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围绕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全面融合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经过多年创新发展,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为此,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认为,“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并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等特点,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发展机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小辉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表示,“互联网+”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广度上,“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至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汪应洛举例说,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将为农业带来新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汪应洛说。
发挥互联网对创业创新支撑作用
《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健康发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峰认为,《指导意见》围绕转型升级任务迫切、融合创新特点明显、人民群众最关心领域,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形成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指导意见》倡导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娟娟表示,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互联网创新模式迅速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推动了“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模式与新生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了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发展“互联网+”,不是“大兴土木”搞建设,而是要优化、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给许多年轻人一个追梦的机会,对社会经济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树国表示,《指导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释放了创新创业政策集聚和“互联互通”的系统有效性,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释放了蕴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的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