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上半年经济增长7%”怎么看?权威学者10段话给你答案)
对于当前和中长期的增长速度,始终是时下关于中国经济的最大关注点。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实现了7%的增长率,这一数据既如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所预期,又令人颇感来之不易。各界对GDP增长7%的分析很多,到底应如何评价这一增长速度?今日,人民日报第二版继昨日刊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的分析文章《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之后,邀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澄清对经济数据的误读,解读经济增长7%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两篇文章主要内容摘编提炼如下,以飨读者。
到底应怎么评价7%这样一个增长速度?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不要孤立看这个7%,而要在系统分析各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变化基础上,既纵比又横比,既看其“形”又见其“势”,深刻理解7%的位势影响、内涵支撑和持续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态势、走势和趋势。据此我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既有科学的内涵支撑,又具有未来可持续性,对国内和世界经济周期性复苏和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深刻影响和意义的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和危机。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体量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在4000亿元或40000亿元体量规模的基础上增长10%无疑属于高速,而在超过650000亿元规模的基础上增长7%至少不能算是低速。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速。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和7月的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大约是发达经济体(2.1%)的3.2倍,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4.2%)的1.6倍,其中是美国(2.5%)的2.7倍、欧元区(1.5%)的4.5倍和日本(0.8%)的8.5倍。如果按7%测算,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是最高的,其对世界的“中高”意义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之所以说今年上半年7%是一个质量更高的增长,是因为它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增进了人民福利。一是增加了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二是增加了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三是增加了消费, 由于农民等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7%的公平增长是一种扩大消费的惠民型增长。
7%既是今年上半年的宏观业绩,也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和宏观政策不断带来新活力,增加新动力,释放新能量,拓展新空间,促进新增长。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增长动力转到创新和生产率提高上来,应该逐渐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但是,作为一个预期性指标,GDP增长率仍然具有趋势预测和预期引导的重要功能。而且,虽然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而应该包括结构优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等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但迄今为止GDP增长率仍然是最概括的指标。因此,确定一个与新常态特点、实际可能性和努力方向相符合的增长目标,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与潜在增长率相符的实际增长率,不仅可以被证明是可行、可靠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增长率下线。按照潜在增长率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与增长潜能相符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因而既不会形成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周期性失业。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1%左右,不仅显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是真实可靠的,也表明这样的速度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怀疑目前中国GDP增长率的可靠性,必然在分析中产生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难题。
2015年预期的GDP增长7%目标,符合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既不低于也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上,是十分适当和完全必要的。换句话说,做出7%的增长数字是被高估的这样一个判断,隐含的意思则是认为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这种结论是一种老套的思维逻辑,不仅做出的是错误的判断,还可能产生政策误导。
改革与增长不是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改革红利是真实存在的,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产要素供给等传统增长源泉的潜力,另一方面,增长动力终究要实现向创新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转换。
以“十三五”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近中期代表,经济增长的实际表现,将由按静态方法估算的潜在增长率以及能够获得多大的改革红利决定。也就是说,只要不是采用过度刺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超过6.2%静态潜在增长率的经济增长速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可能达到的。最重要也是合理的预期是,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保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要求,即在2010年基础上GDP总量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