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要敢于担当,具有‘眼里不揉沙子’的严肃性、认真劲,切实解决执行纪律失之于宽、松、软的问题。”“要有‘啄木鸟’精神,治病树、拔烂树,保护森林。”王岐山同志调研时的谈话,既有敲打,也有希望;既一针见血,又意味深长。
据媒体披露,中纪委“敲打”地方反腐已不是第一次。今年2月,中纪委官网就曾刊文批评地方反腐中的“装腔作势”:有的地方仍是“吼吼嗓子”、“摆摆架子”、“做做样子”;或“柿子拣软的捏”;或在问责上有“凑数”嫌疑,等等。此类现象,其中作祟的就是“点到为止”思想。它颇有影响,积弊成习。人们常见如此情形:对众所周知的问题,领导在大庭广众之下罗列一番,怒斥一番,不涉及任何人任何单位,空抡棍子干打雷,一阵风吹过,烟消云散。对明显的个人问题,打“礼炮”、“哑炮”、“隔山炮”,提点希望,隔靴搔痒,了无成效。点到为止,点是蜻蜓点水,止是浅尝辄止,是一种点缀、一种敷衍,图了好看,走了过场,留下了毛病。
点到为止,常见于武侠小说,武士切磋武艺,双方手下留情,以不伤人为目的,也就是亮亮招数,切磋切磋。辞典如此解释:一是说话时只是轻轻触及话题的边缘,含蓄“示意”。二是行为上做出小动作,示意对方明白你的意图。其从言到行都是“边缘化”,不触敏感、不戳要害,无异于虚晃一枪、干打雷不下雨。
点到为止,不是鞭长莫及,不是无能为力,不是认识不到,而是伸手可及不去抓牢,是能够管理的不去管住,是看清看透的不去作为,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可能是只栽花不栽刺的好人主义,可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庸俗哲学,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油滑习气,也可能是怕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心惊胆战……所以,便点到为止,应应腔,点点卯,应付过去了事。
点到为止,倘若是讲究方法艺术,底细了解清楚,分寸拿捏得当,火候掌握合适,响鼓不用重槌敲,少些尖刻,多些委婉,少些生硬,多些温情,也不失为一种妙招。但什么问题都点到为止,实际不点明、不点透、不点破、不到位,这对自觉主动严于律己者来说,可能管用,但对“皮糙肉厚”者来说,则如对牛弹琴,对心怀叵测者来说,可能正中下怀,结果是大家都“打太极”,没了原则,没了正气,没了生气,人成俗人,事落俗套,乱了章法、不成体统。在多层需求、多重矛盾、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正是需要讲认真、持严实、尽职责的时候,点到为止不疼不痒、不明不白,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没有好处的。
王岐山同志推崇“啄木鸟”精神,它们觅食害虫,也是要“点”的,敲击树干笃笃作响,通过声音能准确寻找到害虫躲藏的位置;施行“手术”时,嘴好像一把凿子,啄开树皮,凿出洞来,直接插进木质内的巢穴,把害虫吃掉。其“点”,是准确,找不到,敲不止;是深入,凿不通,一直凿,直到消灭害虫为止。
因此,于人于事,还是点正点透的好,切莫点到为止,误人误己。从严治党更须点正点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