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去其史”是要“终其后”

 时间:2015-09-17 16:00:00 |  李俭 | 字体:【 】| 阅读: 159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告别革命”、“躲避崇高”论的提出为标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再度沉渣泛起。近段时间以来,这股思潮又以“解密”、“起底”、“反思历史”和“还原真相”的面貌出现,有时甚至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和“理论创新”的旗号,片面剪裁史料,随意歪曲历史,精心设置一个个“历史陷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危险性。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否定“老祖宗”到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从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到否定重要历史人物,包括雷锋、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等著名英烈,也包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一股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这几个否定,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抓住它的根本实质和险恶用心。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说明治史、懂史、用史的重要性。他又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搞历史虚无主义、去其史,并非真正的目的,而“灭国”、“终后”才是他们的追求。所谓“终后”,也就是终止历史,终止优良文化,终止高尚精神。一句话,就是终止共产党的领导,终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其不能延续,从而断送后来、了断未来。此说绝非危言耸听。

历史虚无主义图谋导致历史的颠覆。这股思潮全面抹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抹杀中华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贬损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把对“文革”等一些曲折错误的不满和诅咒,转化为对新中国的攻击和谩骂,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道路,宣称社会主义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指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接受他们的主张,中国人民历经坎坷所选择的道路,岂不要半途而废?

历史虚无主义图谋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一些人不但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而且对我们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恣意抹煞。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如此等等;而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被说成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要现代化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一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被否定、抹煞,民族独立的历史被嘲弄、糟蹋,这个民族还能立得起来吗?!还能延续吗?

历史虚无主义图谋导致是非、美丑、荣辱标准的颠倒,价值观的扭曲。那种所谓“躲避崇高”、“拒绝壮烈”、“告别革命”一类低俗的、反历史的说法,正在误导着青年。特别是他们大肆诋毁英模,其实质就是躲避崇高;而躲避崇高,就远离了文明,亲近了低俗,迁就了野蛮。长此以往,拜金主义就会畅行无阻,物欲横流就会成为时尚,道德滑坡就会愈演愈烈,索贿行贿就会成为正常,庸俗低俗就会大行其道……长此以往,我们党所带领亿万人民所追求的崇高的目标、崇高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就都统统化为泡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空谈。人们的价值标准就会变异、蜕化。事实证明,这种是非判断标准的颠倒、价值观念的扭曲,必然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而社会思想混乱进而就会造成政治上的动乱。社会前进的车轮就会终止,乃至出现倒退。

当年杜勒斯在杜鲁门总统在场的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了瓦解苏联的目的、任务和手段,他说:“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用什么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要在俄罗斯内部找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美国得意地找到了他们的同盟军。前有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后有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使得颠倒历史、混淆是非的种种歪理邪说大行其道。戈尔巴乔夫的得力助手、负责苏共意识形态的雅科夫列夫,在苏联解体后公开招认,他们否定革命,否定革命历史,就使得“合理的出路只有一个:放弃革命,走改良之路,痛苦的,缓慢的,在过去曾不止一次地遭到否定和扼杀的改良之路”。

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深刻说明,历史被颠倒、思想被搞乱、精神被消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被否定、被抹煞,英模被玷污,也就失去了现实存在的立足点。当今中国,如若失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存在,又何以能够继往开来,何以能够朝着既定方向前进,何以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承继历史、延续历史,把握现实、延续现实,让特色社会主义的昨天、今天、明天紧紧连接在一起,是有抱负、敢担当人们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