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工作汇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工 作 汇 报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年X月X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和省直 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莅临XX考察指导工作,并专题听取 XX“十二五”规划和城市规划修编情况汇报。值此,我谨 代表中共XX市委、XX市人大常委会、XX市人民政府、政协 XX市委员会和全市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作个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的发展成就和体会   “十一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 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开拓进取,伴随 着全省前进的步伐,XX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率先发 展的良好局面,“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可望全面完成 ,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一是从增长率来看。到“十 一五”期末,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达4450亿元,为2005年 的2.5倍,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 10000美元,年均增长15.3%,五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预 计地方财政收入将达500亿元,为2005年的3.5倍,年均增 长28%,2007年以来每年新增一个百亿量级;预计全部工 业总产值将达5300亿元,为“十五”期末的3.07倍,年均 增长32.4%,2007年以来每年扩张一个千亿规模;预计今 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过310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 28%,累计达到9950亿元。二是从竞争力来看。XX地区生 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四年中 先后超过长春、哈尔滨、石家庄、郑州和济南五个城市 ;规模工业产值由第15位上升到第7位,四年中先后超过 郑州、石家庄、福州、西安、哈尔滨和昆明六个城市;综 合竞争力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所辖四县(市)全部进 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三是从首位度来看。与“十 五”期末比较,2009年XX在全省的占比,地区生产总值由 23.3%到29%,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1.6%到27.3%,四年 均提高5.7个百分点;2009年XX的经济总量、规模工业、社 会投资分别接近或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辖内的税收收入 、对外贸易、企业利润分别接近或超过全省的二分之一。 在长株潭城市群中,XX的城市极作用不断强化,地区生产 总值占比由“十五”期末的63%到去年的68%,四年提高 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由“十五”期末的 56.3%到去年的60.4%,四年提高4.1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一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 十 一 五 ” 期 末 , 预 计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将 由 6.4∶44.1∶49.5调整到4.5∶52∶43.5。产业投入力度加 大,以中电软件园、太阳能光伏、比亚迪汽车、防暴特种 玻璃、重型装备制造、广汽菲亚特、陕汽重卡、航空工业 园、烟草物流及总部基地项目为重点,推进十大产业项目 建设,总投资近300个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预计到今年 底,工程机械和烟草食品两大产业产值分别可达1175亿元 、889亿元;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达3家,过10亿元的企 业达2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工程机械、汽车制造、 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占比可达40.5%,XX成为全国知名的 工程机械之都和汽车产业新的增长极。二是要素结构不断 优化。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招才引智,加大了资 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投入。组织实施“三年双百 (三年引进百名国际高端人才、百项先进适用技术)”行 动计划和延揽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已累计引进一流人 才团队8个、国际高端人才44人、优秀青年人才3000多名 ,与全国84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战略合作联 盟。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 化,全市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科技贡献率 达到58%。2008年XX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98%,比“十五”期末增加0.2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 均水平0.44个百分点。去年全市的专利申请6182件、授权 专利3756件、发明专利1278件,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 第五位、中部城市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25.5%,达到1440亿元。三是城乡结构得到改善。把加快 发展中心城市与带动壮大县域经济统一起来,按照主城区 、都市圈、城郊带三个层次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农 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和环境整治四大工程为 重点,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871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 1.08万公里,较“十五”期末提高42.6%,行政村通畅率 达100%;累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8亿元;新解决38万 人饮水安全问题。   3、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一是城市布局优化。大力推 进跨江发展,大河西先导区的打造和滨江、梅溪湖、大学 城、洋湖垸、高星等五大片区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的东 西两翼。提质改造主城区,大力推进棚改工程和城市综合 体建设,重点打造武广新城、省府新城、南湖新城、新河 三角洲新城、滨江新城等五大新城,初步形成了河西与河 东共同发展、新区与老区协调统一、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 的城市格局。“十一五”头四年,XX的建成区由167.7平方 公里扩大到249.3平方公里,新扩81.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 由53.9%提高到62.6%,新增8.7个百分点。二是城市功能 增强。预计“十一五”基础设施投资将达1800亿元。以 “一江两岸”、地铁工程、饮水工程、新火车北站、梅溪 湖片区、武广片区、湘江XX综合枢纽、航空新城、长浏对 接工程和大学城基础设施及岳麓山提质改造为重点,推进 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性、枢纽型和网络化 的城市框架。武广高铁XX车站建成投入使用,南北货站迁 建工程基本完成,城市地铁和沪昆高铁、石长铁路复线 XX段加快建设;在建或规划建设的过江通道达13条,三环 以内全长88公里的“一江两岸”全线贯通;黄花机场改扩 建工程顺利推进,湘江XX综合枢纽工程进展顺利;XX引水 及水质环境工程建成运行。三是城市形象提升。积极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次评为全国先进城市,在全国城市 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去年和今年XX均列省会、副省级城 市前五位。新建和提质改造城市公园4个、社区公园27个、 小游园232个,浏阳河、圭塘河风光带、岳麓山桃子湖景区 、橘子洲生态文化园相继建成,展现了“山水洲城”的新 风貌。   4、“两型”建设初见成效。一是狠抓资源节约。探 索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标准,坚持以标准来促进节地 ;积极做好国家节水型城市试点工作,铺开了管网改造、 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一批示范项目;率先全国出台绿色 建筑标准,应用绿色示范技术,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今年 被列为全国建筑节能试点城市。2006年至2009年,XX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年均4%以上,位居全省第一,领先 中部地区。二是推进产业退出。“十一五”期间全市取缔 关闭污染企业360家,淘汰退出、限期搬迁和停产整治的 58家,去年XX的污染减排工作获得全省第一。坪塘老工业 基地13家建材化工污染企业全部退出,成为全国传统工业 区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三是加大 环境治理。以“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投入 110亿元用于污染整治、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与此同时 ,创立环境资源交易机构,健全环境风险责任机制,实施 流域环境补偿管理,出台环境经济引导政策,为环境治理 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着力生态修复。建成城市林业生态 圈2.3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28%,绿地率达 42.22%,人均园林绿地达9.7平方米。