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设计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是由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一所工艺美术与建筑设计学院)建立起来的。在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十大美术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美术设计专业培养了一百多万各种学历的现代设计人才,迅速形成了庞大的设计师队伍。我们想乘这个东风再就发展设计产业问题提一点补充思考。
一、设计产业的范围、形成和西方工业国的经验
1.设计产业的范围。
“设计产业”是一个横跨多个领域的,与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信息化密不可分的巨大产业集群。它的范围大致包括:⑴工业产品设计是其中最大的主项,下分多个领域,包括:各类家用产品,如家用电器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餐具设计等;各类交通工具设计,如自行车摩托车设计、各类汽车设计(小汽车、吉普车、巴士车)、轨道列车设计、飞机设计、游艇设计等;还包括各类大型机械设备、流水线设计;还有奢侈品设计等。⑵服装、服饰、染织设计,包括:高档品牌时装设计、普通服装设计、箱包鞋类设计、各类首饰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各类服装面料设计等。⑶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各类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各类产品包装设计、出版装帧设计、插图设计、时尚摄影与刊物设计、展示设计、品牌标识设计、企业形象整体策划设计等。⑷新兴多媒体三维动漫影视设计、游戏产品设计、电影效果与后期电脑制作等。⑸室内外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园林设计,尤其是大型公共环境设计。
2.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设计生产力。
设计生产力是工业化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新生产力形式。自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掀起工业革命浪潮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工业制造技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将早期工业制造技术推向高品质、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的“现代设计”概念与方法,它将艺术创造力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将两种创造力结合为强大的产业力量。这种观念与方法经由德国1919—1933年的“包豪斯学院”发展为体系化教学模式,并形成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想象力相结合的一整套设计程序与标准,推出了一批开创性的最有创意的现代设计专家。在完全切合工业生产、市场经济要求的前提之下强调产品审美与商业传播的规律,不仅形成简约、明快的现代审美样式,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创造与产品消费、市场竞争的结合,使得企业有限的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经过有效的产品外观与包装形式,品牌形象与推广形式的艺术加工而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形成极强的商业竞争优势,这就是所谓的“产品附加值”,为二十世纪的发达工业国家创造了巨大利润。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设计生产力,而现代设计推动了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3.当代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
二战之后近半个世纪的现代设计快速推广过程,也正是西方工业国家依靠强大的市场机制促进竞争、积累财富,走向高度繁荣的过程,是全球设计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现代设计伴随着迅速发展的大工业流水线生产而日益展现出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只要将当下市场中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与三十年代的工业产品比一比,当下商品的光鲜闪烁、五彩缤纷是七十年前所无法想象的。这既是科技发明的功劳,也是现代设计的功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推进现代设计进而快速提高产品外观品质及全社会的消费水准,使经济真正进入现代、高速、文明发展的轨道。这些国家的经验证明,现代设计是将技术与艺术创造性地结合于经济主体、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力量。日本、韩国等原先经济落后的亚洲国家,正是认识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而果断采取政府加大力度、快速推进设计产业振兴发展的办法,先后获得成功,同样成为跃居世界经济前列的发达国家。日本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政府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措施,从外贸出口产品的设计改革入手大力提升产品品质与市场形象,很快取得成效,八十年代即成为世界出口产品大国,同时树立了优质的品牌形象;而韩国则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认识到产业创新的重要性,政府大力推动原创性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在本世纪初树立起创新产业大国的国际形象。
二、现代设计是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型的发动机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中国制造”为主的形态向“中国创造”为主的形态转变。这一转变需要依靠两部分知识分子的力量:既需要解决功能质量问题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又需要解决文化审美和策划营销的设计师。这两部分人都是我国产业转型的推动力、发动机。世界各国正在研究进一步发展创新经济的战略选择问题。而通过发展设计产业所要解决的正是“创意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比如:生产技术与创新构想的结合、产品结构与完美形态的结合、设计创新中文化价值的体现、国际市场竞争中传统文化优势的体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构建等等。所以说,设计产业所要解决的,是国家经济的创新本质与创造力基础的问题,是发展“创新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
1.我国与西方在设计产业发展中的时间段错位。
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中,西方大力发展现代设计的时期也正是西方工业国家走出战争经济低谷转向高度繁荣的过程,是全球现代设计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战后经济重建和计划经济发展阶段,工业生产落后,物质产品匮乏,一度封闭的对外政策使得我国失去了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发展现代设计的大好时机。而当进入八、九十年代,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迎来经济快速发展之际,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越过设计产业繁荣阶段而进入了新的推进“创意经济”发展的阶段。
实际上,从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创意产业”是将“以设计产业促进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经验推广至包括一部分文化产业和奢侈品产业领域在内的更广阔领域的经济手法,但是其灵魂与实质却仍是设计产业所提倡的科学理性设计方法与艺术想象力的结合,设计产业在更大范围的“创意产业”中的基础作用与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而在我国,由于五十至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缺少“设计产业”普及与发展的历史环节,所以暴露出今天在工业制造业领域、高端服务业领域、文化产业领域的原创动力不足的严重缺陷,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造成,是由于我们在二战结束后到七十年代跳过了“现代设计”概念与方法的普及、发展乃至繁荣这一时间段和必要环节而造成的。
