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专题党课: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专题党课: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 基因代代相传 同志们: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 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 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 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 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 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 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 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 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 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 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 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 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 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 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 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 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 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 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 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 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 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 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 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 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 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 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 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 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 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 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 ,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 ,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 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 础。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 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 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 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 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 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 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 、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 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 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 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 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 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 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 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 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 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 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 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 心照料。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 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 ,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 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 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 ”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 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 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 砺品格。”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