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看剑,梦回连营,只望试手补天裂,奈何鬓发白如雪”。读辛弃疾的词,似与其沙场点兵,置身于肃杀天地间感受排兵布将之豪气,又似与其骑驹并行,驰骋在广袤天地间体会人生的波澜起伏。他的词, 如剑气寒霜,如江水汤汤,如风云奔走,如隽永清秀,“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一平一仄显出浩瀚天地,于无声处作响正气惊雷,令人敬畏,令人欣喜,令人感悟,令人流连忘返。
细细品稼轩之词,他的做人之严、干事之实,为官之严、为民之实都跃然其中,为现如今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为领导干部们留下了绕梁不散的“严实”回响。
薄天志气应“青山难遮东流去”。蒲松龄书斋中有一副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官当有如此志气。志气,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自己工作的目标,是自己“奋力击水前行”的方向,有了志气,才能有向其奔的“狠”劲,有为百姓办正事的“实”劲,有从严要求自己的“严”劲。然而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却偏离了“航道”,没有一丝志气,不是把头埋在群众反映的问题中,而是甘愿将头埋在缺乏生机的土里,“万事皆不为,一心求太平”,做起了“鸵鸟”。没有了志气,就会落得一身俗气,拘泥于“无过即是功”,陷入“尸位素餐”的泥淖,没有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梦想。领导干部要多想想自己为了谁、依靠谁,多想想自己为官从政的初衷,铭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前人教诲,将服务群众、筑牢民生、常怀民情作为自己心中的那份“志气”,以“又严又实”要求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浩然正气应“气吞万里如猛虎”。“正气存方可立于芸芸天地间”,历览前贤,有“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的于成龙,有“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的海瑞,有“不持一砚归”的包公包拯,有“不侮鳏寡,不臣强御”的施世纶,他们以两袖清风立于古今天地间。但是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总想“能拿一点是一点,能吃一点是一点,少干一点是一点”,囿于“孔方兄”之中,摇身一变成了群众痛恨的“老虎”、“苍蝇”,背离了习总书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严格要求,这是断然不可为的。为官者,正气应长存,“讲规矩、守纪律”是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因此,领导干部要“立其志、正其身、稳其行、直其人”,“不妄没于势力,不诱惑于事态”,多一些“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感,管自己“严起来”,做正事“实起来”,方正做人,清正做事,留下清廉、清正、清明的一身正气。
多接地气应“旧时茅店社林边”。俗话说的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领导干部身处领导一线,做决策、搞工程、寻项目、惠民生,每一项都离不开深思熟虑、步步为营,更需要我们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掏出心窝子。但是有些人却高高在上,一副官架子,下去考察调研顶多就是开个会议谈一谈、坐在车里看一看、回到城里侃一侃,完全没有深入到实际当中去,脱离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严三实”中“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为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方向。“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要多利用闲暇时间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于茅店社林边见民情民意”,在农忙时节多到群众家里、田间地头看一看、转一转、想一想、问一问,对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了然于心,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保持好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工作“实”起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