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从辉煌、苦难中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时间:2014-08-27 15:16:00 |  戴有山 | 字体:【 】| 阅读: 14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论述, 展示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创造了5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我国56 个民族、13 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共同经历过非凡奋斗,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共同坚守着理想信念。中华儿女对美好愿景的不懈追求,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和必由之路,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不忘责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想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

一、中华赞,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世界普遍认为,埃及、伊朗、印度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全世界公认中华民族创造了最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在19 世纪以前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全世界留下了灿烂悠久的文明遗产。

自从公元前21 世纪夏朝建立开始,中国便进入了阶级社会。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中国已有了近4000年的文字史。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约有1600 多年的历史;从战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漫长的2300 多年;直到1840 年的鸦片战争,外国帝国主义闯入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直至1949 年, 中国人民经过100 多年无比艰难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才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取得胜利,在世界东方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以说,像我国这样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伟大国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农耕发明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根基所在。在8000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就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农耕活动,已培育出较好的栽培种子。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靠采集、渔猎等完全依赖自然的生活,转入了以定居为依托的农耕、畜牧经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地区,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也是举世闻名的。传世的龙山黑陶,仰韶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汉唐的丝织品,宋元明清的瓷器等等,大都是中国的国宝。我国还是世界上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河北、河南一带从事养蚕和生产丝绸。有名的“丝绸之路”,它的起点就是号称“丝国”的中国。炼铁技术也以中国为最早,这项技术曾在世界上领先了2000 多年。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各个门类,都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页,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作出了重大甚至是巨大的贡献。

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当古希腊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出现释迦牟尼,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期中国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家们的思想不仅支配了中国全部封建时代,而且其中一些言论和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在全球被翻译5000多种,在国外出版发行,流传于世界各地。在德国,《道德经》和西方盛行的《圣经》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家喻户晓的畅销书。

中华民族的诗歌、散文、词、曲、小说、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成就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诗经》、《离骚》流传几千年仍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现已译成多国文字,流传至海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盛行明清两代的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至今仍是中国各个阶层爱不释手的畅销书,并全部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十六七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东汉时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北宋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无名氏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都是世界性的创举。马克思对这“四大发明”曾给予高度评价,说这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天文学等都要比欧洲人早1000 多年。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当时社会思潮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古代军事思想中义利兼顾的战争观,文武并举的国防观,德法并用的治军观,奇正结合的制胜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齐人扁鹊采用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疾病,成为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至今沿用国内外、东西方。同是战国时产生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用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阐述科学养生和防病治病的道理,至今不但被中医界专业人士奉为至宝,百读不厌;也被普通百姓当作养生的必修课而身体力行。

20 世纪初,享誉全球的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这样说:“从若干方面观察,中国是我所见的最伟大的国家,这不仅是数目上的最伟大与文化的最伟大,而且是智慧上的最伟大。”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仰慕中华文化,毕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李约瑟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一些很基本的技术都是在中国生长起来的,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他称赞中国是“发现和发明的国度”,并著书介绍了中国的100 个“世界第一”。

二、中国殃,苦难深痛的百年抗争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1840 年至1919 年的80 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武装侵略战争就有5 次,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清政府在历次战争中都以失败告终。

伴随着军事上的侵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进行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掠夺、文化上的渗透,使中国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遭受了无尽的屈辱。

1840年至新中国诞生前,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1100 多个,其中,清政府就签订了500 多个。凭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侵吞了大片中国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其各自的势力范围。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849 年, 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 并于1887 年胁迫清政府订立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去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1858年,沙俄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 万平方公里领土……

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等达白银1000 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 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白银19.53 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901 年收入的16 倍。

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这一论述勾画出来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主线。事实正是如此。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压迫造成的苦难,中国人民针对如何实现独立,摆脱被侵略和被压迫,走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前赴后继,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林则徐被称为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既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又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他留心外国的情况,派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购买西报。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等著作,使人们获得了不少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史地等方面的知识,犹如在闭塞已久的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令人耳目一新。魏源也同林则徐一样,苦心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林则徐、魏源把忧患与发愤、求索与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与治内、民族精神与世界眼光开始结合起来,开拓了爱国主义潮流的新方向。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逐欧风倡自由”的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主张通过建立一个“民族共和国”,把中国变成一个足以和西方各国并驾齐驱的国家。辛亥革命注重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但是由于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科学革命理论作为指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来的南京政府只存在三个月便夭折了。革命成果落入了帝国主义所扶植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处在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

1919 年5 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运动。在政治上通过多次罢工,工人阶级成了革命的主要力量,且队伍不断壮大;在思想上通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主张用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来激起“国魂”。恰逢这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些时代的先进分子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以俄为师,选择走俄国人用马克思主义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从此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达到消灭阶级的社会大国。”这正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历史选择,最终找到了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在近代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历经磨难、孜孜以求,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和振兴中国的思想武器,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才越来越明亮, 并奠定了通向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最终将实现无数先辈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中国梦,破茧重生、建设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但是,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梦”成为一种悲壮的集体意识。他们虽然为这个梦想的成真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至献出生命,但仍无济于事,梦想终归还是梦想。但是,“雄鸡一唱天下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使“强国梦”有了实现的坚实基础,使中华儿女每个人的梦想找到了可靠的归属和坚强的依托,圆梦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亮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说:“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 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几句话道出了全中国人民的两个百年之梦,也道出了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共同心声。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融为一体了。我们中华民族要复兴,要圆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要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做起。

“小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想,这一概念也始终延续在中国文化的脉络中。作为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思想家们将“小康”设想为“大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了近代,康有为变法维新,又对儒家的“大同”和“小康”社会理想进行了改造。可以说,“小康”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民族传统中,在中国民间话语中具有深远的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在提出“两个百年”总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个总布局,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民对发展的期盼,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治国理政理念。这个总布局,提出了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思路和新的要求。

我们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这个期间,面临的综合优势、发展机遇、风险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三个前所未有”告诉我们,中国梦已经逐渐成形了。它使人们充分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希望。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频、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但是,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使人们听到了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这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经过鸦片战争170 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弘扬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令人感动和振奋的英雄人物,形成和发扬了具有特定内涵、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时代精神。诸如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忠于党和人民的刘胡兰精神;面对强敌,宁死不屈,英勇壮烈,以身殉国的八女投江精神;体现高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憎爱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甘当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实事求是,敢为人先,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带头进行农村改革的小岗精神;“铁肩担起报国志,生命献给舰载机”,为歼-15 研制和训练试飞而以身殉职的罗阳精神;以及其他精神等等,举不胜举,难以尽书。

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披荆斩棘、激流勇进?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深刻揭示了精神力量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我们一定要不懈追求,执着实践,让中国精神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闪闪发光。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千钧一发时刻的众志成城,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写在高扬的旗帜上,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以改革创新激励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力量。30 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经济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三)、凝聚中华儿女,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 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中,来自两亿六千万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来自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广大侨胞的关心和支持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 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之基本内涵、实践之根本依据、制度之本质规定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社会主义现实实践及其观念反映,又是对未来新社会的理想追求。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努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作用。“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祖国的崛起腾飞始终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努力与奋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 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想,起着引领作用的政治领导至关重要,团结亿万人民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两个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穿过“两个百年”目标,已经能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定能不负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