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深入实施“十大举措”切实抓好“三十项 重点”努力开创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 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总结2013年工作,研究部 署2014年任务,深入实施“十大举措”,切实抓好“三十 项重点”,努力开创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总结去年工作,呈现“十个亮点”,开启了赶超发 展新征程 2013年是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共渡难关之年 ,是承上启下、凝心聚力、赶超发展之年,也是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再创优势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 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勇于应对发展中的重 重困难,启动实施“十大举措”,着力推动赶超发展,全 市经济企稳回升,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呈现出“十个亮点”。 ——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了赶超发展的方向。基于上半 年的工作基础,我们以夏宝龙书记在温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精神来统一思想,深入开展调研,全面分析温州发展面临 的严峻形势,认清“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挑战 ,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化对发展优势和潜 力的再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全市上下的问题意识、危机意 识和责任意识,凝聚了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信心和力量 ,作出了全面实施“十大举措”、打好赶超发展“组合拳 ”的工作部署。实践表明,全面实施“十大举措”,是符 合中央和省委要求、切合温州发展实际的战略布局。 ——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了经济企稳回升。面对近年来 温州经济脱实向虚,大多数经济增长指标下滑、全省排位 倒数的困局,我们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制定和 落实更加管用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召开市委十一届四次全 会,出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 市的意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 市。创新 温商回归机制,到位内资410亿元,增长94%,总量超过 前三年总和。加大“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工作力度 ,完成“个转企”2.2万家,居全省第1位;“小转规 ”638家,居全省第2位;“规转股”133家,超过改革开放 以来的总和。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4%,居全省第2位。 实施“驻企服务员制度”,派出驻企服务员2.2万名,帮助 企业解决了一大批困难和问题。以非常措施强化企业金融 风险防控,有效维护了经济金融稳定。启动104个小微企业 园规划和建设。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网络零售总额居全省 第3位。预计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0亿元左右,增 长7.7%;财政总收入565亿元,增长9.2%,其中公共财政预 算收入324亿元,增长11.9%;规上工业总产值4418亿元 ,增长3.5%;工业增加值1720亿元,增长7.3%;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2900亿元,增长23%,其中限上固定资产投资 2550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亿元,增长 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0元,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16190元,分别增长8.7%和10%。可以说,我市经济 发展已走出低谷,跟上了全国发展速度,一些发展指标在 全省位次前移。 ——强化环境建设,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认真开展城 市总体规划修改修编。推进大都市重点区块和“3+1”亮点 区块启动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市域铁 路、金温铁路、城市主干路及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 建设。龙湾国际机场新跑道正式投用,温州成为国内首个 直飞欧洲的地级市。启动实施系统治水,推进美丽浙南水 乡建设,完成水利投资126亿元,居全省第1位。瓯飞一期 等海涂围垦工程加快推进。创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 园林城市,通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考核验收。完成拆违 2565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2173万平方米、旧住宅区542万 平方米、旧厂房538万平方米,“三改一拆”总量居全省第 2位。“四边三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 ——推进重点改革,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召开市 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深化了对“温州模式”的认识,阐明 “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郑重宣示要坚持和发展“温州 模式”,具体部署了“六大领域四十项改革”任务。深化 优化“五大国家级改革试点”,金融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创新地 方金融监管体系等多项工作率全国之先;民办教育和社会 资本办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其成功经验引领全国;民政 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其它领域 的改革积极推进。 ——重视民生改善,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推进高等教 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温州肯恩大学去筹通过评审,浙江安 防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筹建,温州医学院升格为医科大学。 加快重点骨干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 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和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体育 事业,竞技体育取得佳绩。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 制度。推广统分结合的城乡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照料中心覆盖100%城市社区和60%农村社区。开展全市 4G商用和市区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治堵、安置提速等“十大民生实事”取得明显成效。有力 应对“菲特”强台风灾害,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灾 区群众生活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抗台救灾工作得到上级的 充分肯定。 ——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思想宣传新成效。扎实推进 “三体系一名城”建设,文化礼堂总量居全省第1位,基层 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排名从全省第11位跃居第7位。文明 城市创建取得积极进展,文明指数测评成绩在全国位次前 移10名。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主题宣传 教育活动,市民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 进集体,市民监督团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成 功举办第12届中国(温州)合唱节和首届市民文化节。《温 州一家人》获“飞天奖”一等奖。开展“最美温州人”主 题宣传教育活动,弘扬道德风尚。 ——重视舆论引导,凝聚了改革发展正能量。切实管好 用好“两大舆论场”,建立市直部门舆论引导考核、新闻 媒体报道评价通报等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市内 外各大主流媒体积极宣传温州。实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提 升工程,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开展部门“一把手”对话网 民活动,建立千名网络评论员队伍,依法查处网上造谣滋 事违法行为,有效净化网上舆论环境。 ——深化平安建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平 安“五连创”,实施“六防工程”和“警灯工程”,全市 刑事发案下降15.2%,命案发案下降34%,“两抢”发案下 降46%,打黑除恶、打处黄赌毒等专项行动十大成效居全省 第一。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全市信访形势总体平稳。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厉整治消防安全隐患,火灾事故 多发势头得到遏制。高度重视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依法 稳妥处置了一批敏感事件和突出问题。 ——争取上级支持,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加大向国家 和省里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力度,省级浙南沿海先进 装备产业集聚区获批,龙丽温(泰)高速公路作为省重点支 持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方案获 批。温州经开区整合提升方案获省政府评审通过,激光与 光电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洞头、泰 顺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申报“较大的市”、设 立中小企业银行、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争创海峡 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设立生态主体功能 区、创建国家新能源利用示范城市等都在积极争取,得到 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发改、经信、 民政、国土、住建、交通、水利、环保、海洋等市直部门 积极向上争取到了一大批项目、资金和用地用海指标。 ——加强党的建设,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组织 专题学习会和研讨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创新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基层 党建工作季度现场会制度。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动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先学、先查、先改”和基层 走亲连心活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学、清、 调、改、停”对照检查,完成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 岗人员清查工作。推进“五星争创”活动,开展“红色细 胞工程”试点,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深入开展“十大 举措看落实”专项督查和重点工作“互看互学”活动,调 整完善考绩法,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推进“清廉温州 ”建设,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出台改善发展软环境 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 ”活动,对30多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实行问责。加 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巩固发展爱国统一 战线,全面加强党管武装、老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 、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等工作,形成了凝心聚 力推进赶超发展的新局面。 二、审视发展形势,务必坚持“七个不动摇”,切实把 握赶超发展新要求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温州赶超 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赶超发展的积极 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加,但长期以来累积的体制性、结 构性、素质性、资源性的矛盾依然存在,发展面临的困难 和压力依然存在,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特别是企业 金融风险还未消除,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低 小散和空心化问题突出,投资结构不合理,消费、出口增 长乏力;一些机关部门办事效率不高,一些干部存在庸懒 散慢问题,甚至存在个别腐败现象,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亟 需加强等。我们必须善于研判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 强赶超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适应国际国内复杂形势 中推进赶超发展,在突破诸多困境中推进赶超发展,在顺 应群众期待中推进赶超发展,切实把握赶超发展的主动权 。 今年是深入实施“十大举措”、推动赶超发展的落实之 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 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 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要求,围绕“三生融合 •幸福温州”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深入 实施“十大举措”,着力抓好“三十项项重点”,全面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全面 加强和创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力争今年跟上全省发展水平,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确保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努 力开创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根据上述要求,在实际工作 中必须坚持“七个不动摇”: ——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不动摇。“温州模式”是 温州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结晶,也是引领温州全面深化改 革的前进指南,我们要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进一 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基石,以重振实体经济雄风为主攻方 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县域经济向大都市区经 济转型;要坚持民营经济这一本质,把民营经济作为温州 最大的特色、最亮的品牌、最强的支柱来打造,推进“温 州人经济”向温州经济回归;要抓住市场经济这一精髓 ,推进市场准入由局部向全领域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市场 经济体系;要自觉把握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推进政 府职能转变,力争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 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坚持弘扬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不动摇。温州人精神 是温州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温州“赶超发展、再创 辉煌”的精神火炬。温州人精神,最本质的核心就是敢为 人先、善于创业、勇于创新。我们要大力弘扬温州人创业 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温州人精神作为企业 家做大做强做久实业的精神内核,作为老百姓创业创富的 精神引领,作为广大干部敢作敢为有担当的精神动力,特 别要作为当前克服困难、未来再创辉煌的制胜法宝,切实 提振温州赶超发展的精气神,使温州人的精神品质不断得 到升华,使创业创新成为温州人民的永恒追求。 ——坚持以温商回归为第一资源不动摇。温商是温州赶 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重振雄风的独特优势。我们要 把促进温商回归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做深做透、做实 做好温商回归这篇大文章,花更大力气、采取更加管用的 措施为温商回归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掀起企业回迁 、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归的新浪潮。要坚持对本 地温商与回归温商一视同仁,对民资与国资、外资一视同 仁,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赶超发展。 ——坚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不动摇。要正确处理好 “稳”与“进”的关系,既要克服“求稳”的思想,避免 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敢闯不敢试,又要克服“冒进 ”的行为,切实做到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尊重温州 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要正确处理好速度、质量与效益的 关系,既要强化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又要注重 转型发展、提质增效。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 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温州实际的好思路,要一任接着一任 干;对一些与当前发展不相适应或不完善的思路和做法 ,要与时俱进、调整完善、创新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动摇。改革与创新是“破 ”与“立”的辩证统一,是赶超发展的两大引擎。要按照 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把改革贯彻于经济社会 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 落到实处,为赶超发展插上“两只翅膀”,注入强大的动 力和活力。要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增优势,着力推 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管理创新,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 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动摇。