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需在破与立中蓄力前行

 时间:2015-11-12 13:14:00 |  孙强 | 字体:【 】| 阅读: 167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远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和路线图。

可以说,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我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让我们倍感振奋。同时,《方案》也发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务必成为指导和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又让我们深受鼓舞,催我们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进。

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吃透文件内容,扎实推进,有效落实,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真研读《方案》内容,《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常规文件的套路,强调“实”事,突出“实”招,抓住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灵魂和实质,从而在“破”与“立”的辩证法中,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思路和举措。

在打破“985”、“211”工程院校带来的高校发展困境方面,《方案》有了实质性地推进。对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带来的身份壁垒、竞争缺乏、重复交叉等问题,《方案》采取引入竞争、动态调整、周期安排、第三方评估等举措来逐步化解。不可否认,“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一些重点学科稳步推进等等。但其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矛盾愈加凸显,不但影响了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导致大学出现“三六九”等的差别,甚至一度殃及到学生的择业、就业等生存问题。

面对这种僵局,《方案》大胆突破,提出了坚持以绩效为杠杆的基本原则,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同时,提出总体规划,周期安排的举措,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通过“竞争”、“绩效”等手段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的动态管理;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也为健全大学的退出机制做好了制度安排;总体规划,内涵发展,则要求高校强内功,而不是搞形象。对于,打破目前“985”、“211”工程院校身份壁垒,激发所有大学创新活力,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选择发展路径,逐步形成部属院校与地方高校交相辉映,综合大学与专科院校相互补充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除此,在破解当前高校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方案》也有明确主张,并提出五大改革任务,即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大改革任务,既包括了高校领导体制、学校管理制度,又突出重点环节,体现了“破”的整体性、重点性。同时,《方案》又跳出“教育论教育”的循环圈,将高等教育问题扩展到社会层面,积极建构社会参与机制,从而体现了破与立的全面性。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离开社会参与,高校将失去社会根基。视野方面,方案也跳出了国内视角,力图开阔视野,运用国际视角来寻求建设“双一流”的世界眼光和战略帮辅,体现破与立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整体来看,《方案》力图从整体性、全面性、战略性、系统性等方面需求突破,最终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社会氛围。

在领导体制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虽然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就确定了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是,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独断专行,要么软弱涣散,致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甚至弱化,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打破僵局,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为建设高等教育“双一流”的目标提供体制保障。

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随着各大学章程的逐步公布和确立,学校有了自己的根本大法。可以说,章程的发布,结束了大学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从此有了依归。然而,这一大法能否有效,关键看落实。同时,还要不断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试图靠一部章程就把学校治理得井井有条是不现实的,充其量章程只能起到统领的作用,在具体环节上,仍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健全各种机制,使章程成为“活法”,使大学的内部治理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为建设“双一流”的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在重点建设领域,则应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出现“经费使用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在科研评价方面,唯论文是瞻,过于看重论文数量,疏于论文质量,不重视成果转化,致使大量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甚至与现实脱节。出现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必须出狠招,出实招,打破这种局面,为建设“双一流”目标扫平道路。

在社会参与和国际战略合作方面,要逐步打破目前教育系统自说自话格局,加强合作、交流,避免形式化,要建立常态化机制,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发挥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的第三方作用,客观地、真实地对学校的质量、水平等情况进行评估,避免“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战略合作中,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主动权,逐步改变“跟着走”的被动局面,变为积极引导的“牵头者”,以为建设双一流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破”与“立”辩证统一,《方案》既破,又立,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在“立”的方面,《方案》重点抓住了五大建设任务。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将教师摆在五大建设任务之首,凸显了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我们经常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大学的关键是大师,而不是大楼。那些把大学简单地理解为有很多漂亮的大楼,动辄就上项目、扩校区的简单做法是何等的肤浅!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要的就是要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而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流的师资,无论拥有再多的大楼,也是无济于事的,也永远会被排除在世界一流大学门外。

那么,有了一流的师资,就一定是一流大学吗?个人认为,不一定。检验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的?最关键的还应看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第一流的。大学,无论怎么改变,都是一个育人的机构,立德树人是她的本职,也是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对于大学而言,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而这是大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然而,中国的大学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还需要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争取更多地国际学术话语权。如果我们大学里教授的,更多是“拿来主义”的东西,更多的是舶来品,那么,我们还是与世界一流大学无缘。推进中国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需要建构自己的学术标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大学必须突出中国特色。

除教书育人,从事科究,世界一流大学还要承载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中,做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而这是她的使命所在。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上一旦有了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言,就应该积极把握这种“需要”,真正成为技术变革的先导力量。要实现这种转变,我们的大学需要建立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链条,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总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在师资、学生、科研、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方面确立目标,确定标杆,明确方向。

不破无以立新,不立无以积破。“立”与“破”辩证统一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程之中。只有正确理解“破”与“立”的辩证法,才能在积极有序地组织推动下,大胆突破,积极建构,逐步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