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毛泽东“两论”学习资料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毛泽东“两论”学习资料 汇编 一、全文 《矛盾论》全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 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 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 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 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 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 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 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 的目标。 一、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 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 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 ?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 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 ,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评语:即毛泽东后来所说的“一分为二”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 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 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 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 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 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 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评语: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 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 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 ,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 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 ,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 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 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 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 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 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 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 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 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 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 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 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 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 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 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 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 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 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 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 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 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 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 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 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 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 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 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 ,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 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 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 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 ,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 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 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 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 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 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 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 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评语 :但是温度太高了鸡蛋就熟了,温度太低了就冻成冰疙瘩了。而且鸡 蛋还不能磕碰。有些动物偷鸡蛋......要想人工孵出小鸡来,我们需 要考虑很多很多因素。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 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 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 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 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 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 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 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 ,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 的。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 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 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又重新 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 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 古代的辩证法带著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 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 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 ,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 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 认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 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 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 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 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 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 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 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 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 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 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 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 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 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 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 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 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 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 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 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 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 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 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 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 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 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 包含著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 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 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 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 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 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 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 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 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 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 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评语:在实数范围里,不仅有正和负 ,还有零。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评语:核辐射有三种射线:阿发、贝 塔、伽玛射线。电有阴阳之分,光无阴阳之分。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 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 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 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 ,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 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 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 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 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 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 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 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 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 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 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 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 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 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 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 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 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 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 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 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 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 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 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 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 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 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 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 )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 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 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 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 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 ......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 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 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 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 ,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 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 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 ,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 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 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 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 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 在著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 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 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 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 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 ,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 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 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 ,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 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 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 ,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 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 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 ,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 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 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 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 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 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 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 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 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 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 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 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 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 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 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 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 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 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 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 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 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著重这一点,而 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 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 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 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 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 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 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 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 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 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 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 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 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 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 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著许多的矛盾。