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强军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强军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在会议和视察部队场合鲜明提出、明确强调。强军文化,作为一种最具我军队特色和魅力的软实力,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染,其理论与实践在保持先进军事文化特质的同时,必然烙印上我们伟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标记。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特性,参悟渗透其中的文化根本的深厚性、文化血脉的先进性和文化景观的丰美性,守护民族文化之“根”,涵养强军文化之“魂”,高扬强军文化旗帜,让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相互砥砺,获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强力支撑,对于打造强军文化,引导官兵努力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新一代革命军人,颇具积极意义。
文化根本的深厚性,为打造强军文化提供着膏腴的土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根,是一支军队之魂。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的传统精神无不浸染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我军强军文化,首先表现在文化根脉的深厚性上。习主席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说:“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用。……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既是全体炎黄子孙产生历史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又是获得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的精神纽带,更是产生和传承我军强军文化的深厚土壤。联想由此而产生的文艺作品,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彰显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李向群、杨业功等一大批我军英雄战士、铁胆将军,便是这种民族精神与强军文化交融的化身。
中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是大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它依自然界的时序、韵律、节奏发展,敬畏、顺从和亲近自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敬天法祖,注重前人经验,以天为则、凛尊祖制、遵循文化守成。数千年来,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心理,成为了根植于心的文化传统。不否认,这种文化传统有其历史局限和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培养民族的祖根认同、承延民族血脉,保持高尚道德情操,也具有着智慧升华之光。当我们树起改革开放大旗以后,温古而知新,以增加人的品质修养为目的,在传统基础上重塑伟大民族精神,继承发扬我军“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赤胆忠心和信仰坚守,其内在精神就转为当代社会宝贵的人文资源了,这也正是包括强军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量传存,不断熔铸于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文化前提。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延续继承中,一个经典性条件是它统一而定型的文字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简书、帛书、碑书固定到纸文献的经史子集,记载一脉相承,详细记录了中华各部族的历史文化足迹。而光芒闪烁其中的兵书、韬略、军事著作,从春秋战国的《孙子》、《吴子》、《三十六计》,秦汉时的《三略》,到唐代的《李卫公问对》,宋代达40卷的鸿篇巨制《武经总要》,明代的《续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以至清代的《治平胜算全书》等,不仅记载了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历史,更体现了伟大民族精于谋略的智慧之光。这个特殊的条件,强有力地支撑了包括强军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延续,保持了强劲连续性与传承性。
文化血脉的先进性,为打造强军文化提供着前进动力
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多如繁星的兵家名将,创造了灿烂的军事传统文化,突起了一座座高峰。其中两大高峰为世界公认:一是春秋末年的孙武,创造性地写就了流芳千古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兵学圣典”,现代人研究建立军事科学理论,往往会不约而同地上溯到《孙子》。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同创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中国军事文化的新高峰。《东方的失败》一书的作者曾在该书中评价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位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军事家,他就是政治军事天才毛泽东”,“这种天才演变成一种万古长存的思想,这种思想正开始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熏染和深刻影响,我军历来推崇文化血脉的先进性。从创立之日起,即把思想道德的坚定纯洁作为革命军人的根本要求,重视“铸造灵魂”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军队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摆在领先位置,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作品的鼓舞人,使强军文化一直保持了“优”的形态,引领着时代风尚、弘扬着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听党指挥、军魂先进。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把“党指挥枪”作为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广大干部战士心中。这是我军文化血脉先进的首要标志。二是服务人民,宗旨先进。始终把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和一切行动的准则。不管社会怎么变、时代怎么变,坚持唯一宗旨的信念不变,保持军民鱼水关系不变,这是我军强军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军强军文化始终保持红色底板的根本所在。三是英勇善战,武德先进。坚持用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灌注部队,以优秀文艺为时代前进的号角,营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的兵味战味,培养引领时代的血性军人、虎胆英雄,始终保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这是我军武德先进、文化血脉先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军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高举旗帜,理论先进。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部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根本依据,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官兵,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官兵的政治信仰、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转化为推动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我军强军文化血脉先进的重要体现。
