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让“非遗”更好活在当下

 时间:2015-06-12 09:25:00 |  王洪 | 字体:【 】| 阅读: 116

6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从这个周末开始,上百个“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在全市进行,包括三林本帮菜厨艺大决赛、香囊制作、海派漆器、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山歌剧、盘扣艺术在内的众多申城代表性非遗项目将一一亮相,体现指尖、舌尖、足尖上的技能,呈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如何让非遗项目更好地贴近生活和时代,贴近社会需求,是“非遗”有效传承的一个难题,也是考量今天城市文脉持续发展的一个挑战。笔者日前参观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从大型屏风、家具摆设、名画挂件到各种生活用具应有尽有,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造型,彰显漆器制作技艺独特工艺的魅力。据馆长介绍,传统海派漆器曾经风靡海内外,上世纪70年代为国家创造过大量外汇。进入工业化时代,如何让海派漆器适应时代发展,有效传承下去?馆方为此专门聘请了上海的8位工艺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同时和上海师大、东华大学、视觉学院等5所大学挂钩,开辟大学生实习基地,用大师帮带授教方法,开展海派漆器的抢救研发。近年来开发了现代题材、融传统海派漆器制作技艺的一批新作品,如镶嵌地屏《菊有黄华》、勾刀挂屏《四大爱情故事》、刻漆《老上海三百六行》等,获得市民普遍叫好。

上海类似漆器的“非遗”技艺还有许多。产业化的生产,并不意味着让传统手艺放弃文化追求,而是真正使它们从题材到样式都能够活到市民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传承基础和长久活力。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名牌皮具、瑞士馆名牌手表吸引人的制作工艺场面,到当今顶级名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无不证明传统的手工技艺,必须与当下人们的喜爱与个性化程度密切相连。“需要就是价值”的经济学规则,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同样适用。

只有与时俱进,追求当代题材和实用价值,“非遗”项目才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大潮中,挖掘其自身最精彩神奇和独一无二的东西,把优秀厚重底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出来,从而找到为现实服务的最大优势。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