新建13座污水处理 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理率达100%。今年XX空气优良率连续4个月达100%,创造 了2001年启动空气环境自动监测日报以来的最好记录。 XX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被评为全国森林 城市、卫生城市、绿化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十佳休 闲宜居生态城市。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城 乡义务教育实现“一费制”全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 社区教育取得新的突破,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达 2941人。职业教育步伐明显加快,投资14亿余元的XX职业 教育基地竣工投入使用,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达68所 ,成为全国职教先进城市之一。二是文化日益繁荣兴旺。 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产业优势提升,文化事业加 快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 程,太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修缮,“两馆一厅”等标 志性文化设施主体竣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初具规模 。三是医疗卫生不断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197所 ,基本形成了“15分钟社区卫生医疗圈”。全市每千人拥 有住院床位数6.26张、卫生技术人员6.79人,卫生资源人 均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产 品检测体系、监管责任体系、社会诚信体系和法规制度体 系,食品安全城市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6、民生利益切实改善。着力创业、安居、畅通、电 力、教育、文化、环境治理、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和食品 安全等领域,大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了民生改 善。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预计“十一五”期末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3000元,为2005年的 1.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0400元,为2005年 的2.2倍,“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可达 13%和16.3%,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二是社会保障 体系日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基 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 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 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五年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和失业保险待遇翻了一番。坚持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业 富民,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之城和全国首批创建创业型城 市。三是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按照“一健三改(健全 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制度、改造房屋、改善环境)”的要 求,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率先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货 币化补贴,着力改造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和筒子楼。 “十一五”累计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投资51亿元 ,解决住房困难家庭8万余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可达 29.3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8平方米。市民的归属感 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 号。   这些成就是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正确 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直部门和各级领导的积极帮助和 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周强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省 会的建设和发展,多次强调支持XX就是支持全省、关心 XX就是关心全局。守盛省长一来XX就亲临XX指导工作,明 确提出XX不仅是XX人民的XX,而且是XX人民的XX。所有这 些,给了我们以信心和鼓舞、支持和力量。在五年来发展 实践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发展难题的破解,关键在于 超前谋划、科学应对;发展动力的增强,始终在于解放思 想、改革开放;发展优势的形成,基础在于统筹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环境的优化,根本在于改善民生、和谐利益 。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XX改革发展中还面临一些 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经济发展的 体制性、结构性、要素性矛盾比较突出,结构调整、城乡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亟待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艰克难期,面临着更深层次的 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三是社会建设的任务十 分繁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方式不相适应 ,社会利益矛盾十分突出;四是城市功能的提升势在必行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 、支持发展的产业功能和综合配套的服务功能存在许多薄 弱环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十二五”引起重视 并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发展形势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 ,XX将处于“四个时期”:   一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从全球来看,虽然经济 增长格局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明显,但总体呈现 复苏向好态势,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仍强,科技创新孕育新 的突破;从全国来看,中央科学判断“三个没有变”,明 确指出后五年仍然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牢 牢抓住、充分利用。作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中心城市和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首位城市,我们既担当着繁重的历史 责任,也面临着许多的历史机遇;从全省来看,经济社会 发展的大势汹涌向前,城市聚合发展的资源非常密集,尤 其是“四化两型”战略方针的确立,非常切合XX实际,为 我们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吹响了号角。我们认为 ,“十二五”时期,XX发展的趋势不会逆转、增长的基础 不会改变、率先的优势不会削弱,应当并且能够保持和巩 固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率先实现小康的决战期。我们在2007年召开的市 委十一 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2012年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奋 斗目标。预计“十二五”前期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后就 要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军。根据XX省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统计监测方案,最近统 计部门作了一个监测评价,结果显示XX全面小康社会的总 体实现程度为93.5%。六个方面的指标,其中经济发展、 生活质量、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突破了95%,差距主要在 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和文化教育上。这就要求我们“十二 五”期间,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加强社会 体系的培育和建设,推进社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化解社 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妥善解决住房、就业、医疗、教育 、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 身利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这是“十二五”必须把 握的主线。对XX来说,一方面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 态建设大力推进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投资与 工业相对依赖的局面在短期内仍难改变,科技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程度仍需提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