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公共文明当以公共理性为内核

 时间:2015-03-27 09:18:00 |  徐平 | 字体:【 】| 阅读: 128

伴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空前扩大、公共流动的空前增强、公共互动的空前强化,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视公共信用、蔑视公共利益、掠夺公共资源、损害公共物品、挤占公共空间、散布虚假信息,甚至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以上均为公共空间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现代公共空间里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表明“公共理性”的缺失以及“公共精神”的贫乏。

什么是公共空间?

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现代发展,让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应运而生。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社会迄今已经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历史转换。其中,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重大历史转换,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人们习惯将这一变迁的过程称为“现代化”。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基本样态已经清晰可视,并开始深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市场化。一般来说,经济分为两大领域:生产和消费。一切以生产开始,一切以消费结束。在这两大领域之间,还有一个交换领域,如同河流一样细长而活跃地将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称的流通领域,现在习惯称为“市场”。市场经济成为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动力装置。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条件,就是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而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不断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的目标是让市场在社会资源和社会要素的优化配置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城市化。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已经成为“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化。所谓工业化,是指以大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活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可谓高歌猛进。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莫斯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他自己的生命周期里翻了1倍的话,那么在中国当今这场工业化大潮中,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他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翻7倍。

网络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革命呈现出更加波澜壮阔的场景,社会生活实现了大规模的网络化变迁。人们在网络化潮流中涌入越来越广阔的网络公共空间。

全球化。全球化具有融合世界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含义。尽管有人认为全球化可能会发生逆转,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一是跨国公司以其特有的穿透力渗透到世界各地,标准化产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二是国际贸易规则体系趋于形成,这给采取开放贸易政策的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三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伴随着新的社会样态的形成,现代社会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工业化意味着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城市化意味着人口的高频率流动,市场化意味着商品的大范围交易,信息化意味着讯息的全球即时传播,全球化意味着资源的无国界配置。这些新的特点所携带的一个巨大效应,就是人们的存在空间明显地分化出一种新的趋向,即人们的公共活动空间空前扩大,人们的公共流动空前增强,人们的公共互动空前强化,于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应运而生。

什么是公共理性?

即遵守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公共规则,坚守“宽容理解、参与奉献、相互为善”的公共精神。

“公共空间”意为社会公众可以共同利用的活动空间。比如为满足人们交换需求而建设的公共空间(商业设施),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公共空间(广场、公园、学校、图书馆、医院),为满足人们出行需求而建设的公共空间(航空运输、高速铁路、城市地铁)以及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公共空间 (虚拟空间)等。可以说,伴随着现代社会样态的形成,在私人和特定组织之外又生成了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在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里往来穿梭。

在传统社会,人们往往是在具有身份同质性的血缘、地缘或职场空间环境里活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日益从相对固定走向相对流动,从熟人社会走到陌生人社会,从私人关系转变为公众关系,而且是在快速变化的公共人群中相识,在立体交错的公共空间中相遇,在虚拟网络的公共空间中相逢。与传统公共空间相比,现代公共空间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高度的不确定性、巨大的分延扩散性、交往的无边界性以及匿名性和隐蔽性,在这里往来穿梭的每个个体就如同分子化的个人,彼此之间的聚合和互动完全属于一种耦合性因素。

一般来说,在公共空间里的活动越多,越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宽容的胸怀,这些都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但是,在没有任何联系纽带和边界限制的耦合性的聚合过程中,人们的归属意识容易淡漠、人际关系比较疏远、责任观念容易淡薄、忠诚意识相对弱化、彼此间容忍度降低、心理定力大为减弱,这就会给公共空间带来更多变异的可能。在巨大且流动的公共空间里,人们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和流动变化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用哈贝马斯的话讲,公共空间的交往是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感应网络。就是说,公共空间里的人群如同化学形迹,如同云彩,如同海浪,如同旋涡,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聚合性或流动性变化。在公共空间里,人们既可以享受发展的便捷与舒适,也可能忍受变化的无序与焦躁。

尤其在中国新旧相嬗的过程中,各种浮躁和盲目像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的上空,火山爆发式的错位和扭曲现象同样发生在我们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比如无视公共信用、蔑视公共利益、掠夺公共资源、损害公共物品、挤占公共空间、散布虚假信息,甚至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现象就时有发生。这些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非理性行为,常常令人无比惊骇。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引起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焦虑,同时也会销蚀现代社会发展的繁荣。

