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一个干部来说,来自他人的监督有利于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就像医生治病那样,对被监督者进行批评性保护。正如一位领导干部曾说,自己一生中接受的谈话无法计算,但只有在自己出现错误苗头时组织的警醒最刻骨铭心,有一种猛击一掌、大喝一声、“出汗排毒”的感觉。
树不修剪难以成材,人不受监督必不成器。一些干部对监督总是有偏见,没有错误时嫌监督,犯了错误时躲监督,违法犯罪了怨监督。案例表明,许多腐败分子并不是天生的贪腐之徒,他们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却落下了“能人腐败”的可悲结局,在忏悔时呼唤监督,有的说:“要是在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有谁能够及时提醒一下,我也不会走到今天”;有的说,“哪怕是早一点给我纪律处分,我也会内心充满感激”……这些含泪带血的悔恨对他们来说的确为时已晚,但应该给他人留下深刻警醒。
事实上,毁掉一个干部很简单,只要不及时提醒他、对其错误予以宽容、任凭个性自由发展,就没有不出问题的。况且一些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为人处事理论,逢人说套话,顺情说好话,明知他人有错误,就是不提醒、不批评、不制止,生怕得罪人,保持无原则一团和气;甚至包着、护着,好似一副关心爱护的样子,在这温柔的呵护下,像温水煮蛙一样,一步一步把一个干部推向了泥潭,搞出了不出事是“好同志”、一出事是“阶下囚”的尴尬局面。到后来,为了保全自己,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早就知道这个人迟早要出问题。这种人最没有担当意识,也对干部最不负责。
渴望监督是一个干部成熟的表现。唐太宗李世民把敢于纳谏的忠臣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他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监督者要时时为干部“把脉诊断”,打好预防针;对苗头性问题,适时采取信访谈话、廉政谈话等形式,早提醒、早警示、早挽救,最大限度地帮助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发现有违纪行为,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旨在严防由“破纪者”蜕变成“破法者”。用著名作家二月河的话说,“既是雷霆手段,也是菩萨心肠”。这正是当今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的重要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固原市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