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的精神,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会议和讲话精神实质,经市领导批准,市委宣传部联合市相关委办局3月—6月举办十场“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报告会。2014年5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委讲师团和西城区委联合举办了北京市第七场“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邀请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图”》的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题报告会
今天给各位报告的内容大致分三块。第一,当前北京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个基本思路不像文件写得那么抽象、专业,就让你知道一下你把孩子放在首都这个环境下,不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未来的走向,和期待孩子成长的方向是什么。第二,现在正是招生考试季,所有孩子都会面临小学入学、小升初、高考等等,一会儿介绍这方面的情况。第三,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未来,近到今年下半年、明年,最远到2020年所谓中长期,但是对孩子来讲都是在校就读期间要做的一些事和思路。
之后回答大家的提问,我感觉每次大家的提问都给我们提供了资源,在我汇报的过程中,您就可以写字条,工作人员进行汇总,我可以直接回答。
第一,首都基础教育总的走向和发展策略是什么?其实跟孩子和家长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问题。我们养一个小孩,从他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初中、高中,我们首先期待的是健康和快乐,然后期待他学有所成,能有美好的未来。按照这个目标,其实家长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目标。当然我们的目标是符合国家的发展,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包括事业的接班人。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去合理组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资源。其中组织的原则在不同段不一样,比如幼儿园阶段,我们更看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成长。所以,幼儿园的上学不管小班、中班、大班,不太建议你的书包里有铅笔盒。我们更关注这个孩子一日在校的生活模式,比如是不是有固定饮水时间、自由饮水时间,是不是有吃水果时间,另外评价这个幼儿园的好坏,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有多长。如果这个幼儿园的课程非常好,又是双语、教拼音、写字、阅读,其实未必是我们学前阶段真正需要的。小孩在手指没有发育成熟,过早握笔还是有问题的。我们反对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不是不想让他学,更重要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状况去做工作。另外小孩的求知欲和来提问的状态是不是能保护起来。现在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伴随着这么多老师的艰苦努力和认真工作,有的孩子越大越不爱提提问,越大越没有自信,眼睛里越没有那种光芒。到幼儿园,小孩跟你主动打招呼,甚至往你身上扑,撕贴画给你贴。孩子到大了,他们基本不理你。
现在我们的资源调配都要改善这种状况。学前阶段我们更看重这些。牵扯到很多爷爷奶奶说要挑选一个好的幼儿园,好的幼儿园是什么,首先要吃的好,上厕所和喝水学校有固定的记录,能够给家长及时反馈。其实我们最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然后看整个课程中有没有轻舞飞扬,有没有运动天地,有没有固定的操,固定的活动时间占多少,然后再关注他学的基本技能、课程设置。所以学前教育阶段很有讲究,虽然没有像义务阶段那样那么固定,但是我们要去考量它的时候,特别是广大家长选择的时候,这些要素很重要。其次还有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我家孩子单位时间内获取资源的多少。就是班额问题,班里的小伙伴,是他活动的机会以及老师和孩子活动的机会,所以师生比,单位时间内获得资源多少,班额多少是我们考量的核心。当然现在幼儿园阶段基本建设也是围绕这些。到小学阶段,要进一步去巩固自主探究和求知欲的激发,这是现在整个小学阶段改革的核心。原来我们都身坐直、眼向前、不说话。现在对小学阶段提出的目标,所有的老师要致力于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这个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孩子在入学阶段,包括在低年龄段、高年龄段,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和探究意识,是不是能保留。
