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王宜美:在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王宜美 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技术培训班 。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 精神,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分析存在问题,研讨今后 工作思路,做好新时代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工作。 刚才,古田县政府党帅县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几个 单位分别介绍了几年来工作的成效,提出了很多很有建设 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端芳站长、建民院长也讲了很 好的意见,我都同意,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 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 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迫切要求。2015年党中 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就 明确提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 ,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党的十九 大报告也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 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 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 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 质量和稳定性。”现在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态产品、绿色 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 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 期望,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2016年1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 作方案》(闽政办〔2016〕15 号),提出林业主管部门负 责对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森林公园等区 域,开展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 有量、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监测,以及生态环境相关的生 态指标评估与考核。2017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 厅联合下发《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将对各设区市党委和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和管 委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 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这些要求 为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工作指 明了方向。    (三)这是厅党组对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部署。为贯 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林业 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厅党组高度重视生 态定位监测工作,把生态定位监测站建设列为关乎民生、 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待,在资金紧、林业各项 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在2014、2015连续两个年度,集 中人力、物力,累计投入4100多万元资金,根据福建生态 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各森林分区的生态重 要性、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等因素,针对区域内地带性 森林类型监测需求,在全省建成23个能够反映我省森林、 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与数据生态定位监测站 ,集成监测站网,并制定了《福建省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监 测发展规划》。同时,省厅与23个定位站签订建设任务书 ,明确各站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委托省林科院为主承担 生态定位监测任务,负责联系国家林业局林业调查规划院 、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指导定位 站建设工作。 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是生态环境 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艰苦的 、长期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作。我省森林生态 定位监测站网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数据 采集不够完善,覆盖面不够广,成果运用不够等问题,还 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开拓创新。因此,大家务 必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工作的责任 感和紧迫感。 二、认真履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工作的监 测服务水平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提出的“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 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 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监管体系,为加快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中央有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在吉林等7个 省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于 2017年12月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 《方案》指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 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 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 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要求各地区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 害鉴定评估专业力量建设,推动组建符合条件的专业评估 队伍,尽快形成评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