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是独立思考、自我批判、奉献社会的精神
光明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精神,您理解的北大精神是什么?
宇文利:一个学校的风格和精神反映了她的独特文化,也关系其形象和魅力。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的产生有特殊的历史和背景,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思想文化诉求。关于北大精神,北大人及社会上有很多讨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大学的精神也随着时代变化,在时代内涵上不断具体化。但北大精神始终高扬着民主科学的进步曲调,也始终保持爱国进步的传统。
产生之初,北大就包含了爱国进步和民主科学的价值。蔡元培先生掌校以后,开始大力培育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基因。1923年,蒋梦麟在北大25周年纪念时发表《北大之精神》的演讲,指出北大具有大度包容、思想自由的精神。1925年,鲁迅在应北大学生邀请所写的《我观北大》中说道,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里面提到的为新的、向上的精神也反映了北大精神。北大教育长马寅初在北大29周年时提出,北大之精神概况起来是牺牲精神,北大主义就是牺牲主义,服务于国家,不顾一己私利,勇往直前。
北大人关注北大精神,社会也关注北大精神。在我看来,北大精神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使北大能保持学术独立的品格,不依附于某种权势,不盲从某种思潮;二是自我批判的精神,这反映了北大人躬身自省、敢于自省、追求进步的精神;三是奉献社会的精神,这与北大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紧密相关,北大人一直抱有理想主义情怀,有为国家民族进步事业献身的精神,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也可称之为为国家和社会不顾一己私利的牺牲精神。
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联系非常紧密,距离最近,也最能相容
光明网:以北大精神为代表的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核心价值观对于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意义?
宇文利: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好的提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就本身去做研究和涉及,还要将之与文化、价值精神要联系起来去理解。习近平在北大的五四讲话中提到,民主与科学也是核心价值观,这是非常巧妙,是科学的提法。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联系非常紧密,距离最近,也最能相容。在一个社会整体结构和形态当中的,大学是一个特殊的部类,更多与文化创造和精神培育有密切联系。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与文化的距离当然是最近的。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当由大学去倡导引领和阐释。大学精神是整个国家精神最具有引领性、开创性和气质性的精神。北京大学从1998年开始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我看来,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并不是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学体量和规模,甚至不是一流的老师和学生,而更应该是一流的精神、一流的文化。如果一所大学能产生一流的文化,从而对时代价值观有贡献,这个大学就能成为一流大学,就能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指标和灵魂。具体而言,一流的精神首先不是依附和盲从的精神,不是没有独立见解、品格的精神。要建设一流大学,就必须塑造一流的精神和一流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北大的意义非常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从表面去理解,做肤浅的阐释,而是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的定位、使命责任和目标中,特别是要从文化精神的担当上去理解。
北大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要起到引导和先锋示范作用
光明网:高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作用?北大在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做法?
宇文利:北大对于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思想文化上的贡献。这些贡献固然可以从其培养多少优秀人才和科学家去理解,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改变、更新民族文化的形态上有什么贡献。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对于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仅从政策和国策的角度去理解,更要从精神和文化上去理解。北大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要起到引导和先锋示范作用。北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和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首先是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院系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征文、教学科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核心价值观。其次,北大在培养引导青年培育核心价值观中注重把握好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社会上对价值观有不同理解,学校在培养核心价值观方面应该坚持一种什么导向、把握什么方向很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北大精神当中牺牲奉献、对国家民族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这种方向就是摒弃小我、发展大我的方向,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大学理所当然的方向。再次,重视实践,注意将理论层面的理解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体结合起来。从这学期开始,北大在课程教材教学方面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其中,通过讨论与反思让学生更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和时代内涵。比如我们学院暑假要去西南教学实践,包括调研、讲座和交流,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
树立三层目标,使广大青年有仰望星空的机会和天地
光明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
宇文利: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由于宣传当中存在形式主义等误区,导致一些青年的不信任。当然,对政策观念的宣传在形式上的呈现是必要的,但我们更应注重对文化和科学意义上的渗透和理解。这就涉及信任和信仰的问题。信任关系人际关系的构建,信仰则关系生活的目的和幸福感。
现在大学生精神上的空虚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客观上是青年人在理想建构和目标建构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阶梯。为此,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这种理想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目标是要树立对健康生活的信仰;中层目标是树立对有意义的理想人生的信仰;高层信仰是超越一定范围个体群体的信仰。这些目标看似遥远却特别重要,不可或缺。
解决信仰缺失,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教育。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化、物质化现象,这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青年人的理想信仰也随之发生异化和固化。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被异化的东西返回到正常状态中来,就是要建构青年人的理想和目标,让学生能抬起头来,而不是低下头去。其次,信仰还与实践有密切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很重要,要通过多种实践,帮助青年树立对生活、对人生、对美好未来的信仰,使广大青年有仰望星空的机会和天地,使他们能够看到未来、看到更美好的前景。这是建构信仰的必要手段和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