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王儒林同志: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王儒林同志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近两个月来,我和省委、省政 府及有关方面的同志,沿黄河晋陕大峡谷到吕梁、太行山 区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去了5市24个县,召开了8个座谈会 ,广泛接触各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我和小鹏 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商量,决定召开今天的大会 。国家扶贫办对我省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刘永富主任 前不久到我省调研,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今天,欧青平 副主任又专程赶来,参加大会,永富主任、青平副主任的 重要意见我们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下面,我讲十个方面 的问题。 一、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方 面我想强调三点。一是必须看到,多年来我省扶贫工作取 得了显著成绩,但更要看到,我省是全国扶贫重点省份 ,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我省就占2个,到去年底全省 还有贫困人口232万,而且大多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地方,是 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必须确保 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不留锅底,不留尾巴,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国 务院立下的军令状,没有退路,是要坚决完成的硬任务。 三是必须认识到,脱贫攻坚不仅是巨大的压力,更是难得 的机遇,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动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紧抓住脱贫攻坚这个“头等大事”,带 领全省人民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二、要把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 是重大战略,关键举措。第一,这是确保贫困人口5年内增 收脱贫的迫切需要。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外出农 民工返乡增加,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贫困人口增收 更难。思路决定出路,我们要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更加 紧密结合起来,今后五年,进一步增加生态建设投入,组 织贫困群众参加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切实把建设绿水青 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第二,这是彻底改变 生存环境,拔掉“穷根”的迫切需要。我省贫困人口集中分布 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太行山干石山区,这里梁峁起 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劣是导致贫困的根 本原因。我们既要把一部分群众从不适宜生存的“山庄窝铺 ”搬出来,更要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把“穷根”拔出来。否 则,群众收入一时上去了,还会掉下来。第三,这是建设 “美丽山西”的迫切需要。我省的基本省情是煤长、林少、水 短,生态环境脆弱,我们要下决心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 攻坚、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实现互促双赢,把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在三晋大 地变成生动的实践。 三、要狠抓植树造林,实现荒山增绿、贫困群众增收 。植树造林是改变山川面貌、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建国60多年来,经过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我省成为全 国造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但是 ,我省仍然缺林少绿,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 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人均的1/2。我们要尽全力提升林业对 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的贡献率。重点要抓好五件事,这也 是贫困群众增收的五条渠道。 一是完善政策,确保增加退耕还林收入。1999年以来 ,我省按照国家部署先后启动了两轮退耕还林,累计完成 退耕还林694万亩。目前的问题是,第一轮国家退耕补助政 策从去年开始逐步到期,已经退耕的农户如果没有了这个 补助,人均收入就要掉下来一大块,最高的自然村这一块 占到63.2%。我们要咬咬牙,省里先拿钱补上,按照每亩每 年90元的标准再补助5年,保障贫困户这一块收入不减。同 时,各地各部门要下大功夫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在 国家5年每亩补助1200元的基础上,省里下决心再拿300元 ,使退耕户的补助达到1500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依法把我省392.9万亩25°以上坡耕地,包括其中划入基本 农田的294.6万亩全部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全部纳入新一轮 退耕范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农民增加收入的最大潜 力,在于发展经济林。过去,国家要求退耕还林中生态林 要占80%以上,我省占到了92%,农民眼里看着树在长,手 里却拿不到钱。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家不再限制生态林和 经济林的比重,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什么树赚钱就栽什 么树。