2.发展设计产业是扭转我国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产业与产品结构的关键。
几十年来,我国在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设计产业发展显然落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近十年来引进创意经济理念是十分及时十分必要的,我国应加快更大范围的“创意产业”发展。但是,从产业转型的逻辑阶段而言,仍然不能跳过设计产业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物质性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方式换来高速度的经济成长,但这是一种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的经济成长方式,由于缺乏成熟的设计生产力,我们的加工制造业只能按照国际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形成的某种过时样式进行生产,只能贴以外国的品牌生产,中国数以万计的生产企业只能以精良的生产技术换取有限的加工费,所谓“10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的悲剧正是源于我国缺乏设计产业发展的过程与基础。而发展设计产业正是扭转这一经济弱势与产业病态的关键。
3.在当代创意经济的大潮中设计产业的基础性意义。
在预示着世界经济未来走向的创意经济大潮中,许多国家都将“设计产业”视为创新经济的核心与主体。因为“设计”关系到各种产品的最终形态与服务功能,无论工业产品或文化产品,“设计”无处不在,所谓“创意经济”实质上是将“设计”的创造性力量在各个经济领域中的扩展与放大。比如设计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设计产业的推动,其一,需要通过设计提升的制造业实力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平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文化产业没有传播与落地的力量。其二,文化内容转化为产品时需要设计的转换,设计产业的发展同样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承载的平台与产业转换的接口。当下国际强势文化产品所拥有的领先品质表明,只有将优质的文化内容转变为可以用当代方式生产和传播的产品、将自有的东方元素转化为具有全世界都能理解的形式符号、将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题材转为能够为新一代文化人所乐于承受的消费方式,才是真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为新兴产业优势的关键。例如,越来越新颖的动漫游戏设计、书籍出版设计、音像制作设计、影视广告设计、舞台布景设计、展览策划设计、风景旅游设计等,都是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基础的。这里关键的着力点仍然是文化产品的再设计、再创造。当今世界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要看制造业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否与文化产业结合并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平台优势、设计创意能否在文化产品领域同样发挥其创新、转换及整合的力量。事实上文化产业与产品制造业两大领域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发展设计产业。
以上事实说明,如果没有扎实的设计产业基础,任何“创意”都难以转化为具体的经济形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设计产业更具基础性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创意经济”不能越过设计产业这个基础环节。
三、设计产业发展的三大阶段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包豪斯学院”为时间标志,现代设计从原来手工艺作坊型的“工艺美术”中发展出来,成为附属于大机器流水线生产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形式。从二战前到六、七十年代,各类产品的研制还是着重于内部机械、材料、功能、耐久性等使用性要求,现代设计只解决产品的外观形态、包装广告等营销问题。当时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对文化性审美性要求也不高,这是现代设计的“附着型”发展阶段。
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更加繁荣,产品竞争更为激烈,以致大量产品过剩。在内部机械、材料、功能、耐久性等相近似的产品竞争中,营销就成为一门大学问。市场调查与营销策略反过来又大大推动了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因为客户希望买到更新颖、更有创意、更美观、更有品味的产品。于是,现代设计就进一步渗透到了产品生产链的各个阶段,从创意理念到加工制造到营销推广的全过程中,现代设计师与科技工程师都必须交叉互动、紧密合作,才能产生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现代设计的“交互型”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中期,英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创意经济”的理念。在科学技术大发展、大普及的趋势之下,产品使用功能的平均水平大幅度提高。例如,衣服的保暖性、耐久性已不成问题,款式品味的设计就成为服装品牌竞争的最大亮点。汽车产业、房地产行业……也都开始比拼设计理念,大打文化牌。现代设计在整个产品生产链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理念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无疑将更为强化。这就是在信息时代、图像时代走向未来的现代设计“引领型”发展阶段。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目前应加快从“附着型”阶段提升至“交互型”阶段,并为下一步进入“引领型”阶段作好人才和机制准备。
四、我想设计产业应加入到未来智网中
1.设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必须有一个跨部委、跨领域的协调机制。
设计创新具有“外部性经济”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我国必须有一个跨部委、跨领域的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全国协调机制。
设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表现在,它所创造的原创性经济成分,比如审美品质的提高、文明程度的体现以及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国家“软实力”形象,将惠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领域及社会生活,它的长远价值可能并不能直接从某个部门的业绩或生产利润的提高中直接体现出来;同样,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形象;因此,设计产业的发展既直接影响到诸多产业领域及部门,又非一个部门内可以直接解决;它产生的效益可能不为某一个具体的经济领域所独有,但又影响着各个相关的领域。因而它并不只属某个行业部门所有。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形成一条完整有效的设计产业链,需要产业、文化、科技、教育等跨业界、多领域的通力合作,而这种跨领域合作的产业形态,正是通向未来新经济形式的一条重要通道。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现代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之下,需要一个具有行政协调能力与资源调配能力的综合促进机制,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办好。
2.建议国家建立“全国设计创新联盟”。
为将我国建设成世界领先的设计创新大国、强国,诚恳建议国家迅速论证并构建直属国务院的“全国设计创新办公室”,并建立有发改委、工信部、建设部、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等部委共同参加的“全国设计创新(促进)联席会议,商议与推动全国设计创新促进工作,并从有关政策及措施等方面展开全面规划,协调设计产业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协调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统筹关系,协调各领域、部门协同管理及制度创新的关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潘公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