例如,在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 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 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 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 ,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 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 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 ,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 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 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 ,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 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 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 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 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 ,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 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 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 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 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 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 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 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 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 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 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 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 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 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 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 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 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 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 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 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 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 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 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 ,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 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 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 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 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 ,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评语:毛泽东所说的事物的“全面性”也就是事物的“两面性 ”,人们常说硬币有两个面,就不符合事实,我认为,硬币就有三个 面,不仅有上面下面,还有一个侧面,一角硬币侧面是光面,一元硬 币侧面光面上有“RMB”字母,一分硬币侧面是锯齿状。再说,魔方就 有六个面,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就有72个面。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 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 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 ,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 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 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发 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 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 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 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 例如,自由竞争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著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 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 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 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 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 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 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 ,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 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 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 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彻底性,由民 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 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 ,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 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 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 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 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 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了(例 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 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 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 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 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 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 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 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 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 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 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 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 ,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 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 ,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 ,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 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 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 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 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 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 ,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 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 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 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 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 ,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 反共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 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在革命中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 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 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共产 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 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 了两党的合作,或者造成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 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 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 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 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 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 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 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 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 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 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 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 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 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 ,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有制之 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 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 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 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 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 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 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 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 ,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著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 的特殊性解破出来之后,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 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述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 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 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 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 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 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 ,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 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成为 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条件。不但如此 ,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 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 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 盾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 主义;又分析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 了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 含著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 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 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 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 。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 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 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 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 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 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 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 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 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 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 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 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著的力 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 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 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 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著 复杂的情况。 当著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 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 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 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 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 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零零年的义和团战 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著帝国主义 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 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 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用国内战争的形 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往往采取间接的 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 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 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 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 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当著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 动派的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 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内的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 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 民大众则站在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 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派,是武装 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 起著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 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 ,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 就迎刃而结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 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 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 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 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 次要的两类,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 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著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 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 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 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著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 