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而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必须由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人才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
为谁教?关键在抓方向,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引领
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法治人才是承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生力军,授以什么样的法学理论和法治思维,关系到法治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基本价值的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合格的法治人才必须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因此,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结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提炼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总结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确保法治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教什么?关键在抓学科建设,要兼收并蓄,处理好借鉴世界优秀成果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学科体系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单位,是教学、科研的基本内容。“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既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又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和转化。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法学学科体系应当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对法学的实际需求,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不断总结和研究本国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的实际状况,始终保持开放发展的状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突出实践性强的法学学科,并适时发展新兴学科。例如,应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司法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并完善司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促进司法领域法治人才的培养;应当顺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建设等。法治人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其培养要有针对性,要和法治实践需求紧密集合起来。
教给谁?关键在抓对象,法治教育要实现全面覆盖,尤其要与法治实践需求紧密配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因此,法治人才培养一定要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法治实践部门紧密配合,建立教学与实践合作机制。法治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下,而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密切联系群众,深切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会运用法学原理和思维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复杂问题。高等法学院校应当利用自身的学科齐全、人才密集优势,打造特色型法治智库,促进传统的法学学术研究向法治智库应用性成果的转化,以此为平台,打造培养实务型法治人才的基地,为法治实践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法治人才。
怎么教?关键在抓方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整合教学资源,研究授课方法,办出专业特色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我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承担起为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把法治意识和法律精神贯彻到教学育人中去,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高水平的法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教授他们学会做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培养全面依法治国所需要的栋梁。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各级领导干部则应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法治工作者不仅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更是道德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法律的正义和法律意识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司法人员的司法水平,体现司法形象,影响司法公正。所以,法治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德育,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