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孙金龙: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孙金龙 2021年01月07日 来源于: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形势,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 意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 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 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 成。同时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 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十四 五”时期,必须毫不放松推进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建 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 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 标基本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环境质量是重要标志 。我们要锚定目标,对标对表,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 战略定力,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设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 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 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 盼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 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改善环境质 量,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 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提高对优美 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高 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是重要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式问题。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 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推动高质量 发展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 关口。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 ,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的集 中体现。当前,我国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环 境质量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一些流域和地区水环境 质量改善程度不高,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化学品等环境 风险管控压力大。我们要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聚 焦突出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加快 解决。 准确把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任务 《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持续 改善环境质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坚决向污染宣战,制定实 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聚焦 打赢蓝天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 坚战,预计可以实现阶段性目标任务。与2015年相比 ,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 ,劣五类断面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 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 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 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 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 、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打 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细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但臭氧 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浓度呈逐年上升态势,成为影响环境 空气质量的又一重要污染物,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 制成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 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 ,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农业投 入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 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 治理。健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大 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推动苏皖鲁豫交界等地区解 决突出的区域性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