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出席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出更多的戏曲作品、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新时期展示戏曲文化魅力、发挥戏曲在普通百姓中的教化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戏曲植根民间,千百年来,对普通百姓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没。清代琴隐翁有云:“传奇虽小道,别贤奸,明治乱,善则福,恶则祸,天道昭彰,验诸俄顷,无论贤愚不肖,皆是动其观感之心,其为劝惩感发者良便,未始非辅翌名教之一端也。”无独有偶,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也有《论戏曲》一文,说:“戏园者,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他甚至进而提出要尊戏曲为“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的主张。可见,戏曲的教化作用,早就被人所认识和理解。
戏曲的教化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民众的文史常识的灌输方面。戏曲多取材于诗书经史演义稗说,如京剧《文昭关》讲伍子胥出逃事,与《史记》中的记载大体相当;《白帝城》讲刘备临死托孤,也是可以在《三国志》中查得到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演绎出来的剧目更是不胜枚举,《林冲夜奔》依托《水浒》,《红楼二尤》来自《红楼》,《卧龙吊孝》取材《三国》,更有一系列从《西游记》中改变来的猴戏如《闹天宫》、《火焰山》等,为历来群众所喜闻乐见。除戏曲故事本身能够让观众获得一些文史常识外,很多唱词也是引经据典、极富文化素养。《走麦城》吕柴唱道:“不想一旦成画饼,无有良谋来进兵。”这里的“画饼”,语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就是指虚有其名无补于实的意思。《春秋笔》张恩唱道:“像是沐猴而冠了。”这里的“沐猴而冠”,也是一句《史记·项羽本记》中的典故,原文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是说徒有仪表和地位、却没有实际的气度和本领。
戏曲的教化作用,还表现在对民众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方面。现实中的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瞬间在舞台上简单化生动化,对广大人民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起到了明显的陶冶作用。如《徐母骂曹》里面徐母那种尊仁义恨奸诈的正气,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海瑞罢官》里头的海瑞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精神,也是许多年来被百姓传诵的。还有一些剧目,像《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等,以“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主题,明确宣扬冲破礼法门第观念的自由恋爱,唤醒了不少青年男女爱情自主的意识,无怪道学家把这些戏剧斥为“诲淫”作品。所谓“滩簧小戏演十出,十个寡妇九改节”,追求爱之温柔,唾弃贞节牌坊的冰冷,戏曲岂无功乎?
当然,戏曲这门传统艺术形式,在今天也要更加关注现实、更加关注大众生存状态、更加关注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要在讲述当代故事中体现时代特点、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应有作用。近几年各地新编的一些现代戏,都体现了这样的文化自觉。比如秦腔《西京故事》讲述了生活在西京城里十几个农民工的生活境遇,反映了普通人在各种环境下追求梦想的不懈努力。豫剧《春满太行》再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干部裴春亮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干部群众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这些戏,无论是表演、唱腔,还是音乐、布景,都有别于传统老戏,亮点频出,颇多可圈可点处。它们在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
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印发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期两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大普查也拉开帷幕。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正在关心戏曲的繁荣发展,梨园之春马上就要到来。我们期待这个春天的到来,期待戏曲这门传统艺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