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年轻干部要勇于拿起笔杆子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年轻干部
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栋梁之材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特别
强调对领导干部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
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建设堪当
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
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写作,是彰显年轻干部专业素质、领
导能力的基本功。195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重要的文件不要
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 邓
小平同志曾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
学会拿笔杆。” “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 新时代新征
程,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拿起“笔杆子”,关键要不断地
从问题出发,通过“写”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解决问题而
笔耕不辍。“写”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也是个体价值融入集体价值、“小我”成长为“大我”的过
程。
一、在拿起“笔杆子”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调查研究是发现工作中的问
题和矛盾的有效途径。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深切地了解一处地
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
门路了” 。正确的观点、主张是从实际问题中来的,“没有调
查就没有文字权”。
(一)发现问题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曾连续在《浙江日报》“之江新
语”专栏发表短论232篇,对全省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并出版《之江新语》,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发现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触碰实际问题,并发
扬“短实新”的文风。现实中矛盾和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只有与
时俱进地去发现问题,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勇于接“烫手山芋
”、乐于钻“矛盾窝”,才能正确认清新的形势和任务。一定意
义上讲,看不到问题或矛盾就无法写出有意义的文章。领导干部
拿起“笔杆子”写的文章不是杂文、小说,而是公文,想的是天
下计,解的是百姓忧,字字是家国大情怀,句句是责任大担当。
起草公文时,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要抽丝剥茧、层层
深究,把一件事写透后再写另一件事,把一个观点阐明后再阐述
另一个观点,防止材料和观点重复。文章是用来指导工作、解决
问题的,绝不能似是而非、空穴来风。理从事出,片言成典。好
的文章都有很强说服力,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
之感。讲清道理是门学问,需要深入浅出,不管思想内容多么艰
深的问题,到了笔下和嘴里,都要变得非常容易懂。比如,“不
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同志用简单朴实的比
喻来说明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评价标准;“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用真切动人的话,来阐明个人的
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都是讲清道
理的典型范例。实践告诉我们,写文章不仅仅是亲手动笔那么简
单,更重要的是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问题着眼
,一切从实效入手,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的真谛,客观科
学地进行分析判断,必须在思考的道路上挖掘真知灼见。
(二)调查研究
年轻干部拿起“笔杆子”要善于从小切口入手,选准题目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全面深刻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新
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上下真功夫。概念的形成、
判断的形成、推理的过程,离不开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熟悉问
题和把握全面情况,知全局、识大局、善谋势,做到了然于胸
,深入浅出,才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才会形成
从理性认识向理论高度的升华。否则,“闭门造车”“走马观花
”就不会写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文章。评论文章好与不好、有没
有价值,郑板桥有句名言讲得很透,“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
分骂亦精”。一般来说,题目越大、越宽,写起来就越难以深入
细致,容易泛泛而论;而题目越小、越窄,就越易于驾驭,容易
写深写透。在文章选题上,笔者比较倾向“小题大做”。比如
,撰写民营经济方面的文章,如果立题“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
议”,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驾驭起来
就比较困难;而如果立题“谈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破解
”,就将笔墨集中到资金这一点上,驾驭起来就容易多了。一篇
文章,小题大做,就容易瞄准、聚焦关键,几千字就能将问题讲
明白;反之,泛泛而论,问题不仅难以分析透,对策建议也难有
针对性,整个文章也就失去了价值。当然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
,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如果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
多,文字水平较高,可以选择大一点的题目。
二、在拿起“笔杆子”过程中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前提和基础,提出对策就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现
实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一篇文章或一
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
办法。” 胡乔木曾指出:“写文章既要讲辩证法,也要讲逻辑
性,两样东西并用。”在文稿起草的过程中,要善于在研究问题
和矛盾中探索解决之道,充分运用分析、判断、解决的逻辑思维
,形成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
(二)分析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用心血和汗水在燕
赵大地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奋斗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
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分析问题,就是要明确问题及其性质
,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及矛盾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问
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主客观
原因弄清楚,找准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做到“寻深求透”。实践
证明,能为集体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最忌讳看似洋洋洒洒,实则
空洞无物,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