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金融_3.5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坚持政策协同__助力乡村振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第 1页 共 2页 经济日报/2020年/3月/5日/第 011版 理论 坚持政策协同 助力乡村振兴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崔建军 朱函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财税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金融是现代经济的 核心。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激活市场、激活 要素、激活主体,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自身投入积极性的基础上,协同用好财政政策 与货币政策,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乡村振 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分析起来, 城乡发展不平衡,归根结底是城乡关系统筹规划不足,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长期向城 市“单向流动”,缺乏城乡互惠互动机制。众多生产要素中,资金作为一种先导性资本,对各项 资源的配置起重要作用。因此,需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资金调控引导功能,使之通过 功效互补、时效衔接发挥乘数效应,从而最大化地撬动社会资本,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以政策协同助力乡村振兴,需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助力乡村振兴,需仔细分辨各自功效领域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对于功效领域相差异的部分,应注重二者的侧重点,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财政政策方面, 要侧重发挥其无偿性等特点,着力于市场化机制中资源无法优化配置的领域,降低资源要素流入 农村的成本,使生产要素进得来、留得住。货币政策方面,要侧重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扶植,培育 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已流入的生产要素与当地产业有机结合并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 由短期靠“输血”到长期自身“造血”的重要转化。 对于财政支农资金,要统筹规划、高效利用。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农责任,确保农地财政收 入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要增强支农专项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细化其支持方式与监管措施;增 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纯公共产品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服务保 障水平,缩小城乡间基础公共服务差距,促使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提高农业补贴制度和 税收优惠制度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建议在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于大豆、玉米等 结构性短缺作物的农业生产补贴,确保粮食安全。 金融资金则应聚焦于乡村实体经济,通过对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植,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优化,发挥以点带面的经济效应。要构建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明确政 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不同金融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分工,提高投入“三农” 建设的信贷比例与资金效率;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完善直接融资市场,鼓励证券、基金、信 托、保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