忧。
就今后的任务而言,他们将力争做到:一是做大做强红山网,继续优化红山网内部机构设置,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全面做好网站的运营工作,实现网站建设的本地化、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做实做精网络问政,打造以网络、手机APP、微博、论坛等为主体的多样化网络问政模式。
他们告诉笔者,他们将尽快出台《红山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乌鲁木齐市网络问政工作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由上观之,乌鲁木齐市通过新媒体宣传的独特方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困扰老百姓的许多实际问题,而且从宏观层面和大局上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从他们几次获奖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做法就是值得称许和肯定的,适当时候也可以对他们提出表彰。
笔者认为,乌鲁木齐新媒体宣传的经验还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尤其是在一些民族地区的省会(自治区)城市,如拉萨市、呼和浩特市、银川市、南宁市等,就需要向乌鲁木齐取取经,多交流,多学习。当然,这种交流和学习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另外,学习和取经绝不是全盘照搬,而必须根据各市各地的特点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之所以说民族地区的省会(自治区)城市应向他们学习,是因为他们同处民族地区,富有民族特点和特色,相互借鉴的共性因素可能会多一些。但绝不是说内地城市就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只不过内地城市向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而已。
具体来说,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全国各地宣传系统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让乌鲁木齐市在会上充分介绍他们的经验,甚至还可以组织相关系统到乌鲁木齐去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当然,全国各地宣传系统中可能还有其他单位也有做得很好或很成功的,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
总之,在充分利用并发挥新媒体宣传的功能与作用方面,就笔者所接触到的情况而言,我觉得乌鲁木齐市的经验是值得肯定并推广的。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