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可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范围和途径,促进先进文化的生产与流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只是宣传和教育领域的问题,它可以通过文化产业拓展到社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人们消费结构的上游化,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寻常百姓家,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崭新载体。文化产业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流通渠道,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
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可以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传统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载体和新形式,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选择。在当前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从生产决定消费,转向了消费决定生产,文化产业主体关注的重心从文化生产转向了文化消费环节,通过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所以文化产业更能够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和表达相应的思想、内容和方式,从而获取更多人的认同、喜爱和理解。因此,文化产业可以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传统的说教方式,颠覆自上而下的灌输机制,以文化民主和文化权利为导向,关注受教育客体的文化需求,尊重受众的文化特征,以喜闻乐见的途径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新载体和新形式。
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可以弥补我国文化生产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价值观涵量,是充分表达我国价值观和话语权的关键举措。我国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涵量和思想境界,体现文化产品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有效抵制发达国家的文化演变,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保障文化安全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具有重要的国家使命,需要承担着抵制西方文化进攻的责任,这就需要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传播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话语,塑造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及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很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文化产业又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达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在市场条件下不重视和追求产品的社会责任、价值使命和时代精神,导致文化产品境界和品位的下降。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的思想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文化作品思想空洞,价值扭曲,甚至传播非科学的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的思想产生混乱的影响。很多文化产品淡化和消解政治意识形态、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价值灵魂的缺失、思想观念的苍白,存在着反主流文化的不良倾向。
2、文化产业把排名、销量、利润等“数据化”指标作为自身竞争力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冷落。文化产业主体关注的是短期目标和眼前经济效益,注重“眼球效应”和“注意力效应”,出现了哗众取宠、庸俗化、平面化的问题,甚至出现腐朽落后的“反文化”主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文化大行其道,文化的高雅品质受到忽视。
3、西方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借助文化产品推销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可控性提出挑战。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矛盾与斗争日益复杂,西方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和传播渠道优势,把扩大自身文化产业的全球影响,作为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每个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共同展现、和谐共处的舞台,而是世界文化中心力量与边缘力量相互竞争与冲突、并不断结构化的进程。西方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紧张矛盾。西方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文化的压路机,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力量,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市场上销售着西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而且还天然地传播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消费西方文化产品、追崇西方文化时尚的同时,也就必然认同了西方的价值观。而我国文化产品未能充分确立和表达自身的价值立场和话语权,缺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立场与态度,存在着“失语症”和“他者化”的倾向。
4、我国文化产品对核心价值观的创作和开发,仍然面临着专业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制约,相应的要素禀赋还不够充分和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传播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主题表达、情节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对市场条件下实现核心价值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得不够准确。
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确立的科学实践思路
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保障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
实施和推进文化产品、技术手段和宣传方式的创新战略,探索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方式现代化的有机统一,通过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全面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和价值涵量,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合理途径,发挥市场对文化产品生产的激励和调节作用,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条件和规律,有效避免庸俗文化、落后文化充斥市场,为弘扬主旋律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
在文化产品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大众的亲和力,使文化产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的精神传统和心智特征,具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脉脉相通,避免出现文化产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械套用和照本宣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分类分层,根据“消费决定生产”的市场规律,按照不同境界和水平进行不同层面的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遵循文化受众的不同特点采取“分众化”策略,从而保证文化产品中的价值供给充分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价值需求。
面对国际市场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借助全球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创新缩小“文化逆差”的新途径,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文化魅力,使中国的价值和话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