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4:3框定的人生

 时间:2017-04-25 16:34:00 |  孟大雁 | 字体:【 】| 阅读: 274

学伦出了部书,是快递到办公室的,而我恰恰很晚才收到。退休了,告别了工作中的喧闹和繁华,坐享家中清幽的书斋和通往乡间铺满野花的小径。可学伦不一样,退休伊始,他把自己从事军事电视工作以来的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业务研究以及文艺作品,洋洋洒洒地整理成了这样一本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书,居然有500多页呢!

书-4

《耕耘荧屏》,王学伦著

——看完,我心生许多感慨。心想,只有他才会去写这样一本书,也只有他才能够写成这样一本的书。字里行间,我仿佛捡读到了一个农家子弟怀抱心中理想,从连队的士兵、团电影队长逐步发展为主管大军区影视新闻报道大校军官的从军之路;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连队文艺骨干最终成长为国家高级记者的人生履历。这不仅浓缩了他的人生写照,甚至折射出了和他一样的整整一代人的人生记忆。

学伦的这本书,共分五个部分。汇集有最能体现他业务成就的“新闻节目”;有表现他思考和思想纬度的“深度报道”;有显露他电视表现功力和业务水平的“纪录(专题)片”和“业务研讨”;有展现其艺术才华和人生追求的“文学作品”。这一切,都围绕着几乎是囊括了他大半个人生追求、瞬息万变的那个小小的电视荧屏。

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画面长宽比例是4:3,它最适合人眼观看的效果。当电视机和计算机出现以后,它们荧屏的长宽比例,同样延续了4:3这个经历了数百年的视觉美学实践的经典。想想也真有意思,王学伦大半生的努力,他的苦他的乐他的追求他的懊丧他的心满意足他的捶胸顿足都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都框定在了这4:3的天地之中。

2005年8月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拍摄中方参演军人

2005年8月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拍摄中方参演军人

1976年12月,王学伦是带着跳出农门的梦幻,离开山东藤县老家,参军来到军营的。在学会了射击和投弹技术的同时,他也学会了侍弄电影放映机,开始了和4:3画面最初的接触。随着粉碎四人帮后解禁的大量影片在部队的放映,王学伦也开始了对艺术、对人生、对文化的向往。这期间他当过连队的文书、团宣传队员、最后被调到了军放映队。1984年,凭借着滕州人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精神,他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份,居然参加到了建国35周年阅兵大典的军乐演奏团体中,成就了人生的第一个辉煌。

学伦是诚实的。书中他承认,因为眼睛先天性对颜色感知的弱化,他失去了提干的机会。懊恼之余,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能够早点转上志愿兵,多学几门手艺,争取退伍后能安排个好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他的一切都随着所在部队参加了那场持续了十年的边界战争而发生了变化。1985年3月,他以一名摄像员的身份,随同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轮战任务。他把摄像机当作武器,亲临一线,跟随作战部队参加了数次著名的出击拔点作战。在血与火的熔铸中,他在4:3的画面里,记录下了勇士们为祖国安宁浴血奋战的英姿,同时,也记录下了藤县籍几十名战友牺牲后那不忍蹙睹的躯体。参战一年零三个月下来,他更加认识到了军人这个职业对于国家安危的意义,也对以电视画面为手段去体现一个人在特殊环境中的价值和追求,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当然,他的勇敢、他的睿智、他的难能可贵的战场表现,使得上级部门和战友们重新认识了他。

2007年7月    与某红军师战士在一起

2007年7月 与某红军师战士在一起

——终于活着回来了。参战回来的路上,火车路过家门,他想把自己平安归来的消息尽快告诉家人。可无奈列车经过自己离铁道旁不到200米的小村时,是不会停车的。这时古代“鱼雁传书”的故事略过了他的头脑,他决定来个现代版的“飞车传书”---他把事先写好的信装进牛皮信袋,再用一根红绸带,绑在从前线带来的一个军用铁皮黄桃罐头上,并在信封上写明,家住在火车站旁的哪个村子和父亲叫什么名字,请捡到信的人留下罐头作为酬谢,烦劳他尽早地把信送到自己的家中。车过家门口小站时,他把信投了下去。一个在大山深处小站里默默工作了几十年的一个老员工,捡到信后,帮他完成了这一切。第一时间向家人报告了一个军人从战场平安归来的消息。他把这个过程写成了散文《飞翔的家书》发表了出去,惊喜的是该散文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中,竟然获得了个金奖。

