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政治生态,人们就会与自然生态及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与自然生态的特征类似,政治生态恶化,就是政治行为偏离了政治的本来功能。因此,不能让人的行为随意改变执政党的宗旨,要让政治回归为民服务的本来功能。政治生态好坏关键在人,关键在公权力的拥有者是否履行公共治理职能,从而推动政治生态循环体系正常运转。
政治生态的净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净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搞清楚病灶形成的根源,抑制住关键的致病因素。要找准净化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难点入手,系统考虑,标本兼治。
增强政治体制改革前瞻性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都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设计推进的,但政治制度设置过于粗放,政治体制设置系统庞大,以至于在执行过程中经济驱动要快于政治推动。政治推动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各种程序的立改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但经济发展不能拖延。所以在政治改革制度和经济改革制度同时出台的情况下,经济驱动就会提前。此时如果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就会造成衔接的空档期。这也会导致干部执政渠道的偏差,加之选举制度、考核机制的滞后,都会放大这个偏差。而这就会成为制度性权力寻租的空间。比如,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干部管理存在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而干部管理考核的有效标准体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和执行。政策制定的先进性必须与干部任用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干部的考核机制建设应该走法制化道路。要以法制化程序建立干部诚信档案、工作档案、业绩档案等。还要建立干部考核督查制度,由专业干部考核业绩,将干部前途命运真正与实绩、与民众利益、与国家利益挂钩。干部选拔要公开竞争,敢于亮出工作业绩,亮出理论水平,亮出档案,要让干部至少被所在地的民众知晓,真正实现民众的评价权、监督权。干部考核还要设置公益考核指标,要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参与扶弱助残活动、法治宣传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成果普惠于民,保持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
压缩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权力寻租空间
我国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一边是快速步入车道高速行驶的政策,一边是跟不上步伐的法治和监督,于是形成了腐败滋生的土壤。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例,土地衍生的寻租空间是很多腐败问题的来源。纵观国内诸多案件,钱财来源最多的是土地囤积、土地开发、建筑工程和矿产资源利用等方面。在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应当及时出台相应措施遏制权力腐败滋生空间。法治与廉政措施要同时直接渗透到经济领域,超前预防,实施腐败风险评估,增强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预见性。
再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如果约束干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人就会利用手中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力换取不法利益。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干部财产审查机制;二是照顾大多数人,建立全民公平参与的竞争机制;三是完善生产要素分配过程中的信息公开机制,确保机会均等;四是完善税收征管机制,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跨越式完善法治体系和廉政制度
几乎每一桩贪腐案件都经历了时间的积淀,都是钻制度空子的结果。像某些高官直接参与了高层决策,如果说他们不懂制度,那是完全说不过去的。正是因为他们太了解制度了,所以才知道怎么去钻制度的空子。
当前政治生态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缺乏协同性、可预见性、系统性,并滞后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因此这两个板块的建设和发展应该采取跨越赶超的方式,迅速融入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中,实施行业性渗透,并驾齐驱地保护改革发展成果。要建立包括权力机关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检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在内的一整套完备的监督体系,从党员干部管理到国家资源管理,甚至民风民俗的培养,都要确立一套系统的顶层设计方案。
制度建设须有的放矢而不仅亡羊补牢
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的制度已经不少了,为什么还是堵不住漏洞?因为我们过去在制定制度措施的时候,缺乏系统设计。正如羊圈里的羊丢了,我们得弄清楚是被狼还是被别的动物吃了,是被外人所偷还是监守自盗。俗语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丢羊可能并不只是狼所为,因此只堵住漏洞这一条措施是不够的。必须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措施。很多制度为什么不能阻止“羊”继续丢失,就是因为只考虑了一个面上的堵漏,而没有深挖根源,区别对待。
整体提升全民的反腐素养
人性是自利的,只要存在自利性,腐败就不可能完全杜绝。家庭必须成为廉政培养的第一基地,学校必须经常宣传廉政事迹。政府要建立家庭廉政教育基金,对那些培育好儿女、为社会作贡献、不贪不腐的家庭给予奖励。单位对廉政制度执行得好的干部也要予以奖励,让其感觉到自身的清廉与社会清廉息息相关,要让廉洁者生活得更好。
总之,破坏政治生态的因素很多,主因还是法治和监督体系滞后。要解决源头污染问题或控制继续污染,必须以“套餐式”设计推进各项改革工作。顶层设计的套餐必须以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打包捆绑执行。法治体系和监督体系要加速赶超经济改革步伐。
具体做法是把所有破坏政治生态的因素集结起来,认真分析,对比问题,该革除的革除。切忌分部门实施,而应同时部署,至少在省级层面要建立联席机构的常设机构,专门负责清理和研究这些问题。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土地改革、分配方式、廉政建设、人事制度等系列改革。只有这些体系之间互相不矛盾、不交叉,才会最大限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从根本上修复政治生态环境,培育起“植被”,恢复“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以本来面目。
(作者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