孩子从出生开始,学说话、学走路,天生是好学的。但是你发现没有,通过原来传统教育,慢慢让他不好学,还变成厌学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要调整。我们的小学阶段提出一个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就是致力于保护孩子的自信心,选择适合他的环境,同时创造他的成功体验,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每一天要值得关注的。各位家长您可能有体会,如果这个孩子每天回来都欢天喜地,回来拿一个模型,回家后滔滔不绝讲,同学怎么样,这个孩子的状态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回来不说话,或者慢慢发现说的越来越少,不跟你讲班里的情况、同学之间的趣事等等,你要特别警惕。说明什么?说明他白天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天性是回来给你讲奇闻轶事。这个家长就要注意。有时候班里人太多,老师关注不到,一周两周就没有被关注,也没有什么批评。这个时候要及时诊断,或者跟老师联系。我家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您是不是叫他一下,哪怕回答不出问题也没有关系。咱们都当过学生,中间的时候老师给你提问,一下子就惊起来,后面想走神都不会了。老师对孩子真正的关注和关爱不是考试让他怎么样,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给予他关键点上的教育刺激,这也是我们把孩子送到某一个学校更多获取的资源。小学阶段是关键点的教育资源。到高中和中学就是答疑,到高三和初三最聪明的就是下课跟老师聊起来,占有老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每天的变化。现在学校的建设和教学模式,包括教材的选用和对老师的培训,也在努力往这方向转化。我们叫备学生比备教材和教法还重要,因为我得有对象意识。今天是这样的群体来说,我们肯定用案例,用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讲。不可能像给校长做报告或者给老师做报告那样,说一些术语,也可能像给领导汇报的时候,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致力于改革。现在在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中,第一丰富课程的设置,能动手的尽量动手,而不是坐那里干听。第二,作业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学习和写字,更多留给创意性的作业。我们致力于孩子有批判性思维——找茬,提问题,针对社会的实际和看到的问题。包括对小学老师的培训,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你的孩子和你接触的小学老师未必很到位、很注重这些,但是这肯定是改革的方向。因为对老师的挑战也很大。原来教教材、知识和方法这是最简单的,但是孩子是不是真听进去了,另外孩子感不感兴趣、是不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这是要关注的。真正的优质资源、好老师,实际上跟老师有这种互动和影响力的老师。
现在搞优质资源扩大,并不是学校牌的变化,主要是这种理念的传播,是不是能让所有学校的老师,包括大班还是小班,当然还是小班好。一个班47个人,老师判作文,基本上都写优。如果一个班40个人,所有都写优还能写点话。如果30个人,还可能在班上对作文进行分析。我们看待的优质资源是这种内涵的优质进行传播和扩展。因为只有这种优质的东西扩展,才能真正作用到咱家孩子身上。哪个学校装修好,或者有一个楠木的大字教室,或者有300倍的天文望远镜,跟咱们没有关系。我们在选择教育资源,包括我们在拓展教育资源的时候,实际上拓展了这些东西。为什么现在我们关注一些听不起眼的学校,但是学校的阅读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表达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不同一般,品质不一样。包括我们也出过国,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很平和,他们讲教育生态,一个教育生态里一定有很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老师跟家长、孩子之间的交流。如果这个学校变成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一个年级十几个班,每个班四五十人,一个老师比如教3个班语文,作业基本上没有办法判。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就是两个班,还能判出水平,如果到3个班基本上不行。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的配制和重新调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关注这种教育生态和要素的调整。而这些要素一定是这一针能扎到学校身上,而不是简单的孩子或者建设的问题。反过来,从您的角度关注,是关注我们家孩子到底能获得哪些教育。就比如我们去一个饭馆,高楼大厦,环境也很好,但是这个菜好不好,如果什么都好,没吃出什么东西,这顿就白搭了。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就是服务,跟餐饮差不多,核心是教育供给,也跟教育差不多。我们的服务对象很任性,他们按喜怒哀乐来“吃”。比如在小学,他们喜欢这个老师就认真学,如果不喜欢这个老师,唯一的报复手段就是不学。所以我们的服务对象很任性,我们要致力于改善我们的教育供给,更关注我们的对象。
