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当代中国现代性如何建构?

 时间:2015-11-27 13:17:00 |  杨生平 | 字体:【 】| 阅读: 170

原题:当代中国现代性建设之维

近年来,现代性问题成为国内外哲学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梳理并剖析着现代性问题,提出了种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与看法。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观点与看法,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现代性问题及其实质?当今中国又当如何探索并开启现代性之旅?

现代性话语的客观认识

且不说由现代性问题引发的前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众多话题,单从现代性实质来看,不同学者就形成了迥异的观点。梳理这些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要形成对现代性话语的客观认识,必须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不是对抗性的话语,不能简单用后现代性的批判来代替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不可否认,在批判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与看法,例如,它在批判现代理性与现代主体时提出的“解构”、“解释”、“协同”和“小叙事”等。但这些观点与看法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其他特点与性质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虽然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种种弊端,但它对这些弊端的批判与分析又始终离不开以现代性其他特性作为依据。从根本上看,后现代主义功绩其实只有一个——发现并批判了现代性的“自反性”。可是从自反性上看,后现代主义只是从文化等层面展开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自上而下的批判,马克思则是从资本与私有制等层面开展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自下而上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贡献是后现代主义者无法比拟的。

其次,现代性不等于资本主义。客观地讲,现代性问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与关注的核心问题,不能把西方学者研究与分析现代性问题的模式,套用到他们的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与关注的重点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有关现代性问题的理论与观点。但这些观点既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相连,又与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构相关。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既有同也有异,若看不到其中的“同”,就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功绩的思想;若看不到其中的“异”,就不能准确理解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

再次,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抽象谈论现代性问题,当代中国更需要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现代性理论。当前学界有这样一种倾向:当谈到现代性弊端时总是把它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当谈到现代化建设时(现代性是一种内在规定,现代化只是其不断外化的结果),又总是只着眼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有一点是我们不能遗忘的:不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一条不同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但它总是不能脱离现代性问题的。

现代性的实质

在我们看来,现代性是以主体为原则,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漫长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不断统一的过程。

首先,现代性核心是主体性,其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弘扬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正如哈贝马斯在评价黑格尔时所说:“黑格尔发现,主体乃是现代的原则。”由此,从社会角度来看,现代性社会不是一个与后现代社会对抗的概念,而是一个与前现代社会对抗的概念。前现代社会是人依附于自然与神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人的自主、独立、自由发展的社会。

其次,现代性社会是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及其以后的所有人类社会,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仍属于现代性社会。虽说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但这不是现代性之因,而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果。与前现代社会相比较,资本主义试图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但其内在的资本逻辑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建立一个主体性社会与最终能否建成一个主体性社会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主观能否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更是一个能否尊重历史发展进程的问题。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有各种弊端,但毕竟带来了人的某种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它的有益成果仍是人类真正现代性社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再次,资本主义现代性是由以经济、政治、文化等机制和组织原则相契合的一套制度体系。其中既有微观制度层面,也有宏观制度层面。考察微观层面,在经济上,它是资本与科技的结合;在政治上,它是民主与法制的结合;在文化上,它是主体和理性的融合。考察宏观层面,它又由经济上的私有制、政治上的民主制与文化上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组成。在这些微观与宏观制度之内与之间,又有着复杂的构建机制与内在机理。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借鉴其文明有益的成果,必须深入到其内在的机制和机理。

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不可能是空降式的,也不可能是理论玄想式的,它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应该清楚认识到中国现代性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终完成阶段只有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甚至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做到。鉴于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我们只能建设带有此阶段性质的现代性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现代性社会既不同于人的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也不同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现代性社会。它既尊重人、发挥人的主体地位,让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又不是全面拓展人的潜能、使所有人都享受实质性公平的理想社会。

其次,应该立足于中国实际与传统,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有益成果与合理因素。多元现代性理论合理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文化因素在现代性建设中的作用。鉴于中国处于漫长前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现实,我们必须在立足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之上,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个层面合理地吸收与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建设的有益因素,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社会整体主体价值的有利资源,建构并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具体说来,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在微观制度上,应强调经济上资本与科技的结合,政治上民主与法制的结合,文化上主体与理性的结合;在宏观制度上,应重视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政治上人民整体主体地位与权利的保障,等等。

此外,为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端,当前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应在立足社会主义集体主体基础之上,充分吸收资本主义个体主体与传统文化整体主体的有益作用,建构既有社会主义性质又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主体理论,并以实践为基准建构能吸纳价值理性并规避工具理性弊端的新型理性形式。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