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术界对“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的研究,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主持座谈会并发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光斌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理论自觉。任何理论都源于现实,是思想中所表达的时代,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在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
以下为发言摘要:
韩庆祥:要透彻地领会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
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政治自信,它表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它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术自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的学理阐释。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实则是对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道路作出一种理论上范式的诠释,掌握话语权,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智慧。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理论形态就是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因此,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就是透彻地领会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客观分析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价值意义,等等。(韩庆祥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赵剑英:“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标志中特理论进入新阶段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这一要求和目标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全面危机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进入新常态、党的建设遇到的新问题等,构成创新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和时代背景。客观地讲,“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创新性和制度有效性,以及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独特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上方面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等问题,从而通过对问题的破解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在场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赵剑英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孙辉:打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根基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学术表达中以批判反思方式进行。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轨迹;反思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所形成的范式转换;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上审视我们在发展中所面对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在实践创新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中国的思想智慧。(孙辉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金民卿:要明确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逐步展开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都表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在形成。(金民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杨光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摆脱理论资源的贫困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都要在理论层面加以阐释,理论的匮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使问题陷入困境。因此,只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摆脱理论资源的贫困,不仅以充足、科学的理论资源解释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且能以其为理论武器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发展难题。(杨光斌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教授)
丰子义: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样必须在这种探索中进行。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问题研究,要通过研究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重大问题,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二是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即认真总结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克服路径依赖,即在加强同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要将中国问题的分析建立在中国自己理论的基础上,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子义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颜利: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理论与实践使命。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具体而言,就是要紧密结合中国梦、“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等重大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积极研究新问题、丰富新内涵、拓展新视野,不断开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新内核,不断增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力和实践力,不断拓宽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宽广的全球视野,不断提升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权。(冯颜利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国外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