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记忆与书写:政治转型中的晚清贵族形象

 时间:2014-12-24 11:04:00 |  朱文哲 | 字体:【 】| 阅读: 141

晚清之际,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进步人士对秉持清廷大权的王公贵族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私家笔记、小说报刊之中,都开始出现“丑化”王公贵族的倾向。特别是随着革命风潮的兴起,王公贵族腐败无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

清末,各种政治势力此消彼长,互动角力。在这一过程中,王公贵族身处政治变革的焦点,在面对政治转型之时提出许多“应对之策”。不过这些对策多逆历史潮流而动,不仅未能发挥正面效果,反而在客观上瓦解了王公贵族的权势,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晚清时期王公贵族的这些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其形象的记忆、书写与描摹。

从天潢贵胄变身平民百姓

清末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民众的主体意识凸显,贵族权威渐趋衰落。从政治变革的实际状况来看,清廷政治权威的衰落也加剧了王公贵族政治权势的式微。贵族阶层被迫或主动推进政治变革,其目的意在保存君权政治体系,维系自身的特权。不过,实际效果却截然相反,他们提出的诸多应对之策,反而对其特权地位造成消解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满洲特权存在的不合理性,甚至有些满人都认为皇族不应享有特权。特别是满族贵族借政治变革强化自身权势的做法,更引起时人对皇族参政的非议。

民国建立后,满族贵族失去了清廷的庇护,从天潢贵胄变成平民百姓,有些人甚至沦为乞丐。对他们而言,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彻底破除了其自我优越意识,促使他们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从首崇满洲转向五族平等

清末民初,不仅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的重要阶段,也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彻底崩溃的时期,不仅对普通旗人影响深远,而且对贵族阶层影响甚巨。清王朝主要以八旗制度作为其统治基础,优越的种族意识构成了贵族政治文化传统之一。然而,清末的社会变化,特别是革命风潮的突起,由平满汉畛域所彰显的民族矛盾,对清廷统治基础造成极大威胁。

从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到,王公贵族借用西方政治文化,也仅仅是为了强化其统治,所谓“预备立宪”最终沦为骗局,立宪人士美好的宪政愿景,只能变成一厢情愿的空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满族贵族面对尖锐的满汉矛盾,消除满汉之间的差异,调整满汉之间的利益格局,维系皇族的特权,在维系清廷统治的同时,却也构成消解满族贵族原有种族意识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会促进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稳固和发展,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合力应对外来侵略,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这绝非满族贵族主观之取向,而是他们迫不得已应对时代变化的结果。

从王朝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王公贵族在时代转型之际,尽管也尝试借用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变革,但从根本上而言,他们对西方思想、制度的认识仍停留在极为初级的阶段,更多则是借用传统的政治经验,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清朝统治者借鉴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兴衰败亡的经验教训,从统治思想上对中国原有的统治体系增减损益,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统治模式。

维系清朝统治的部族利益和儒家学说,是王朝权力的重要支柱。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平满汉畛域,与其权力维系是相矛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历史大势面前,又力图维系王朝国家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贵族形象趋于固化

王公贵族逆历史潮流而动,影响了时人和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晚清之际,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进步人士对秉持清廷大权的王公贵族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私家笔记、小说报刊之中,都开始出现“丑化”王公贵族的倾向。特别是随着革命风潮的兴起,王公贵族腐败无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仍有一部分遗老遗少抱持对前清的忠贞,但他们也认为亲贵秉政是导致清廷覆灭的重要原因。他们对亲贵形象的书写和描摹,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亲贵顽固保守的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的历史记忆,就呈现出独特的面相:对满族贵族的述论主体不一,结论却大同小异。在后世的历史书写中,一些研究者往往对清末民初的王公贵族进行简单分类,冠以“顽固”、“无能”、“腐败”之类的词语,而在政治评价上,则主要以“保守”、“落后”名之。这类标签看似能够解释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其实是在对问题做了抽象和简化之后所得出的评价,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看法。这些结论往往并非来自扎实细致的史学研究,而是借鉴了清末以来人们记忆中的固有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历史的复杂性。

辛亥革命推翻旧制,使历史变化呈现出诸多新内容。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妥协,保持了历史变化的连续性。时人和后人往往以辛亥革命为界限,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专制”与“共和”两个阶段。在人们追求国家富强及民主自由时,批判清朝专制制度,自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清末王公贵族的社会形象。换而言之,在近代民主革命的大潮之下,王公贵族这一群体始终是革命的对象之一。人们有关他们的历史记忆,自然更多与“专制”联系在一起,“顽固守旧”也就成为他们的主要面相。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也具有很大的时代合理性。不过,这种千篇一律的看法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研究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先入为主的陷阱之中。

要理清历史记忆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已经形成的社会记忆有时甚至成为学术研究中习以为常的价值预设,改变起来难上加难。对史学研究者而言,厘清基本历史事实,“了解而批判”清末王公贵族之取向,仍是必要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