我们要改善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要得以传播。真正的好学校去评价,是不是真正尊重学生。我们到学校去考核,包括您回去以后拿这一点试试你的孩子,真的考核这个学校的质量怎么看,看课堂笔记和作业,老师怎么批改作业,课堂笔记是老师留在黑板上的干货。有的学校对学生对学生的笔记还做批改,这是很到位的。因为小孩到学校不会做笔记,但是老师会指导。有一些学校做不到。另外去学校考核还有一个报纸,就是看老师了解学生的程度。比如就像开家长会,您去问老师我家孩子怎么样,如果这个老师滔滔不绝讲出你孩子的个性特点,跟您了解的情况能印证上,这个学校就放心了。如果老师说挺好的,要警觉,您家孩子没有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教育,这就是缺乏个性的。这样您就要把您孩子的个性传递给孩子,老师在教育中进行调整。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孩子一块儿,晚上只是在家吃一顿饭,尤其是小学阶段。所以,您要高度重视孩子白天的生活,要从每天放学的反映、与老师沟通和我们对课堂上做笔记的情况,获取有用的信息。我们在进行优质资源扩展中,小学阶段西城是改动最大的。
西城小学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全北京市最密集的,这一次区委区政府力度非常大,进行学区化的改造包括学校联盟,我们看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谓“粮草”就是教育生态中最核心的,比如教材,比如说教学资源、教辅资源,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之间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在这种传播中,现在这种资源的流通已经开始了。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有的学校校长给我打电话,申请统一教材,因为西城有的学校使用北师大版,有的使用人大版,当然这都是合法的。有的申请统一的教研和备课。各自的优势不一样,有的是文化课,有的是培养模式,我觉得这个态势非常好,直接作用于每个市民、每个家长的感受。9月1日以后开家长会您会关注到。
今年更关注小学入学、初一入学,就算你不是起始年级,在融合的过程中也能看到深刻的变化。这是小学阶段今年重点推进和改革的重要内涵,这些东西部可能在政策里写进去,其实我们特别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能够跟家长一块儿取得共识。我们要认真为孩子选择白天的在校生活,认真帮助他过好白天的生活。这个认真的前提是我们要共同做好诊断,这种诊断是每天都在进行的。你天天在家看他的情况,老师也有责任每天关注孩子,然后跟家长有一定周期的联系,但是现在往往有时候受大班额的联系,老师关注不够。现在幼儿园联系比较多,一个班配两个老师,老师在微博发的东西,有时候给你发谁谁的手破了,今天还能游泳吗?征求家长的意见。到小学,这就不行了。另外家长主动跟老师建立联系,其实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里还特别提醒一下,鼓励孩子质疑。现在对所有老师培训,你不要不让孩子提问,或者孩子提的问题很个性,你不要生气,你应该感觉是自己教育的成功。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问老师问题了吗,是不是跟老师沟通。您一定要跟相应的教育资源有接触度,这样更有自信。
小学阶段一二三年级是最重要的习惯养成阶段,小学有6年,在这6年中有一个分水岭,很多小学的老师一二三年级是一个团队,四五六年级是一个团队。一二三年级更多的是习惯的传达,是不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晚上观察孩子在做完作业有没有自己独处的时候,你给他创造环境,把家里电视都关了,他能不能安静先从十分钟开始,然后半个小时,看书也行,或者玩什么东西,要让他有专注的时间,这都是好的习惯。另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要从看图到看文字。马上在北京电视台要推进北京中小学生的阅读工程,我们曾经还搞一个课题:有感于老师不读书。可能由于各种压力,现在老师未必真的读多少书,我们在地铁上看更多的是玩手机,有一些发达国家阅读的读书习惯非常好。小学阶段必读的一些书家长要准备一些。如果他养成这个习惯,后面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从四年级以后,所有学科的学习和阅读都会海阔天空。现在我们诊断好多中学的孩子学习能力差,根源在于母语的能力差,不能有效阅读,提取有用信息加以消化整理,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个基本能力贯穿到所有学科,他的习惯培养实际上在早期。包括现在我们自己都感觉,让我安安静静读一篇东西读不下去,有时候希望别人跟我说,我都懒得看,这是挺麻烦的事。所以一二三年级关注习惯的培养,四五六年级关注在这种习惯下是不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和独立的思维水平。四五年级的老师,一二三年级都是包班的老师,四五年级要分科,科学、语文、数学等等,确实为初中做准备。为什么小升初看四五六年的评价手册。一二三年级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还有阅读习惯。四五年级把这些习惯转化为战斗力,是不是运用阅读习惯在语文、数学、科学里能看懂一篇科学文章,能挑出一些问题,另外注意孩子的表达。现在老讨论英语考试,其实语文该不该考听力,包括成年人在内是善于听取别人的话,提取别人的信息,有多少人能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口才有多少。其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些。一二三年级养成习惯,四五六年级看表达,自己有思想。现在有一些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可以跟家长辩论了,有思想——这是特别宝贵的东西,千万别压制。