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 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 著,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 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则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 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 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 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 ,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 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 ,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由大变小,变成 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 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 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 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社会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 附庸地位,转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 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封建势力则由原来 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力量,随著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 ,例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著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 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起反动作用的阶级,以至于最后被无产阶 级所推翻,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权力的阶级,这个 阶级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 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著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 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 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社 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就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 地位,压迫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 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 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 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还包含著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民势力 之间的情况的变化。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将被打倒,由统治者变为被统 治者,这个阶级也就会要逐步归于消灭。人民则将在无产阶级的领导 之下,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 ,由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的社会。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过去已有经验。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朝 帝国,曾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 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中,共产 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南方革命势力,曾经由弱小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 ,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而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则被打倒了。一九二七 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得很小 了;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地壮大起来。在共产 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 相反的转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 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 ,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 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 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中 的情形,都是如此。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困难地位,但是我 们能够改变这种情况,使中日双方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相反的 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一 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胜利,变为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以后 在南方各省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都失败了。 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著我们刚才开 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 ,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著。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 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 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 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 ,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 承认的。当著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 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 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 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 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 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著经 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 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 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 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 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 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 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 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 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 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 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 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 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 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研究其政治上 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 意的。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 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 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 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 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 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 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 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 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中矛盾著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 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著这样带 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 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 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 ? 原来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 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著的事 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著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 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 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 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 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 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 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一切矛盾著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著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 而又具备著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对立又怎 样能够是同一的”,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怎样能够呢?因为互为存在 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 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事情不是矛盾双方 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 是说,事物内部矛盾著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著自己相反 的方面转化了去,向著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 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为什么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们看,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 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 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苏联已经是这样做了,全世界也将这样做。试 问其间没有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系和同一性,如何能够发生这样的变 化呢? 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国民党,因 为它的固有的阶级性和帝国主义的引诱(这些就是条件),在一九二七 年以后转化为反革命,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锐化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 政策(这些就是条件),而被迫著赞成抗日。矛盾著的东西这一个变到 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 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 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 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 ,二者具有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为 社会主义农业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界将来也会这样做 。私产和公产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 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著取消这种专政 ,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 ,正是准备著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 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著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 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大家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 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中国的内战现在也停止了,出现了 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 争,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是这 样?因为在阶级斗争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著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 具备著同一性。 一切矛盾著的东西,互相联系著,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 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 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 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 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 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 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 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著这些自然 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 )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 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 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他们并不是 现实之科学之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 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 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 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 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 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著,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 地联系著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 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 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 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 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 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 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 关系是怎样的呢?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 的、暂时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 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 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 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著的 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 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著 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 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 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 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 ,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 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 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 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不断地是由第一 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 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前面我们曾经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 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 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 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 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著他过程转 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 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 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 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 存在著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有著绝对的东 西”。