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6日,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来华前莫迪总理开通微博与中国民众交流。从行程安排来看,访问西安是文化之旅,北京是政治之旅,上海则是经济之旅。
访问首站西安是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中心,延续了印度领导人对华外交文化先行的传统。一路上,中方以传统仪式高规格接待,习近平主席前往西安,与莫迪总理感受古城遗风;李克强总理在北京陪同,与莫迪总理一起观看太极和瑜伽表演。印方也积极互动,莫迪总理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在复旦大学出席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双方努力为此次访问创造了良好气氛,体现了两国政府对彼此的重视和发展友好合作的意愿。两国签署了铁路、矿业、教育、航天等领域和政党、智库、地方交往等24个合作文件,丰硕的访问成果也让中印走得更近。
有效管控战略性分歧,才能扩大合作共识。众所周知,中印关系有三大矛盾。一是边界问题,两国之间存在约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端;二是西藏问题,即印度容留达赖集团对中国领土完整构成威胁;三是中巴关系问题,即印度认为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对印度安全构成威胁。这三大矛盾存在了几十年,很难得到相互完全谅解或彻底解决,因此管控和回避也成了必要的战略选择。
三大矛盾之中,边界争端是中印最核心的矛盾。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印前夕,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两军都在争端区域发生了对峙,对访问造成了干扰。此次莫迪访华期间没有再次发生类似事件,表明双方都努力对矛盾进行了管控。此次,印度没有公开要求中国注意巴基斯坦问题的敏感性,中国也没有公开要求印度重申不支持达赖集团在印从事反对中国的承诺。两国同意努力开通两军总部间热线电话,在中印边界各段设立边防会晤点,这将有助于消除因误会导致的边防军人对峙和冲突,在边界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维持和平与安宁。
对于印度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诉求,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都已经明确表态支持,印度政府和民众一直要求中国也明确表态支持,甚至将之上升到检验中国对印友好诚意的高度。根据国际格局变化和中国对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中国没有反对的理由,但也并非当然支持。从双边关系看,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见得对中国有利,特别是印度还跟日本结成联盟共同争取入常,更削弱了中国支持的意愿。目前,中国维持“理解并支持印度希望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的表态是合适的,而要获得中国的明确支持,印度还需要做出相应改变和更大努力。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主张不要让现有矛盾阻碍中印关系发展,两国可以搁置争议,发展互利合作,为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但印度政府和战略圈则认为,中印边界争端等严重矛盾不解决,中国就是印度最大的安全威胁,印度就不可能与中国开展积极合作。在实践中,印度对中国投资项目设置了特别的安全审查条款,对中国商人和旅客进入加以限制,阻碍了经贸和人员往来。此次访华取得的一系列突破表明,莫迪不同于其前任,愿意在矛盾未决的情况下同中国发展合作。如果这种意愿得到执行,中印关系将迎来新的高潮。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