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三方举行新一轮天然气谈判,就今年冬季俄对欧、乌的天然气供销问题进行磋商。谈判无果而终,天然气问题仍然悬在半空。
眼下,冲在这场严峻的地缘政治危机一线的不仅有各国的外交家,还有许多经济、贸易和金融专家、会计师、工程师及公私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的任务是体面地坐在会议室里,悄悄地进行一场场事关危机走向的“经济谈判”,这些谈判左右着危机的走势,天然气谈判只是其中的一个。
事实上,这场危机就是因一场经济谈判而起,其后多场谈判贯穿整个危机的演变过程,经济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令人难辨因果。这些谈判主要包括:直接引燃危机的欧盟与乌克兰“联系国协定”谈判。参加联系国谈判并签署协定是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关键一步,谈判进行了四年多时间,欧盟承诺取消大部分关税,并为乌国内制定改革方案,助其彻底摆脱经济低迷。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本要在2013年11月28日的欧盟维尔纽斯峰会上签署该协定,但最后他拒绝签字,迅速引燃国内骚乱并演变成地缘政治危机。2014年6月,新总统波罗申科代表乌克兰签署了这一协定。
令乌克兰为难并恐惧的“关税同盟”谈判。欧盟东面,是俄罗斯主导的“关税同盟”,俄乌关于后者如何加入该组织也进行了多年的接触和谈判。如乌克兰选择加入,同样将获得来自前苏联地区的经济利益,并且不用进行国内结构改革。但是,加入“关税同盟”意味着乌克兰将继续生活在俄罗斯的阴影之中,这令其左右为难。
接近成功的俄乌援助谈判。在国内动乱初期,亚努科维奇转向俄罗斯求援,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得到了后者的巨额经援许诺。俄罗斯宣布,购买150亿美元乌克兰债券,将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485美元降至268.5美元,并解除对乌的贸易禁令。亚努科维奇回国后与反对派签署了和解备忘录,差点就成功挽回局面。
精于算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援助。今年4月,IMF宣布将为乌克兰提供为期两年、总额17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该援助的实现,同样需要在乌克兰和IMF之间进行相当艰苦的谈判,因为后者的援助一般都有苛刻的附加条款,乌克兰即便身处水深火热也必须掂量一番。
政治意味浓厚的美欧对乌一揽子援助计划。今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两年内,分阶段为乌克兰提供至少150亿美元的援助,美国则承诺提供10亿美元贷款担保。这也需要进行谈判,且其模式应属于“南北发展援助谈判”,不仅需要前期规划,还需要后期验收,并非简单地将资金划拨给乌那么简单。同时,乌克兰还希望得到更多、更快的直接援助,而不是欧美这种拖拖拉拉的方式。
老生常谈的天然气供销问题谈判。天然气是俄、乌、欧关系中的老话题,俄罗斯经常挥舞天然气大棒惩罚欧洲和乌克兰。今年初以来,三方已经就此问题进行多轮谈判,但均未实现实质性突破,俄乌还为此闹上国际法庭。但从性质上说,这属大宗商品购销谈判,也有既定的套路,考虑到与全球能源市场的联动关系,即便是紧迫的政治危机悬在头上,三方也不能胡来。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西方阵营围绕制裁俄罗斯所展开的内部协调。目前,西方已针对俄罗斯采取多轮制裁措施,各国举措轻重缓急各有侧重,这同样也需要在西方阵营内部进行协调。虽然掺杂的政治因素比较多,但仍难回避实际经济利益,最明显的莫过于日本被迫制裁俄罗斯,而韩国则直接拒绝参加制裁。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这些谈判。横向看,“联系国协定”和欧美及IMF对乌援助用来协调乌克兰同西方关系,关税同盟、俄乌援助用来协调乌克兰同俄罗斯关系,天然气谈判协调俄、乌、欧三方及其与全球能源市场的关系,西方阵营内的博弈则协调其内部关系。纵向看,“联系国协定”和关税同盟的“恩怨”可以一直追溯到冷战,天然气问题同样“历史悠久”,唯有各方对乌克兰的援助和西方内部协调都只是临时措施。从性质上看,“联系国协定”和关税同盟都属于地区经济合作问题,天然气谈判属于大宗商品问题,欧美对乌克兰的援助从模式上看属于发展议题。
由此,可以尝试勾勒出乌克兰危机的本质及其走向。这些谈判表明,在西方热炒的“新冷战”之外,还隐藏着美俄欧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三方互不相让。这不仅是一场地缘政治危机,更是一场地缘经济危机,是一场“经济战”。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冷战并未结束,而是以大国的经济战取代了美苏争霸。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冷战”具有双重含义。
因此,危机的最终落定,大国力量的最终平衡,不仅要体现在新的安全格局上,也要体现在新的经济格局上。也就是说,美俄欧在该地区的经济关系同样需要重建,新的经济关系的目标就是确保各方市场和资源的供给安全。
乌克兰危机始于一场经济谈判,或许,最后还要终于另一场更为激烈的经济谈判。□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