另外这个孩子能不能听进去你说的东西,包括老师说的,同学说的,能够听多长时间,一般小学的课都不敢超过40分钟,因为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长时间。在家里,我给你讲十分钟的事,有时候听5分钟就不耐烦了,这个要训练,这是最重要的小学阶段的能力。在小学资源扩展中会有相应的书,在全学科推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所以您也帮我们考量,来用家庭教育倒逼我们的学校教育,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养一个小孩最起码的教育素养。
小学阶段还有一个最核心的指标,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戴眼镜,站立挺胸,见到生人也愿意打招呼。这说明成功了。如果六年级毕业,戴眼镜,见人也不打招呼,也驼背了,这个就是失败的。我们谈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真不是说简单的学科成绩,我们看待的是一个活人。首先基本健康目标和好习惯目标,这是小学最关注的。为什么有时候在普通的宣传里说,就近很重要,小学生可以多睡几小时。光看字面有点苍白,但是那在背后是我们对生命的期待和呵护。静下心想,我自己本人也有深刻的体会。我1991年毕业当老师,我的大部分业绩是我要孩子之前取得的,什么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获的奖。
但是有孩子以后,我有很深刻的反思,我那些业绩,包括那些成果其实在很大成果上并没有把学生当成生命看待,现在要反思,包括做班主任,我也开这样的家长会,有慷慨激昂讲成绩、分析报告,实际上对学校的生命状态和在校生活的质量关注并不多。特别是从自己的感受。现在的政策制定,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从业者,我不想跟大家讲政策,是作为从业者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在探讨问题中,我们有感情,我们站在讲台是用感情跟孩子讲,而不是我的职务,我教这课,让你考100分。这是我们的反思。
到中学阶段又不一样,特别是初中阶段,小升初是特别重要的阶段,小学是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到初中性格的作用就逐步形成,基本上就定型了。为什么说一些教育要素和采取的措施一定要在初中之前,或者初中阶段以前,包括初中,因为在高中以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包括习惯的养成已经固化了,甚至会理解家长,会反过来影响你,影响老师了。这个时候教育的力量就下降了。内部有句话:“年龄越低,教育的力量越强。年龄越高,知识的力量越强。”你到幼儿园阶段说什么是什么,小学初中也是这样,但是到高年级,不是你教什么就信服,而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按和目标,知识的力量,他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个学科。到大学就是为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我们把主要的精力和主要的投入,包括对资源的盘整,非常重视。我们更看重课程的整体设置和课程设置之间的相应联系。
各位家长可能就关注,到初中会发现,语文、数学、外语,包括物理、化学互相之间是关联的。为什么初二才开物理,初三开化学,如果没有这种基础,课程都开不了,内在知识之间的联系就非常紧密了。初中的教材很讲究,编数学教材一定要懂物理教材,把物理学科所需要的算法在这里先解决,如果不解决就学不了。物理教材就我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是不是数学已经建立这个概念。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进度是这么咬合在一起,到初中咬合更密切。初中再关注孩子,不能只是考虑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要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说我们家孩子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要保证学科之间关联起来,甚至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学科之间跨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地理讲丝绸之路,历史上怎么说的。数学里讲的平面几何,物理圆周运动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这些要适度提醒。我们对于现在初中的教学改革,包括老师的培训上,包括现在初中资源盘整和调整,我们叫课程设置的统一,包括马上又做一个事情,把西城区研修中学的教研员和市里的教研员,让他们沉到学校里。整体提升教研的水平,整体提升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程度,让学科获得的是一桌菜,这些对孩子来讲是共同起作用,不能偏科。如果初中这个孩子偏文或者偏理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作为基本的知识是关联起来的。在关联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为高中真正学习哪个课奠定基础。