参战回来以后,他利用手中摄像机拍摄了大量的反映部队官兵精神面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军民共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新闻和专题。尽管他当时仍是个电视报道的通讯员,但他的成绩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1989年11月,就在即将转业地方之际,他被军区以特殊人才的名义由志愿兵直接转为了正连职上尉军官。——十年前破灭的军官梦,就这样又续上了——家属从农村随了军,儿子也进到了部队的托儿所。用他的话说,一个吃滕州地瓜干长大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他过去只有在梦里才敢想的一切。

2008年6月 在四川青川县采访54集团军军长戎贵卿

2008年6月 在四川青川县采访54集团军军长戎贵卿

提干以后,身为文化干事兼电影队长的他,却丝毫也没有放松对部队电视报道工作的坚持。由于工作成绩的突出,1995年9月他被选调到了中央电视台济南军区记者站,和我成了同行。成为了一名专职在4:3画面中耕耘求索的电视记者。在他从记者、副站长到站长的专业历程中,他参加了大量的中央电视台和全军组织的《请祖国检阅》、《万里海疆行》、《世纪初年走边关》等大型新闻系列节目的报道,本军区的重大演习和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更是少不了他的努力。

1998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随部队开赴到了抗洪一线。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写稿,编辑传送图像,整个人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抗洪结束后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抗洪抢险电视报道先进个人。正是由于由于这个原因,在奥运会前夕,我在电视上看到他穿着个裤衩,在一帮人的簇拥下,手举火把跑在了奥运火炬传递的行列中。——这可是我们搞军事电视报道从业人员中唯一的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学伦勤奋、实干,而且多思、善悟。占据全书的3/5篇幅的电视新闻部分,最能体现他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在这一部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由他反映出的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折射出了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脉络和缩影,也体现出了他作为一名军队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书里所编新闻中不乏时政式报道和突发事件式报道的范本,相信对初踏电视新闻行业的从业者是会有着不小的启迪。

王学伦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席地写稿

王学伦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席地写稿

书稿中的深度报导、纪录专题片、业务研讨和文学作品部分,是学伦思考的结晶,也是他耕耘荧屏所留下的心灵足迹。《改进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电视记者如何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记者站的困惑与突围》这些论文,表现出了他的执着、进取精神,同样也是和他一样的军中电视人为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考与攻略;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现出了国家和军队电视宣传事业发展过程的现实与困惑。

回头想一想,中央电视台驻全军各大单位记者站是在1985年设立的,于今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了。王学伦也恰恰是在这个时期活跃在军内的各个领域。军改开始,随着五大战区的成立,原来的军队体制与建制已成为历史。记者站也将成为历史,使命就要终结。毋庸讳疑,伴随着高清摄像机的大量运用,电视、电影和计算机的荧屏的画面比例由4:3逐渐被16:9所取代。如今的电视新闻也以宽幅画面作为了主流格式。4:3荧屏比例好像已经随着一个时代走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其实,我们细细地想一想,不然!真正把摄影、摄像玩透的人都知道,宽幅画面的16:9也好,24:18也好,它们均是在4:3画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构图的基本法则和用光的基本原理一点都没变,反倒是因为它的基础性,愈发受到了后人的重视。

影像匆匆略过,它将预示着又一个新的帷幕跃然而出。学伦的这本儿书是他个人的一个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们军队一段历史的留存,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珍惜昨日的辉煌,更加期待明天的来日方长。

1058327276

本文写作结束时,学伦来电话告诉我,他被央视军事部抽调,要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神舟11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电视报道任务。他这是要在大漠戈壁、胡杨侧畔,用军事记者打下的神功去报道当今最为先进、最为前沿的航天科技;要用4:3打下的影视基础向着16:9的领域里进军。

好。祝福你,学伦!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