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 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著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 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 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著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 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著,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 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 ,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 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一切到了 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 相仿佛的情形。 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 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 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 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 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 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 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 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 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 ;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如前所说,在阶级存在的 时候,这是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 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著阶级斗争的 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 们:列宁、斯大林的正确思想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错误思想的 矛盾,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 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党内许多同志的正 确思想和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也没 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目前我们党内的正 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 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 方面必须对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 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 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 存在著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 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 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 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 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 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 ,矛盾存在著。”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 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结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 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 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 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 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 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 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 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 ,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 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 主要的区别;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 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 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 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 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 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实践论》全文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 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 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 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 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 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 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 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 ,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 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 ,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 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 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 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 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 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 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 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 ,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 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 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 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 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 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 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 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 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 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 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 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 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 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 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 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⑵。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 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 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 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 ,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 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 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 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 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 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 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 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 ),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 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 ,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 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 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 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 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 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 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 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 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 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 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 ,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 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 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 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 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 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 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 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 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 、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 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 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 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 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 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 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 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 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 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 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 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 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 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 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 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 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 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 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 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 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 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 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 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 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 ,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 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 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 ”⑷,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 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 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 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 ,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 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 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 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 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 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 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 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 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 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 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 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 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 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 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 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 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 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 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 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 斗争上⑸。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 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 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⑹前后 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 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 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 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 ,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 ,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 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 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 :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 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 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 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 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 ,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 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 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 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 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 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 不跌交子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 ,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 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 )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 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 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 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 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 ,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 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 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 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 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 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 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 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 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 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 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 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 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 ,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 ,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 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 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 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 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 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 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 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 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 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 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 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 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 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 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 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 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 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⑻然而马克思主 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 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 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 ,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 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 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 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 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 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 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 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 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 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 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 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 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 的和基本的观点”⑼,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 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 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⑽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 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 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 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 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 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 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 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 ,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 ,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 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 的。然而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 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 。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 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 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 ,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 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 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 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 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 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 ,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 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 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 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 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 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 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 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 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 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 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 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 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 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 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 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 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 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 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 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 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 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 是绝对的真理⑾。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 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 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 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 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 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 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 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 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 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 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 ,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 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 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 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无产 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 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 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 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 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 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 ,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 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 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 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二、解读文章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读懂用好《实践论》《矛盾论 》的哲学智慧 【核心提示】只有把“两论”放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 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来考察,才能深刻理解其精髓要义和重大 意义。中国革命的挫折和失败告诫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两 个重大认识问题。一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实际国情。一切正确的思想、 理论和路线都来自对中国实际的正确认识,既不来自书本,也不是人 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这是《实践论》所集中解决的。二要正确认识中 国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唯有如此才能在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中找 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思路,这是《矛盾论》要集中解决的。“两论 ”正是为了解决这样根本性的思想路线问题应运而生的。这两篇经典 著作是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想路线上的“金钥匙”。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 ”)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 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两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 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了强大思想武器作用,具有伟大的理 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 1、“两论”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产物,是指导中国共产党 正确领导中国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论”的哲学真谛,必须全面考察“两论”形 成的时代条件、中国国情和实际斗争需要等具体情况。 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两论”产生的实践基 础。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即帝国主义阶段,中 国作为帝国主义扩张侵略的牺牲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中 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 ,纳入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成功。“两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当时 的历史时代大背景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为了纠正误导 中国革命、导致革命挫折的错误路线,确立科学的思想和政治路线以 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而写就的。1921年至1935年,“左”右倾的错误 路线给蓬勃兴起的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挫折和重大损失。要解决中国 革命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战略策略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路线 问题。从理论根基上、从思想路线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对主观 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已经十分紧迫地摆在了在 陕北站稳脚跟、准备进行全民族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两论”既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实践条件的产物,也是对中国革命 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两论”的产生同中国革 命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密切相关,也是为即将来 临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未来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做思想理论准备,为全 党提供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 ,毛泽东同志从哲学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独 创性经验作出哲学概括和创新。他领导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和整风运动,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 装全党,克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在全党牢固树立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2、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经验,深刻理 解“两论”的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 只有把“两论”放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的实践过程中来考察,才能深刻理解其精髓要义和重大意义。中国革 命的挫折和失败告诫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两个重大认识问 题。一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实际国情。一切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路线都 来自对中国实际的正确认识,既不来自书本,也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 有的,这是《实践论》所集中解决的。二要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矛盾运 动的特殊性,唯有如此才能在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中找到解决中国问 题的正确思路,这是《矛盾论》要集中解决的。“两论”正是为了解 决这样根本性的思想路线问题应运而生的。这两篇经典著作是解决中 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想路线上的“金钥匙”。 第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的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针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者 忽视在中国大地上正在推进的革命实践,热衷于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 的个别词句和外国革命的经验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实践的观点,并 把他的著作命名为《实践论》。他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动力 、认识的检验标准和认识的目的等多个方面,说明了实践之于认识的 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说明认识的基础是实践,从实践发生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这就彻底拔除了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思想根子 ,筑牢了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第二,坚持矛盾的观点,一切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矛盾论》 不是简单描述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抓住主观主义的要害和形而上学的命 门,即脱离中国矛盾的特殊实际的总病根,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毛 泽东同志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和核心,把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为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定义为最普遍 的客观法则。在论述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他特别阐述了矛盾的特殊 性,强调必须坚持具体矛盾具体对待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指 出,任何矛盾体都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不仅要注意矛盾的普遍 性,更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他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特殊的诸矛 盾,在具体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 第三,坚持“特殊”与“普遍”相统一是认识论和辩证法精髓的 观点,一切从普遍原理与特殊实际相结合出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 认识论是一致的,“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关系既是辩证法的精髓 ,也是认识论的精髓。毛泽东同志牢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深刻论述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 ,提出了特殊与普遍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从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路线的高度提出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提供了哲学依据。毛泽东同志指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 命,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 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使 之发生内容和形态的改变,形成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的、具有中国内容 和表现形态的、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 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坚持普遍原理与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不能因 为强调“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沦为经验主义;也不能因为强调“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从 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把马克思 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 法的真谛所在,也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出发点、根本点。 