不仅要大力发展干鲜水果林,沙棘、柠条、双季槐 、大叶槐等等特色经济林,还要积极发展新品种经济林 ,比如油用牡丹,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牡丹籽油被 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油牡丹耐干旱、耐贫瘠,根系 发达、防风固沙,成活后三年就结籽,丰产期40多年,我 们要强化措施,积极稳妥大力发展。各地各部门还要高度 重视把种植中药材作为新一轮退耕还草的重点,我省山区 丘陵多,适合道地中药材生长,而且新一轮退耕还草国家 把黄芪、党参、远志等16种中药材纳入其中,享受政策补 贴。 我们还要积极推动解决药食同源问题,尽快把我省中 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加快宜林荒山绿化进程,使贫困群众在参加植树 造林中增收。到去年末全省有宜林荒山荒地3926万亩,扣 除暂时难以造林的101万亩,还有3825万亩需要造林。通过 深入调查研究,省林业厅提出力争用8年时间全部完成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省每年造林500万亩,从今年开始投资 造林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58个贫困县每年造林400万亩 ,每亩投入800元,一年32亿元,其中劳务费用占45%左右 ,80%落到贫困人口,按每人年收入4000元算,可以使 28.8万人通过参加植树造林劳动稳定脱贫。过去造林项目多 是采取招标形式,当地群众没有资质、没有主体组织,很 难从中获得劳务收入。对这种作法要改革,要成立贫困户 参加的“造林专业合作社”,采取议标的方式,优先让他们承 包造林工程,使贫困人口通过造林劳动获得收入。特别是 ,如果能用8年时间实现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的宏伟目标 ,这对我们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国家林业局表示全力支持。 三是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把部分贫困人口变为护林员 即林业工人。森林资源是我省最宝贵的生态财富,要在加 大保护力度中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贫困人口可以从4个方 面取得收入:第一笔,58个贫困县1487万亩重点生态公益 林管护,每年每亩8元,80%聘用贫困户劳力,每个护林员 年工资1.2万元,三口之家,人均收入4000元,可使2.38万 人稳定脱贫。第二笔,58个县一般公益林3095万亩,管护 标准由现在的每亩3元提高到8元,仍按上述办法,可使 4.95万人稳定脱贫。第三笔,新造林地管护收入,每亩补 10元,58个贫困县现有需管护面积和今后每年新增的400万 亩林地,这两项可使4.94万人稳定脱贫。第四笔,公益林补 偿性收入,现有国家级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偿15元,还有一 般公益林,省里的补助由现在每亩补3元提高到15元,这两 项都按贫困人口目前占农村总人口的19.4%测算补偿到人 ,可使1.08万人稳定脱贫。合计起来,以上四笔收入可以使 13.35万人稳定脱贫。 四是现有经济林提质增效。全省干果经济林1676万亩 ,目前挂果的只有800万亩,其中500万亩为低产低效林。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同一片核桃林,管得好,3亩核桃收入 1万元以上,而管不好,4亩才收入1千元左右。我们要以改 良品种、精细管护为重点,狠抓提质增效,使农民增收。 五是延伸生态产业链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要深入挖掘森林资源在疗养休憩、度假保健方面的作用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等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要大 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林禽、林蜂、林菜、林草、林 药、林菌、林油、林粮等循环经济模式,让生态资源变“现 钱”。 四、要根治水土流失,兴水富民。我省年平均降雨量 只有508.8毫米,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0.4%,人均水资源 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7%。多年来,全省上下在水土保持、水 利建设、流域治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水少、水脏、水远、水漏、水失”的问题,还没有根 本解决。水是生产之要,土是发展之本,我们必须下大力 气治理水土流失,兴水脱贫富民。 一是大力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把水保工程建成脱贫 工程。建国初,我省15.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水土流失 面积就有10.8万平方公里。到现在,已经治理了5.8万平方 公里,还剩下5万平方公里,这其中,有1.5万平方公里是裸 岩、风化严重的砂岩、大的陡坡等现行技术和经济条件难 以治理的区域,除此以外,还有3.5万平方公里需要治理。 这些不断流失的水土,既是山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又是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重要来源,黄河的携沙量我省 占比高达42%。经过认真调研,省水利厅提出,今后每年治 理3500平方公里,力争用10年时间使全省治理度达到70%的 国家一级治理水平。如果能实现我们10年治理水土流失的 宏伟目标,我省的生态环境、山河面貌将发生根本性的变 化。按照现行水土流失中等治理标准,每平方公里投入资 金100万元,可以形成200亩左右旱涝保收的沟坝地和600亩 左右的林果产业地,以及配套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实现 引水上山下沟,这是我省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举措。完成 这项伟业,不仅可以使山川旧貌换新颜,还将大面积增加 高质量基本农田,弥补我们退耕的25°以上坡地的基本农田 ,使我省耕地质量显著提升。省里要抓紧制定完善总体规 划,各市县要按照总体规划,以乡镇为单位、以小流域为 单元,一条沟、一条沟地治理。要恢复和重建我省原有的 水保专业队、农建专业队,组织贫困户参加,实行议标的 办法,确保贫困人口增加工资性收入。 二是多措并举修复水生态,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 生存发展环境。要全力抓好河流生态修复。上个月,水利 部与省政府联合批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这是 由部省联合批复的全国第一个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我们要 以此为契机,加快实现“五年工程建设,十年自然修复”的目 标。