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

 时间:2015-12-10 13:42:00 |  徐霞 秦在东 | 字体:【 】| 阅读: 168

原题: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政治认同是协调民意、凝聚力量、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有效方式,媒体传播是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启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微时代,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新契机和新途径,但也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政治认同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因此,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筑牢大学生政治认同理性基础、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是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微时代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微时代“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新趋势,导致大学生政治认知困惑。传统媒体身居传播中心位置,依照信息垄断流程形成的金字塔形结构进行传播。在微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传统“权威”媒体成为诸多信息来源中普通一“源”,网络“大V”、草根明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容易使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困惑,陷入政治价值选择的困境。

微时代“分众化”、“社群化”的传播新模式,导致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漠。与传统媒体面向社会大众不同,微传播的受众通常是经过筛选、准确化的“小众”,形成数目众多的“信息茧房”。青年大学生普遍是“茧房”内沟通互动热络,对“茧房”外漠不关心,容易盲从群内意见,淡忘政治责任。

微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传播新格局,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松动。传统媒体展现形式“严肃严谨”,而微时代中媒体展现形式往往个性十足、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泥沙俱下,有所谓“心灵鸡汤”,更有赤裸裸“恶搞道德标杆”、“扩散政治谣言”等。这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远离主流价值,从而瓦解分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政治信仰逐步松动甚至丧失。

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

面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把握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和规律,悉心体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着力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一)建设深刻系统的“微内容”。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民众之所以支持、认同政治系统是因为政治系统的输出满足了其成员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增强“微内容”吸引力,建设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微内容”。

一要微小化。针对大学生更青睐短平快“快餐式”的文化内容,要精心设计微课程,制作微视频,拍摄微电影,开设移动课堂,构建短小高质、随时联通的微课程体系,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二要国际化。要有全球视野,打造一两家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要敢于“亮剑”,针对国际重大事件及时发声,主动设置政治议题解析,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政治认知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三要人文化。政治认同往往受到文化认同的影响和形塑。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积极宣扬勤俭节约、团结友爱、诚信正义的社会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共识。通过培育大学生对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打造多方参与的“微队伍”。

构建和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赖于各种力量的参与,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微队伍,实现优势互补,齐抓共管,从而形成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协调统一的认同培育联动系统。

一要发挥新媒体代表人士的“宣传员”作用。要积极吸纳网络“大V”、草根明星、社会精英为我所用,让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成为政治认同的生动代言人,借助其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遏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传播,营造文明健康的“微环境”。

二要发挥家庭的“亲友团”作用。要积极吸收大学生的父母、亲属加入微媒体,组建微媒体“亲友团”。加强家庭的精神关怀,教育青年大学生养成网络文明行为,不发布情绪宣泄和非理性言论;强化家庭正能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避免被西方反华人士和所谓意见领袖所左右,甚至沦为邪教组织成员或恐怖分子。

三要发挥高校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要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干部队伍,组建马克思主义“网军”,主动进入大学生微信圈、微博群、QQ群,引导大学生由情绪化批评转向理性思考;明确法律、道德底线,抑制大学生不理智政治行为的发生;消除西方价值观和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四要发挥政府的“管理员”作用。加强微传播的立法和执法,治理微环境,绝不能让微空间成为法外之地。要积极借鉴国外监管有益模式,从微时代的新特点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微媒体发展的监管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对舆论进行主导和监控,将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内容整合于微平台服务之中。

(三)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微生活”。

美国学者安德森曾提出,政治认同是在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在情境中建构的。因此,要倾力建设“微生活”,加强“线上线下”沟通互动,使大学生在实践锻炼和现实体验中,将政治认同由内在情感升华为理性自觉。

一要组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担当。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开展外出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获取社会经验的同时,体会建设艰辛,提升政治责任担当。

二要组织引导政治实践参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拓宽政治参与渠道,选配大学生参与校园政治、社区管理、城市建设等,鼓励大学生为学校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建言献策。通过参与政治实践,使大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磨炼政治技能,提高政治能力,进而提升政治效能感。

三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时事辩论会、时局分析赛、政治决策“我做主”,以及书法赛、歌咏大赛、诗词创作大赛等,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文娱体育活动中激发信任感和合作意识,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激发、升华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湖北警官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