《实践论》主要解决的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问题,《矛盾论》主 要解决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问题。这两个统一的解决 ,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统一。 3、“两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奠基之作;“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开 创性的重大价值 第一,“两论”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两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是思想方法 和工作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认识 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了科学全面的论述。二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话语、 中国概念,提出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 的主观世界”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标识性概念。三 是科学地论述了真理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强调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历史的统一,反 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指出“在绝 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 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发展了列宁关于“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 绝对真理”的思想。四是把对立统一规律形象地称之为矛盾规律,把 对立统一观点,生动地概括为矛盾观点,形成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中国化的理论与话语创新体系。五是提出事物矛 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是辩证法的精髓,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 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的哲学原理。六是强调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两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高度。一个 理论,只有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思想自觉,才能说它已经成熟,并且 达到了科学思维的高度。“两论”是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方法,充分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要素,并从哲学层面进 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代表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应有的理论高度。 第三,“两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典范。“两 论”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课的主要目的是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使他们认清教条主义 的本质和危害,从而为迎接革命新阶段的到来作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两论”充分考虑到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 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 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开创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第四,“两论”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一 个至关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党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 是。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事关生死存亡,而一个 政党能否创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这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哲学基础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总结经验必须提高到哲学高度,因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 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不从哲学高度彻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那么即 使纠正了一个错误,还会犯另一个错误。“两论”写作的着眼点恰恰 在这里,其历史贡献也在于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领导 方法、工作方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历80年风雨沧桑,《实践论》和《矛盾论》重要价值依然放射 出璀璨的真理光芒。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 作,坚持学哲学、用哲学,学习、坚持、运用、继承“两论”哲学智 慧,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牢牢掌握马克思主 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 导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 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生态 文明建设尤要在“实践论”中突出“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后文简称“两论”)是毛泽东哲学思 想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成文于1937年7、 8月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讲演稿。“两论”基 于中国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历史性地完成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中国化,深化、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石,教育全党必须始终坚持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以问题导向抓主 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是毛泽东同志“两论”发表80周年,重 温这两篇历史性巨作,对于处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竞合点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转折点期的当代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典范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事物 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 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 质的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逐步了解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 系;也只有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人 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也只有人们的社 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事物真理性的标准。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 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工业革命以来两三百年间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内在痼 疾、自身本身孕育着的对生态环境的天然破坏因子是其主因、内因。 但恰如恩格斯所指出:“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 ,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 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 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许多国家 ,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 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现在再补回去,问题积重难返,所付出的代价 十分惨重、教训十分深刻。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治 理的严峻形势来看,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超出理的想象。 一是我们首先面临发展阶段的瓶颈,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向环境污染宣战的时候,其城 市化率已经超过75%,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已达到63%。当前 我们仍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客观上资源、 能源需求旺盛,排放量和转调控总量都很大。二是我们在过去三十多 年跑得太快,唯GDP论盛行、为硬发展让路,总是企图“弯道超车”。 现在自然禀赋的硬约束凸显出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显现,人民群众 心理上一下子接受不了。不仅如此,还要看到,“弯道超车”这种本 身就不科学的“快赶硬上”,惯性力量仍然很大、在一些地方为政者 里眼里还很有市场。三是正如美国生物学家康芒纳所指出:“新技术 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当今世界,一 些所谓新的生态环境技术,本身也依附着潜在的、不可控的风险和 “恶”的基因。如同当前西医对人体的医治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机器主义泛滥、过度治疗一样普遍,发达国家和我们,都在投 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设备,以“一物降一物”的工业线性生 产模式,一部分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一部分设备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 ,资源能源二次消耗和二次环境污染的比重很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 势并未缓解。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变化的根本动力,坚 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至少有这样两点启示:一是环境问题及其 治理本身也是历史地、实践地,具有社会实践探索属性。只要有人类 的活动,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客观看待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也要坚 持实践的观点。固然时不我待,需要立即行动起来,但只是机械式地 “一刀切”,在任何领域都披上环境的外衣“来一刀”,恐怕将来也 要后悔。全社会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实需要一份理 性和适度的淡定与从容,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二 是要积极反思、全面审视我们环境治理取得的实际成效与人民群众在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相比,存在的不足 及其成因。要从实践的实际成效,切实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走向现代化,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不能口 号喊得震天响,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扭转。 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 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 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 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 ,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 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在秒新分异的现代信息社会和互联网+风起云 涌、翻江倒海的时代,“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不是一句空话。 但确实出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称的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 “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 ”。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也不触到事 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不仅仅体现在一些部门、 一些地方为政者的“懒政”、“惰政”层面,如单纯依靠在会议室里 听汇报、以会议文件落实会议文件,因而造成管理水平教条、机械、 僵化,管理中的一刀切行为十分普遍(据说在近期中央环保督查中 ,个别地方出现了去给农民两亩三分地玉米脱粒机贴封条的现象 );也体现在社会上,特别是个别网络大V借一两个环保事件否定环境 保护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成就。毛泽东同志写“两论”,一个重要 的历史背景就是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 极大的特殊性。基此,中国革命既有别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也有别于一般学说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当然更不同于以往的 农民战争,因而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美丽中国”也是这样,东 西部、南北之间、西部和西部之间,等等,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要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基于真正了解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完善理 论、制定政策、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 ,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 ,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1931年至1934年,由于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 ,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毛泽东同志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 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根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 ,或许也存在并表现为这样几种主义。一是教条主义。这即如前文提 及的一刀切、懒政、惰政。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中央环境督查工作 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全面落实和实施,一些地 方出现了变相的、曲解中央环境保护政策的行为,如简单了一关了之 、一封了之、强拆了之。毛泽东同志说“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 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从历史长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 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才处在由工业文 明向后现代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的前夜。拥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态文明社会,有赖于重大生态技术的颠覆性变革、绿色化的国民 经济产业基础(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以及一系列有 利于绿色发展的政治体制机制的保障和完善。这条发展道路还很长 ,我们要坚决消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教条主义。二是经验主义。一 些过去以大肆损害公共环境利益为代价发展起来的“顽固派”、“既 得利益”,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他们的认识 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 ,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 倒车。对于这些拒绝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拒不转变粗放生产方式的传 统“大户”,倒是需要一刀切下去的。三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社会环境载体。过去我们往往将 生态环境污染的大帽子放在企业身上。现在看来,中国是一个14亿人 口的大国,人民群众实现衣食住行的绿色化转向,转“一点点”就将 在总量上是巨大的惊喜。如有统计数据指出,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 为313.5亿件,并连续6年每年增长超过50%。快递一年用的胶带可绕赤 道425圈。又如快餐外卖,以我国若干外卖平台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 天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一单仅按一个塑料袋计算,其数量就惊 人。党中央近年提出“转变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从自身做起,时时 、事事、处处讲生态文明,这是有的放矢。特别需要指出,近年来 ,各种类型的生态文明会议很多,参加会议的人多为生态文明界专业 人士。理论上说,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多独特的价值思考和以及 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特有方法,并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但从实际情 况看,如动辄到星级酒店开会、坐而论道、远离实际问题,这是有问 题的。生态文明理论工作者要以知行合一精神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主流精神。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 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新一代人的肩上。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发展观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巩固和深化,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 八柱”相继建立,人们都期待能够自觉地改造自己和建设一个绿色发展 的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有这样两个方面的意见或可参阅:第一,要解放和发展人作为 “生态人”的社会属性。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由“人”来建设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身父母,也是我们作为生命个体的最终归宿 ;大自然不仅持续不断地哺育过我们的祖先,还要替我们继续哺育我 们的后代及至后代的后代。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丰裕的今天,实现由 “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自觉转向,可能更符合中华民族先贤对我 们这代人的历史期望,中华先贤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精神风骨,终究是我们安身安命、与天地为三的精神仰 望。