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近年来,有一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学者虽然肯定辛亥革命的道德正义性,但否认辛亥革命是当时必然的、正确的选择,从而彻底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对晚清的改良和立宪运动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认为晚清的改良派与立宪派代表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这些观点,涉及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流与本质的认识,有必要认真加以辨析。
辛亥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吗?
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其理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都是非常偶然的,当时的中国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即改良的道路。这一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任何革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变动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社会经济关系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发起“自强”运动,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军用工业,这是中国人最早经营的近代工业,但这批军用工业带有强烈的官办色彩,属于官僚资本的最初形态。真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那时,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小、资金少,但都采用雇佣劳动,产品主要用于交换,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随着它的力量的逐渐壮大,它必然会提出其政治上的要求,这就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从世界范围看,从历史看,当政治败坏到难以维持正常统治的时候,当民众无法照常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当时中国的社会危机非常严重,革命的形势已经形成,清王朝灭亡的趋势已是无可挽回了。
总之,辛亥革命的爆发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深厚的经济社会根源,是历史的必然。点燃革命之火的事件或人物可能具有偶然性,但革命本身则具有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通常会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辛亥革命中固然充满了许多偶然性,但在这些偶然性的背后,有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动,有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以历史的偶然性来否定辛亥革命的必然性,是对历史的误读。
清末改良的道路是行得通的吗?
关于辛亥革命的另一种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因为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完全可以把中国引上现代化的道路。清廷真的可以通过改良的道路把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吗?让我们追溯一下清廷为应对变局所做的“变革”。
清廷真正的变革是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之后出现的。自19世纪60年代起,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积极推动清廷在外交、军事、教育各领域的变革。凡此种种,较之以前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然而此种进步与当时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较,则仍然相形见绌。19世纪60至9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完成了农奴制改革;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完成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德国、意大利等实现了国家统一;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变化仍然是小的并且与列强各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甲午一役,中国大败,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它表明,旧的制度已经腐败,中国要实现富强复兴,就必须打破旧的体制,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1898年的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一次尝试。变法期间,一项项改革措施接连出台。然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被迫中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日本“六君子”被杀,慈禧太后出来“训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由慈禧太后主导的“新政”又开始了。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本源,即制度。在这之后的几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实施“新政”的上谕,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宣布“预备立宪”。1906年8月,清廷发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之后,立宪运动逐步展开。1908年7月,清廷颁布资政院章程,同年8月底,清廷公布9年预备立宪大纲,决定到1917年颁布宪法,实行立宪。然而,在离清廷预定的颁布宪法的时间还有6年的时候,革命爆发了。清廷推行“新政”的本意,原是振衰起弱,从此“富强”,外则讨好洋人,内则消弭革命,然而推行的结果,非但没能巩固其自身的统治,相反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这是因为,一方面,清廷此次新政,毕竟是一次迟到的改革。另一方面,清廷尽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断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始终是被动的、滞后的、消极的,并且是缺乏诚意的。
综上所述,从洋务运动开始,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的“新政”,一次次的改良,又一次次的失败。随着清廷改革的深入,人们变革的要求不是得到了满足,而是变得更加强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一种西方式的共和制度,革命就这样成为历史的选择。所以,那种认为清廷完全可以把中国引向宪政之路的观点完全是一种脱离历史的想象。
辛亥革命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吗?
否定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后来一系列的动荡,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之相似的另一种表述是: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的权威,革命后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权威,所以无法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这种看法,同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辛亥革命不仅没有延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反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从而把民主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华民国建立了,清帝宣布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国实现了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旧制度,从而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革命后政府颁布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整个社会也都认为“破坏已终,建设方始”,因此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削弱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四,辛亥革命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革命往往意味着摧毁旧的权威,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变革的开始。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旧习俗的法令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举措看似琐碎,却处处渗透着民主共和与人权平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随着法令的推行逐渐渗透到民间,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整个社会也就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第五,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中国自秦至清,尽管历代风尚各有不同,制度多有损益,但总体上保持了一致性,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皇权”始终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第六,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它从反面证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难以担当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性任务,不能解决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另外,辛亥革命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但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寻找一条新路,去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这样,辛亥革命的失败,推动先进中国人去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去完成辛亥志士未竟的事业,所以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容否定。(2014年第10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