要全力抓好泉域保护。我们已经依法划定了全省19个 岩溶大泉的泉域边界和重点保护区范围,要把各项举措落 到实处,特别是泉域重点保护区内的煤矿企业,要依法进 行限采、关停或迁移,保护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水源地。 要全力抓好地下水保护。抓住国家开展京津冀晋等区域地 下水修复试点的契机,着力解决采煤对地下水源的破坏问 题,特别要把煤矿采空区酸化“老窑水”水质改良作为攻关重 点,防止采煤结束后继续对地下水造成破坏。在修复水生 态过程中,尽最大努力组织贫困人口参加,获得劳务收入 。 三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形成脱贫增收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是1217亿元,“十三五”期间要 力争达到1500亿元。水利投资要坚持水利脱贫富民的导向 ,当地群众能参加的项目建设,要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十 二五”时期我省农业灌溉建设的重点是盆地和平川区,“十三 五”从今年开始要把投资重点转向贫困山区。解决山区水利 问题,仅靠本地水不行,要通过“小水网”把大水网引来的黄 河客水接到贫困百姓的“田间地头”。要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 全巩固提升工程,重点解决58个贫困县和57个非贫困县中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快兴水脱贫富民 各项工程的建设步伐,最大限度组织贫困户参加,使贫困 群众有活干、有钱赚。省水利厅测算,仅水土保持项目、 农村饮水安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这几项 投资中劳务费用的50%,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组织 贫困群众参加建设,就可以使10.1万人脱贫。 五、要突出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实现脱贫 致富,归根结底要靠产业支撑。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 一要抓特色。各地各部门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差异 发展、错位竞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提升产 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打造融合一 二三产业、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像吕梁山区、太行山 区,虽然立地条件差,但太阳能资源丰富,要积极发展光 伏产业,建成国家级光伏扶贫示范区。 二要抓龙头。千方百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千家万户 的贫困群众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必须靠龙头企 业带动。一个县也好,一个乡也好,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取 决于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传统产业、现有的产业要靠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新产业就更要靠龙头企业带动。比如 我刚才说到的油用牡丹,潞安集团已经带动农民栽种了5万 亩,下一步,无论是籽油的加工,还是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的研发,主要还是靠潞安集团来带动。省和各地都要支持 这样的龙头企业,更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 。 三要抓培训。农民脱贫致富必须靠技术。比如苹果 ,高产的果园进入丰产期,一亩地也就20多棵,它的基本 技术最主要的是四条:一是落顶,就是不要让它长得太高 ;二是开心,就是把树冠打开;三是提干,就是树干离地 面不要太低;四是拉枝,就是把树枝拉开。还有疏花疏果 ,不是随便一掐,一般40到50片叶子留一个果,今年疏果 的时候同时要考虑明年下一个果留在哪里。这些都是稀植 果树管理技术,现在又兴起新的密植技术,就是像种庄稼 ,靠增加株数,形成纺锤形树冠增加水果的产量。还有施 肥,新的技术是碳肥料,调整碳氢氧的比例,疏松土壤、 供给养分,而且可以治病树、养老树。我们实地看,效果 很好。这些技术我们的贫困群众很多人不掌握。我在调研 中也发现,即使水果产业为主的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也不 懂。要学习,首先干部要懂,能具体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 ,当领导不能只会说大话、套话,不会做“小事”、干实事。 还有物联网信息技术,对果园进行智能监测、全程监控、 远程采摘,我可以在办公室里看到想买的那棵树上果子的 生长情况。要全面强化实用技能培训,根据农产品生产、 加工、销售不同周期,应时培训,使更多贫困群众掌握实 用技术。 四要抓销售。无论是抓产业、抓龙头、抓培训,都是 为了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有个问题值得注 意,这就是调研中,不止一个地方的干部汇报说,一棵树 能结多少果,一斤果能卖多少钱,栽多少棵果树收入多少 钱,就能使多少人脱贫致富。这些谋划、测算都很重要 ,但光抓这些不行啊,市场如战场,关键是树上结出的果 子能不能卖出去。我省红枣产量很大,但去年很多地方枣 烂在地里农民也不收,因为收枣的成本比卖枣的价格还高 。我们要下功夫抓市场、抓销售,大力扶植企业创建品牌 ,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增强市场竞争 力。特别是在抓传统销售的基础上,要下功夫抓电商扶贫 ,实施农村电商扶贫网店创业示范工程,鼓励电商企业开 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销售。 六、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稳妥推进村庄撤并。我省 贫困地区许多地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易地扶贫 搬迁,是党中央对贫困群众的真切关爱。今后5年全省要完 成搬迁45万贫困人口,还要同步搬迁农村11万人口。易地 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情况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投 资也最多,全省这一项就要花280多亿元,必须统筹谋划、 精心组织、确保抓好。省扶贫领导小组已经作了专题研究 ,这里我简要强调三点。一要尊重群众意愿。一定要充分 听取群众的意见,把政策交给群众,决不能搞“强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