现代公共空间里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表明我们公共生活中“公共理性”的缺失以及“公共精神”的贫乏,致使一些人心智迷失,行为失范。因此,要维护公共空间的顺畅运转或如美国学者罗尔斯所说的“良序”状态,就需要每一位分子化的个人或特定组织具有适应现代公共空间发展的 “公共理性”,即遵守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公共规则,坚守“宽容理解、参与奉献、相互为善”的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说,开放促进了流动,流动带来了风险;流动的速度越快,风险的可能越高。而现代公共空间的特点,又带来了风险的突发性和共时性。可以说,现代公共空间就是我们的 “生命共同体”。有人这样指出:“在公共社会中,真正的互动时代已经到来! ”就是说,现代社会已经构成了一个重叠、交叉的网络社会,人人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结。在这个高度交错的共同空间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神奇的速度发生裂变,任何稍微的疏忽、失误或过错,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伴随着现代公共空间的空前扩大、公共流动的空前增强、公共互动的空前强化,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现代的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围绕现代社会的特点重新定位我们的生活,牢固树立“公共理性”的思想和“相互为善”的精神,对公共规则尊之重之,对公共人群敬之礼之。

公共理性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品质,也是人类公共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以公共理性为基础,方能生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社会发展趋向。

什么是公共文明?

现代公共空间的质感,现代公共环境的美感,现代公共服务的人性,现代公众关系的和谐以及公民行为的理性等。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重要关口,其经济并不缺乏动力,社会并不缺乏活力,但缺乏的是适应现代公共空间发展的公共文明的构建。 “公共文明”是指展现现代公共空间的质感、现代公共环境的美感、现代公共服务的人性、现代公众关系的和谐以及现代公民行为的理性等状况。可以说,公共理性是现代文明的“内核”,公共文明是公共理性的外在表现。一个国家的公共文明程度越高,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公共理性为基础,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明的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应以公共理性为基础,构建体现 “公平正义”原则的公共政策、公共规则、公共信用、公共服务、公共教育体系。公共政策影响社会公众的社会认知,公共规则规范社会公众的公共行为,公共信用引导社会公众的行为选择,公共服务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体验,公共教育培育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杰弗里·萨克斯在 《文明的代价——回归繁荣之路》一书中反思美国近年来的社会状况时认为: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特权社会,美国的政策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只服务于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也大部分为少数人所独享。美国如欲改变自己,必须重新塑造自己的社会。我国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说过,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底线就会丧失;没有公平正义,不满和冲突就接踵而来;没有公平正义,每个人都觉得是受害者,是弱者;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政府的公共政策如果不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则公道难存。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比如统一城乡养老制度改革、户籍统一登记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民生改革、社会救济制度改革、司法改革等。

从社会层面来讲,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应以公共理性为基础,构建体现“人本思想”原则的企业责任、企业伦理、企业服务体系。企业责任影响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企业伦理和企业服务影响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文明有一个最高核准权,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再强大也无法完全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必须担负起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弃粗鄙的生产方式和粗野的服务方式,以“精细、精微、精致、精美”的现代服务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公共品质,为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产品和人性化的服务。

从个人层面来讲,个人应以公共理性为基础,构建体现 “相互为善”原则的公共意识、公共形象、公共礼仪体系。公共意识影响个体和社会关系的定位,公共形象影响个体被社会认同的程度,公共礼仪是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 《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梁启超在《新民论》一书中这样认为:“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 ”在现代社会,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意识,可说是最根本的现代公民意识。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谨记敬畏公共生活。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作为一名现代公民理应培养自己独立、创造、科学、理性的现代人格,培养快乐、友爱、开放、豁达、宽容、善意、真诚的性格,培养彬彬有礼和优雅表达的公共礼仪。

《中国震撼》一书的作者张维为,提出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的 “文明型国家”的观点。当今中国,正在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政治上高度稳定,经济上稳步增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深切认知公共理性培育和公共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里,让人们的心灵在文明的公共空间中诗意栖息,我们才能向世界传递出优雅的现代文明气息,我们的国运也会永续昌明。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