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 竞争力取决于要素竞争力,而资源要素的集聚取决于环境 。要把开辟海涂围垦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两大空间 ”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紧迫性的任务,从根本上解 决赶超发展空间问题。要以“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 ”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打造美丽浙南水 乡和靓丽山水智城,不断改善发展硬环境。要以深化政府 职能转变为抓手,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加快建设有限 有为有效的服务型政府,大力抓好社会环境、商务环境、 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建设,全面改善发展软环境。 ——坚持强基惠民不动摇。强基,就是要加强基础工作 ,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惠民,就是要谋事 为民、创业富民、实事利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 公平地惠及全民。夯实执政基础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让群众称心满意是改革发展的价值所在。我们一定要把 强基惠民作为一切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提 高发展水平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并重,正确处理好效率与 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民资民营民富民享;坚持新型城市 化与新型工业化并重,真正使老百姓既安居又乐业;坚持 加强治理与优化服务并重,把治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 中提高治理水平,把让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体现在各项工 作之中。 三、部署今年目标任务,着力抓好“三十项重点”,努 力开创赶超发展新局面 市委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 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15%以上、力争25%,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出口总额增3%,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和9.5%,完 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等各项目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 着力抓好“三十项重点”: ——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实体 经济是当前温州经济复苏回升的关键所在,是赶超发展的 中心任务。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 重,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重,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 ”,力争今年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1、以温商回归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实施“温 商回归三年(2014-2016)超三千亿工程”,组织异地温州商 会分期分批回乡考察投资;实施“百名领头雁工程”,激 励更多的领军企业和综合实力强的温商回归投资;吸引央 企和省企与温州民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本地温商税 收额和回归温商有效投资额设立排行榜,组织开展温商功 勋(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形成温商创先争优局面。要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引进大型央企、中 国民企500强和世界500强来温投资。实施“温州赶超发展 三年(2014-2016)超万亿投资计划”,扩大投资增量,优化 投资结构,力争民间投资、工业性投资分别占限上固定资 产投资62%、26%以上,温商回归投资对限上固定资产投资 的贡献度达30%以上。 2、以产业大平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支柱型产业。 要把产业大平台作为引进和培育“顶天立地”大企业、大 项目、大产业的主阵地。抓紧研究制定浙南沿海先进装备 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和运作机制。统筹推进瓯 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高新区、温州经开区和省级工业园 区整合提升。省级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引进投资规模超20亿 元和超50亿元的大项目。要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 程”,做强做大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 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 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 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 群,引导鼓励全产业链式发展,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 争力的亮点产业。 3、以小微企业园建设为重点,促进小微企业走集聚集 约发展之路。要把小微企业园建设作为引导“铺天盖地 ”小微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和战略举措 。要围绕“三年(2014-2016)建成2400万平方米小微企业园 ”的目标,按照“产镇联动、科学规划、保本微利、规范 管理”的要求,推动工业地产健康发展,强化要素保障 ,确保三年小微企业园供地1.8万亩以上。今年要启动建设 30个有示范作用的高质量小微企业园,努力打造新型工业 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新样板。要实施“小巨人”扶 持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型、成长型小 微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成龙配套发展的企业生态。 4、以网络经济和旅游休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 服务业。要把网络经济作为“一号新产业”来抓,规划建 设市级网络经济发展集聚区和一批网络经济楼宇,培育引 进一批网络经济龙头企业,促进支柱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 发展,努力打造网络经济强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 国家智慧城市。要把旅游休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来抓 ,深化雁荡山等旅游功能区体制改革,加快雁楠一体化和 联合申遗步,整合“雁楠飞”等山海旅游资源,推进亮点 景区、特色线路、服务平台、智慧旅游建设,发展新型旅 游业态,打造旅游经济强市。同时,要加快传统商贸业转 型升级,稳妥推进新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办好国际时尚消 费博览会、国际轻工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发挥消费拉动增 长的基础作用。 5、以防范和化解企业金融风险为重点,促进经济金融 平稳健康发展。化解企业金融风险,仍然是当前经济工作 的紧迫任务。要实施升级版的“双十条”举措,深入化解 企业金融风险。要着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重塑社会诚信 。要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关键作用,加大向上争取贷款 支持的力度,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要适当扩大政府应急周 转金规模,设立财政资金化解担保链专项基金,帮扶企业 走出暂时性担保链困境和防止担保链上其他企业连锁出险 。要加大司法保障力度,加快金融债权案件依法审理,积 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资产重组。要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 为,切实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6、以学城联动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要围绕 “八倍增、两提高”目标,大幅提高财政科技经费支出 ,力争各项创新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要以温州高 新区、温州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依托,推动学城联 动、产城融合。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一 批孵化器和企业研究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区域创 新能力。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力争每年新增200家以 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 战略,完善“国千人才、省千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机 制。 7、以“四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