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
5月1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
进入2015年5月,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国家改革举措“蹄疾而步稳”,一系列涉及经济、社会及政府服务方面的决定与意见密集公布,显示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态势下,政府向改革要动力的主动性。记者梳理发现,系列措施既有当下稳增长、防风险的考虑,也有长期调结构、增潜力,为我国经济转型持续蓄力的目的。
国企改革全面推进,“1+15”体系健全改革制度
5月1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工作意见》明确,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系列配套文件。
《工作意见》还提出,要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等重要工作。
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也发布过类似文件,提出推进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国企改革、新型城镇化等9大任务。当时,国企改革与科技体制等改革被并列为第四项改革任务。而今年的最新排列,国企改革提至改革的第二项,单独成段并且细分为6项重点工作,条理更为清晰、指向更加明确。舆论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将在今年全面推进和落地。
专家介绍,《工作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完善国企改革相关制度的特征十分明显,其中首次提及“1+15”体系和“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据了解,“1”即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15”则涵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等诸多方面。
《工作意见》还涉及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重组问题。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向媒体透露,《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有望在6月份之前出台。改革下一步的重点领域也已明确。5月16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今年要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具体包括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城镇化、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六大领域改革。
稳增长任务重,投资和消费新政助力
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此举传递出进一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强有力信号。
《指导意见》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出台的。日前公布的5月份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仍徘徊在荣枯线下方,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稳增长,还必须靠投资拉动,亟须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指导意见》指出,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继去年国家重点在经济类基础设施领域推广PPP项目之后,今年公共服务领域成为推广PPP项目的重点。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说,《指导意见》的发布,充分释放出“改革红利”,传递出支持推广PPP项目的强有力政策信号,有利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统一认识,加强政策协调,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防止PPP模式在实践中“走偏”或者出现“变异”,也有利于稳定政策预期,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信心,更好地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紧接着,5月2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新增了PPP项目库专栏,公开发布PPP推介项目,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运营。所有项目都已明确项目所在地、所属行业、建设内容及规模、政府参与方式、拟采用的PPP模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社会资本可积极联系参与。
其实,自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来,稳增长的政策便接连出台。粗略统计,进入5月以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11个文件,涉及制造业、电子商务、医疗改革及地方债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各大部委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助力稳增长,如国家发改委加快基建项目审批,央行启动年内二次降息等。
除了投资拉动之外,稳增长还要进一步刺激消费。在最近出台的诸多产业政策中,扶持电商发展的政策最为密集。5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8天后,商务部出台《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鼓励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据了解,接下来仍会有一系列扶持电商的政策有望在近期出台,如由商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指导意见》。
简政放权再加速,政府法外“自我授权”终结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斥某些政府部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审批障碍,类似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的“任性审批”,再度引起人们对不规范审批问题的关注。5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5月19日,国务院批转的《工作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9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头号任务就是“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据了解,我国的行政审批分为行政许可审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前者被纳入行政许可法约束的范围,后者就被排除到法律规定之外,属于法外的‘自我授权’。”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继敏说。事实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门实际工作中曾大量存在。国务院审改办新闻发言人李章泽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清理的剩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有244项。
李章泽指出,与行政许可相比,非行政许可设立的依据层次比较低,设立的程序不规范不严格。这类事项的存在直接导致很多不规范的行政行为,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有悖于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在政府行为中是一个迫切需要清理和规范的“偏门”。
徐继敏指出,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中,大量的是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其行为需要行政机关许可的事项,实质上仍属于行政许可。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剩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分类清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审批等49项予以取消,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等20项按程序转为行政许可,对其他不直接涉及公众或具有行政确认、奖励等性质的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或通过权力清单逐一规范。
徐继敏认为,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政策性行为,没有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推进改革,还是应当回到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一律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