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近两年经济领域最火的热词之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市金融、信息、科技三个行业对全市经济贡献率分别达到43.6%、14.5%和12.7%,合计超过70%。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信息业强强联合产生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打造“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是北京立足城市战略定位提出的重要目标。“高精尖”,顾名思义,发展水平更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资金需求。而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的科技企业,由于商业模式新、设立时间短、信用不足等客观限制,往往难受金融机构青睐。在“越新越难”的马太效应下,首次融资难、资金跟不上,很容易让它们陷入飞跃速度“缺氧”的恶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金融创新上下大功夫,帮助初创者远离可能跌落的“死亡谷”,助力快速成长者实现远大梦想的“关键一跳”,正是我们真正迈向“高精尖”的一个基础条件。
互联网圈里有句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此话虽有一定道理,可各个行业无分差别都去追这趟风,显然会有很大问题。就拿金融投资来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大风投机构蠢蠢欲动,左一个方案,右一个产品,大有一副不差钱的架势。可细察起来,这些所谓创新,有的是玩金融游戏,信奉钱生钱的逻辑,将大量资本抽离实体经济,用于投机炒作;有的是“捞一把就走”,只想挣快钱,一旦有所收益便卷钱走人奔向另一项目。凡此种种,都可归结为三个字:不实在。“高精尖”不是口号喊喊、嘴上说说,需要有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不懈坚持。只有摒弃短期逐利的思维,使金融创新真正实现与城市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才能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创新创业大潮涌动,如何避免人们在这场浪潮中变得浮躁功利,对有关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来说也是挑战。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性,管理服务、业务经营、体制机制等方面惟有及时革新,才能变可能性为可行性。对此,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活力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起更严格、更科学的考核问责机制,引导资本流向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创新与否、实不实在,金融机构自己说的不算,业内说的也不算,只有企业受助、城市受益、百姓受惠,创新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