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能吏”尚需“德先”

 时间:2015-03-25 10:19:00 |  张玉胜 | 字体:【 】| 阅读: 155

从3月15日两会结束到20日,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一汽董事长徐建一、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福建省副省长徐钢相继落马。中央6天打4虎,力度之大,非比寻常。更为关键的是,纵观已经落马的99只大老虎,很多都被坊间认为是“能吏”。比如刘铁男、刘志军。而这6天打的4只老虎,更是“能吏”中的代表人物。(3月22日《东方早报》)

贪腐官员中不乏“干臣”、“能吏”,这不仅是当下社会值得关注的官场现象,其本身也是一道希冀求解的现实性难题。一边是功成名就的履职业绩,一边却是以权谋私的贪腐劣迹,其向社会展示出的“当众是英雄、背后是蛀虫”的“两面人生”,让人们生发感叹,同时也将如何选人用人这道难题重新摆在桌面。

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德才兼备”在理论上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实施中,重才轻德的认知误区却往往难以规避。这不仅缘于“品德”概念本身的模糊与抽象,其评价标准也无从量化,更在于诸如贪腐之类道德劣性的行为隐秘。而作为显性表现的工作“才能”,人们则往往可以通过具体的施政行为轻易获得印象。于是,以“能力”界定“能吏”,就成为民众司空见惯的认知常态。

对于那些罔顾民主、作风霸道及权力任性的“强势”官员,尽管人们不无颇有微词的心理反感,但也往往仅作“本性难移”的个人脾性考量,很少将其上升至道德短板的层面予以否定,甚至有人会将其解读为“有个性”、“有魄力”的表现。也正是人们对官员品格缺陷的姑息和道德评价的忽略,才导致贪腐官员的一意孤行、有恃无恐和“带病提拔”。

诚然,落马官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仅仅是些只会贪污腐败的草包饭桶,他们的确具有真才实学,否则便无从解释其仕途从基层一直通达至高位。比如徐建一和廖永远就属于“专家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能吏贪腐”的关键在于其放松了对道德的修养、权力的矜持和法治的敬畏。这不仅事关官员的自律缺乏,更缘于抑制贪欲和约束权力的日常监管机制缺失。因为“能吏”往往有可能发现制度疏漏,并有胆量突破禁区、铤而走险。

“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民间俗语,道出了“以德为先”的极端重要性。防止“好同志”蜕变为“阶下囚”,必须构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的政治生态,切实强化道德考核在官员评价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人事管理上引入“痕迹监督”模式,坚持历史性考核干部原则和恪守“无德无位”的选人用人底线;同时,还要健全和践行包括政府权力清单、官员财产公示在内的权力约束机制,始终保持有腐必反、从严治党的零容忍态势。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