所以初中阶段进行的资源整合,我们做纵横两个方向,一个是横向上,比如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联合,让资源更多一些,公共教室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强。还有纵向要让初中和小学、初中和高中纵向有联动。前两天,西城宣布一些小学有对口直升关系,6年以后能升到某初中,内涵的想法是现在这些初中一些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法要跟学校有衔接,特别是小学的高年级。另外,不同学段的老师之间也要有沟通,并不是小学只教小学,要关注这个知识在初中起什么作用。初中讲,我现在讲的在小学要奠定什么样的基础。还有小学的学科走向,学段之间要有有效的沟通,这对孩子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打通还不是简单的升学关系,实际上是内在的。内在往上还要打通到教研。这周五就有这方面正式信息的发布。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教育资源新的挖掘。初中阶段奠定这个基础实际上是为他高中的准定向教育做准备。
高中的孩子就要有想法和倾向,在高一学习完,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未来的高考可能不分文理科,实际上对孩子的倾向更细化。孩子上高一一开始就要有自己大致的专业倾向和学科的优势判断,选修课的选择和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就要有所侧重,未来是偏向考古、计算机还是金融类。未来高中阶段,我们对学校择业的指导和发展方向的指导会加强。不会说到高三报志愿的时候就辅导,可能在高一就跟你共同探讨。现在有一些学校,像西城实验中学,三十五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高中选修课,还有高中的导师制,让每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择好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像以前学文就学文,学理就学理,以后可能会有更加个性化的选择。甚至有一些学科的成绩,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在初中和小学更得培养个性和求知欲。这一轮教育改革确实力度很大,方向和整个资源的盘整也非常多。
在整个升学过程中,包括最核心的升学政策上,都是按照这样的改革方向去调整的。所以到高中阶段,我们希望他有更多自主选修课,尽量早地定下来发展方向。将来我们家长跟孩子要早期讨论一些专业,了解一些社会,了解一些学科,而别到最后高三报名的时候拿一大本到那里瞎挑,MBA计算机管理,这个好听,但是不知道干什么,另外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到最后就挑学校,这个学校好,分合适,能进去。有一个外国记者去高校采访,真正选择自己学的专业比例并不大,而是就看分。
未来要给孩子更多的余地,这是选择的方向,也是正确的方向。第一部分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真正盘整教育资源和希望的教学目标,包括孩子成长目标跟大家做一个汇报。这里身体健康,我现在越来越感觉身体健康仍然是第一位的。初三毕业还没有戴眼镜,这又是一成功。这个调整光靠一个措施不管用,光靠做眼保健操或者把教室的灯换了,这个不太可能。我们要加强户外活动时间,注重饮食。我曾经到一个小学,一个半篮球场,有7个班的孩子在上体育课,挺可怜的。但是仍然是热点学校,趋之若鹜,这种教育资源我们需要去调整,包括化解大班额,尽可能增建操场,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家长的认同和配合。第二,今年的入学政策。小学入学,小升初还有中高考。现在更多在进行时,西城都在通过网站和学校有详细的布置,我们总体的入学政策还是按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今年的政策把蛋糕做大,让孩子尽可能就近获得适合他的优质资源。今年东城、西城、海淀在入学之前已经完成资源的整合和部署,东城的力度更在一个学区片内,实行校区布置,这样资源更加节约。西城进行的是学校联盟的探索,这种联盟从最核心的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课程教材的体系上做统筹,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这种影响能力。刚才也说过,就从春节以后,很多学校在进行这方面资源的交流和统一,我们相信后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另外,通过这种化解,可能使得过去过大的班额和过大的校区得到缓解。校区越大,班级越多,感觉是工厂生产化的方式。老师一个班一个班,到最后非常熟练,他根本没有给对象讲,而是完成自己的逻辑和顺序。老师的讲课要有提问和互动,每个班都不一样,如果班太多,老师也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现在这种资源调整从内部来讲,一定要让老师关注教育对象,增加互动时间,而不是简单迎合这个学校好,全都在这个学校。我们有这样的案例,大规模的“航空母舰”的学校,实际上对孩子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并不好。虽然有时间到大场合,但是对孩子的成长,静下心讲,关系并不大。