文化哲学的包容性,为打造强军文化张扬着宽广胸怀
中华文明在多民族多宗教的长期共生共存过程中,确立和形成了地覆海涵的文化性格,孕育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容量。这种和合的文化特征,自然也就成了我军打造强军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始终张扬着宽广的胸怀。一是包容差异,和而不同。对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文化外观形态之间的异同,并不是像西方那样用分裂的办法去解决,而是在坚守我军性质、宗旨等根本政治特色的前提下,积极采用和合的方式争取统一,体现“有容乃大”的品格。比如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复杂的红军成份,以加紧政治训练、坚持党代表制度和实行官兵平等的方法,统一官兵思想,增强部队凝聚力;再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建立文化工作统一战线等等,不仅争取到了最广大的民心民意,又不断扩大了我党军事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中的影响,因此也成了我们今天打造强军文化一个鲜明的文化特色。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注意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和其他民族精神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坚持“洋为中用”,对国外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从不拒绝兼容并蓄,广借他山之石,比如对拿破仑、巴顿、克劳塞维茨等著名世界军事家的学习研究,对美、俄等外军优长的研究借鉴等,既体现了我军善于以西方军事文化优秀成果为外脑的军事睿智,又体现了我军强军文化哲学的雍容大度。三是博采新质,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姿态,广纳新质,在不断结合新质中与时同行,始终保持向前奔腾的冲力。比如重视加强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研究,对海湾战争的研究、对信息化战争的研究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注意加强国际间的军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开展国际军事论坛,组织联合军演,执行远程护航任务,在融入国际社会中求融合、求发展,既展示了力量,宣示了和平,又彰显了中国军队面向未来、主动融入世界的姿态,同时也昭示了一个趋势:人类文化不专属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同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既有一致也有冲突。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是通过科学文化的桥梁作用,世界各种文化逐步达到融合。
文化景观的丰美性,为打造强军文化提供着多彩载体
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社会存在,既影响着强军文化建设,也必然注入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培育过程,形成体现我军时代精神的文化景观的丰美性。其主要标志:一是内容体系的完整系统。作为一个由若干思想意识元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明体系,强军文化总体上是我军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诸元素的统一,既包括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也包括时代发展的文化元素。诸如在坚持我军性质上,有“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有一系列保证党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制度;在坚持我军宗旨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维护国家利益上,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强烈的顾全大局意识,有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不怕艰难困苦的顽强作风;在崇尚荣誉上,有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正是这种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筑起了我军坚实的思想文化长城,使广大官兵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侵袭面前,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一个是,驮载形式的丰富多彩。以毛泽东军事思想等为主要代表的军事著作、军事典籍,高屋建瓴,继往开来,是我军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成果,支撑着当代军事理论的大厦;数量众多的、记载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通史、年鉴、传记、回忆录、故事集,以及军博馆、军史馆、荣誉室等,真实记述了人民军队的强军文化,将理论诠释奠基于历史的基础之上;洋洋大观的传统歌曲、传统故事、纪念庆典活动,既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又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载体,成为诠释与传播革命理论、文化理念与传统精神的重要途径;还有,我军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特定时代特点的传统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两不怕”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既是传承强军文化的精美符号,又是克艰破难的时代精神力量。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兵味战味浓郁的军营社会,构成聚焦强军打仗的文化空间。连队作为军队最基本的细胞,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家园,驻守环境与社会、人文因素合一,包蕴了丰富的文化大舞台,包括了丰美的无形文化形态,如猎猎的战旗,豪迈的歌声,威武的雄姿,阳刚的礼仪,虎虎生气的野营文化、战地文化,粗犷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格言、短信、豪言壮语,等等。每年代序性举行的入伍教育、开训动员、总结表彰、老兵复退和多种多样的节令活动,包括各种文艺晚会、歌咏活动、演讲比赛、动漫比赛、军事体育比赛、场圩文化空间序列,都是传承、打造强军文化的现实载体,既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因而都成就了军营特有的丰美的人文景观,并在铸造强军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匮缺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山东作协全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