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市郊区的一座难民营,小难民们在玩耍。这些难民由于被“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占领了家乡而被迫逃难 陈序摄
2014年中东地区呈现出的五大特点,或将在2015年影响相关国家的政策与地区热点走势。
地区政局持续动荡,乱象丛生
2014年,中东地区国家进入变革、转型的第四年。动乱在持续,许多国家安全局势严重恶化。地区热点之多、温度之高、涉及面之广、解决难度之大,仍为世界之最。其中最突出的有利比亚、也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
2014年,利比亚在动荡中出现了两个议会、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世俗势力与宗教势力在政治与军事两个战场上展开博弈。11月,利最高法院裁定新议会不合法,为利比亚进一步“政治混乱加剧埋下了伏笔”。
也门政局跌宕起伏。自2014年9月起,也门北部什叶派胡塞武装占领了首都萨那的大片区域,并攻占红海港口城市荷台达。10月,哈迪总统根据胡塞武装要求任命也门驻联合国代表哈立德·巴哈出任总理,但胡塞武装仍未从首都撤军,引发民众不满。双方矛盾要延续到2015年解决。
突然兴起的“伊斯兰国”(IS)极端组织自2014年6月起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成为新的动荡源头。近几个月,IS遭到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的连续空袭和当地武装的反击,攻势锐减,但仍控制着伊、叙数省的大片土地。IS的兴起模糊了地缘政治界限,冲击了地区政治版图,激化了宗教矛盾和冲突。
埃及、突尼斯开始由乱转治
2014年6月,埃及前国防部长塞西高票当选总统。之后,塞西一方面稳定政局、平衡左右,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同时调整对外政策、恢复地区大国地位,推动埃及局势逐渐稳定。尽管塞西还面临诸多挑战,但他得到了广大人民和军队的支持。随着埃政局趋稳、经济逐步恢复和穆兄会的分化,塞西政权将进一步巩固,并将直接影响地区局势走向。
突尼斯正处于政治过渡期,政局向好。2014年1月,突制宪议会投票通过新宪法,被认为是“阿拉伯世界现行宪法中最不伊斯兰化的一部”。新政府重视强化社会治安、振兴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失业率也在下降。10月,突尼斯议会选举中,推行温和世俗模式的呼声党赢得选举。11月和12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呼声党领导人埃塞卜西顺利当选总统,现任总统马尔祖基承认败选。突尼斯政权的顺利交接将为国家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地区热点均未解决
首先,巴以和谈失败,加沙重燃战火。2014年4月,持续9个月的巴以和谈以失败告终。7月,巴以加沙地带战火又起。以色列发动了“护刃行动”,对加沙地带狂轰滥炸,并出动地面部队。哈马斯武装予以还击,双方交战激烈。经埃及调停,8月26日双方达成长期停火协议。这次冲突是近年来双方持续时间最长、交火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巴以双方在边界划分、耶路撒冷地位、难民、以定居点及水资源分配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分歧明显。以色列定居点不断扩建,进一步加剧了以巴矛盾。双边关系近期恐难有好转迹象。
其次,叙利亚危机久拖难决,前景难料。眼下总体局势对叙政府有利:巴沙尔高票蝉联总统;叙统治集团内部较为团结;反对派分歧严重;政府军占绝对优势;叙政府在政治解决方式上主动配合联合国,先声夺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客观上减轻了巴沙尔政府的压力。当然,西方仍在千方百计地推翻巴沙尔政府,叙反对派力量一时也难以消除,加上经济形势恶化,这些因素仍然令叙政府倍感压力。因外来干预,叙利亚政治解决前景堪忧,2015年拖下去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再次,伊核谈判有进展,但未能达成协议。伊核问题谈判达成协议的期限由2014年7月20日延至11月24日,又延至2015年6月30日,多方谈判虽有进展,但仍存在较大分歧。伊核问题实质上是美伊关系问题。尽管双方长达35年的积怨和隔阂不可能短期内化解,双方信任度依然不足,但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将此作为任期内和平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的重大突破和成就,伊朗总统鲁哈尼也希望借此改善同西方关系,因此美伊双方都不愿看到已取得进展的核谈破裂,2015年伊核谈判取得成果的可能性较大。
地区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
2014年,伴随着各地区大国政策与地位的调整,地区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埃及在塞西执政后,调整内外政策,主动对地区事务发声,促成了巴以长期停火协议,努力恢复埃及的地区大国地位。伊朗在鲁哈尼执政后,主动缓解同西方关系,在伊核问题上作出了让步,并支持伊、叙打击IS极端组织,提高了地区竞争力。如果伊朗、沙特能从大局出发,联合对付IS极端组织,将极大地缓和宗教和地区矛盾。
以色列孤立处境有所缓解。巴以就加沙地带达成长期停火协议。以政府坚持埃、以和约,联合打击西奈半岛边境一带的宗教极端势力。以色列还同沙特联合向美施压,促使美国放缓与伊朗改善关系的步伐。
2014年8月,埃尔多安宣誓就任总统后,土耳其正式步入埃尔多安时代,但地区影响力有所下降:因反对塞西推翻穆尔西政权而与埃及交恶;因在叙利亚危机中支援叙反对派而遭到国内政治派别的抨击;因在打击IS极端组织中表现消极而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土耳其欲取代埃及地位、主导地区走向的梦想已化为泡影,其模式在阿拉伯世界也渐受冷落。
美国地区主导能力明显下降
2014年,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掌控能力明显下降。首先,美国在打击IS极端组织时明显不力。12月3日,美国务卿克里表示,空袭行动可能会持续数年。其次,美国未能充分向以色列政府施压,致使巴以和谈流产。再次,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两难境地不减反增,在利比亚、也门乱局中亦束手无策。
美国在中东的被动,表明其长期对外干预方式的失当与宏观战略的缺失。但是,面对中东乱局,美国难以置之度外,且更难脱身。2015年,美国可能要花更多精力、更大力气,予以处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副会长、前驻中东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