我们的孩子最关心每天一点一滴获取的东西。所以教育是供给,教育是一种服务,我要看我切身得到的供给和服务怎么样。跟到大饭店和小饭店吃饭的感觉一样。小学入学和小升初都是这种模式。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和电脑派位,有一些还实行分波派位,这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西城区推优派位,这次到位率很高,我们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推优派位中已经接到派位结果的通知,是全北京市率先第一波完成小升初的,整体比较平稳,也体现公平和公正。后面西城区还应该有特长,有大派位,这次西城区在小升初中把大派位得到调整,更多惠及到广大家长。今年高考政策中,主要的一个变化是30%指标分配问题,这30%指标分配不是侵占原有招生比例。去年统招的数跟今年统招的数,大本都出来了,数都差不多,今年所谓多出30%从哪里多出来,是从原来10%的择校生。原来初中升高中有择校生,限分数、钱数和人数,那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现在不应该再用。去年还有13—15%的指标分配合在一起,另外今年又增加一些。今年30%是这块组成的,所以我们叫做增量。这30%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纯粹是多了一次利好机会。我们在辅导报名志愿时,前面5个志愿,如果对本区县优质教育资源比较满意,建议报满,这样保证第一批录取,都是区级示范校。可能也有非四中不上,如果这个不上,到最后统招再去,统招报8个志愿,这个也可以。这个需要家长在两次机会中做分选。特别是在第一次机会里,招生计划表里有不同招生比例和计划,您能直接看出孩子报这个学校,在全区招生的数是多少,机率有多少。这些都是信息的支撑和服务。马上这周末就开始中考的报名,中考都把报名的权限和密码交给家长。可能有一些学校希望你留在本校或者怎么样,可以做这样的工作,都希望留下好学生,但是真正的自主权是掌握在家长手里,这是中考报名的规则。
今年高三报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第一志愿多一个平行志愿,对家长来说也是好消息。原来必须要首发命中,第一志愿没有考上就掉到第二批了,这次有一个平行志愿,报的稍微有差距,可以在二者之间有一个录取。这样稳定度更高。所以今年所有高三的家长在报平行志愿的时候也不要浪费这次机会,要选好这两个平行志愿,当孩子出现几分的差距的时候,不至于掉到一个档次里,而能接住。如果平行报一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不行,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专业特点。今年从小学入学到高考,政策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义务教育使用两个招生系统,要在网上信息采集,显得比往年变化大一些。但是这个变化总体上是趋向于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有利于广大家长和学生。这是今年招生政策具体的变化。
第三,未来的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按照第一部分跟各位介绍的,我们的基本思路,去完善整体配套措施。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中小学,特别是初中和小学,我们会往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内涵的方向去建设。当然除了办学条件,还进一步做调整和丰富之外,往这个方向做。高中阶段,往更加开放、更加自主的方向去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选择权。现在有一些初中也在尝试走班教学和自主选修,这也是我们鼓励的,也是您可以关注的。将来您关注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老师的状态,包括老师给学生判作业、记笔记。我们鼓励家长认真评判和选择学校,认真去调研这个学校,而不是盲目听一个牌子。我们感觉这方面的认真调研其实反过来对我们又是一个促进,对这些学校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让他真正关注家长,关注孩子,做好这个,而不是单一的供给,爱吃不吃,爱会不会,学好学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优胜劣汰。未来得发展,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设备设施的建设都会往这个方向发展。现在关注北京启动数字学校,会推送很多跟校内主科教学相关的教辅资源,信息化平台上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包括一年级家长获得微信的推送,这也是未来的方向。特别是基于网络,包括歌华进家庭,一些课程资源都提供点播和下载,甚至提供答疑服务。这些资源,全社会如果善于利用,并且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获取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更安全稳定,比选择一个学校或者追一个老师要厉害得多。因为未来信息化社会,孩子的成长,包括每个成年人的成长,也是信源更丰富实际上更好,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这个大致具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