第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过去我们不断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在实践中,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讲或者讲 得不够,致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一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只有 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使自然价值参与到人类劳动的分配格局中来 ,我们才能够迎接并引领人类向着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前行,向着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前行。 二、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 本的法则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即是说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 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第一,从 历史维度看,人类“明于天人之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 程,人类在神秘、旷野的自然时空下,同其它动物一样,过着茹毛饮 血的原始生活,几多惊悚、几多悲壮。火的意外发明、石器的使用 ,才使人类逐步进入“人类纪元”的时代,那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力微乎其微;工业革命所爆发出的亘古未有的战天斗地、征服自 然、挖掘地球的“战斗力”,创造了有人类以来人类社会积累的所有 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个“人类世”的时代。在这里,“人定胜天 ”占了上风,人类暴殄天物,但短短二三百年间,就使人与自然高度 紧张。正是出于应对这种挑战,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 家相继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使之成为具有西方话语权和国际影 响力的思潮和运动。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迅猛、快速发 展后,由于能源资源消耗过快,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 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传承和植根于古老东方文明天人合一、道 法自然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土壤,把马克思主义人 与自然思想中国化,科学判断和预见人类文明发展走势,中国共产党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列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生态文明建设 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这将是一个“生态纪元 ”的时代,是生态文明的大时代!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 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 发展。基于矛盾的特殊性,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 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 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等关系范畴。基于矛盾的特殊性、事物不同发展过程中 的阶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 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结解了。改革开 放初期,我们确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方位,并 基于此定位和方位,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社会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 这种矛盾的主要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并发出了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总动员。另一方面,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 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是动态变化的。尽管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将是一个长期的主要矛盾,但要看到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现在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多年出现的 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 构型、压缩型和复合型特点。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 诉求形式也出现了变化。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 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特别是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 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 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这些突出环境问题 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 。可以说,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 种期待。基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与公共 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显著矛 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把生态 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党的十八大把生 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 对解决这一矛盾的战略考量。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 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各方面 ,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 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一切 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 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是规模化 生产使人类商品迅速丰富,缺陷是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急剧加速 ,而前者正是通常被人们忽视、却被西方国家主导了近200年的所谓文 明优势。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阶段。恰 如美国的政治理论学者马歇尔·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 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 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 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旋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 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 明建设,固然离历史性的转折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断然不必妄自菲 薄,相反,我们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智慧能够重塑和重构当代中 国和世界的生态文明给予必要的历史敬重和时代自信。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 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基于社会主义与 生态文明具有更高的竞合性和内在一致性,两者或对立,但生态文明 要主动完成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以历史性姿态引领人类新文明的 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把学习毛泽东同志“两论”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 设思想相结合,不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两论”以实践和矛盾问题为纲,把认识论和辩证法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融汇贯通,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哲学 巨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表明 中国共产党党的开国领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 时,“两论”整体是立破并举的姊妹篇,一方面,《实践论》阐明了 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 过程,本身也在讲《矛盾论》;另一方面,《矛盾论》在论述唯物辩 证法的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如论述 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分析事物矛盾特殊性的过程就是认 识事物的过程,等等。因而,“两论”又在整体上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新的表达形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理论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学哲学、用哲学,号召全党高度重视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提倡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他开列 的“需要反复精读”的毛泽东同志著作篇目,“两论”摆在十分重要 的地位。从党的十八大到即要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在不到五年的时间 里,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两次主持中共中央政 治局集体学习,专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号召全党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 是着眼增强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实际本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努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样,纵观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全景全貌,特别是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 态衰则文明衰”、“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和“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生态红线 ”等战略范畴,无不是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思维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 的集中体现,无不与毛泽东同志“两论”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 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 ,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找到引领时 代进步的路标。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工作者和建设者,要善于以毛泽东 同志“两论”哲学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 设思想的精神实质,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下大力气率先打赢人 民群众反映极其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三大战役过程中,展现出马克 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绿色发展 视野中的生态文明智库建设和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6BZX031;作者黄承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 主任,哲学博士) 许全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赢得伟大胜利的法宝 80年前在延安窑洞诞生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 论”),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 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两论”是我们党从胜利 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必须反复研读和运用的经典。 “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两论”是世界历史和中 国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曲 折性世所罕见。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如何搞,从任何一本马克思主义 书中都找不到现成答案,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只能从实践中产生。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论辩证法,从中国实际 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分析中国 社会尖锐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矛盾运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最终 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革命家和军事家,而且是哲学家。他在青年时 代就酷爱哲学,有很好的哲学修养,提出“普及哲学”的卓见。他在 领导中国革命、指挥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善于从哲学上思考和总结 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批评党内盛行的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两 论”的思想就是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 国社会客观矛盾运动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的理 论升华和系统化。“两论”充分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 果,但它决不是书斋中的产物,它凝结的是中国革命血的经验。没有 毛泽东同志那样具有指挥革命战争并同党内错误路线、错误思想直接 斗争的经历,仅有书本知识的哲学家,是写不出“两论”的。 “两论”的诞生同中国革命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 转变紧密相联。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抓住革命转变的有利时 机,发奋读书,尤其是钻研哲学,总结革命经验,为即将来到的全民 族抗战磨制思想武器。1937年5月,他应抗日军政大学邀请讲授辩证法 唯物论。他认为,辩证法唯物论是科学的、革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革命中间的一切错误,无一不是违反唯物辩 证法的。因“七七事变”爆发,讲课中断,唯物辩证法只讲了“矛盾 统一法则”。讲课后,毛泽东同志将讲课提纲和讲课记录稿整理成《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虽然只是《讲授提纲》中的 两节,但其篇幅却占整个《讲授提纲》的一半还多,内容丰富而生动 ,其中结合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系统地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矛盾学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 辉论著。 “两论”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 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家,都要创 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实践论》《矛盾论》的诞生,不仅是 中国革命的需要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 内在逻辑的需要。 从人类哲学思想史看,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深刻地阐述了科学的实 践观,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引起了人类哲学 思想的革命,给无产阶级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列宁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人类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和“对立统一规 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论断,并强调还需要“说明和发挥”。 发展实践理论和矛盾学说既是列宁遗留下的两大哲学课题,也是攸关 中国革命成败的思想理论基础问题。毛泽东同志着力著述《实践论》 和《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和中国的知行学说、矛盾理 论,写出全新的论著,出色地完成了列宁提出的“说明和发挥”任务 ,也为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紧紧抓住认识与实践这一认识过 程的基本矛盾,系统地、明晰地、深刻地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 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论》阐述了社会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着重强 调人的认识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人们只有亲身参加变革事物的实践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述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 证关系,着重强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更为重要;阐述了由于受客 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犯错误难免,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改正错误 ;阐述了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揭露了党内“左”右倾错误路线的认识论根源;阐述了改造客观世 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又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改造客观世界;最后概括总结了认识的根本规 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为人们正 确地认识世界和正确地改造世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矛盾论》通过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继承中国传统的矛盾辩证法 的优秀思想,深刻阐释了对立统一规律,形成了逻辑严密完整的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的根本对立,提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 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阐述了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指出矛盾是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阐述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指出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 一个原则;阐述了怎样研究矛盾特殊性,强调必须具体地分析情况 ,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阐述了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 面原理,指出“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 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 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阐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 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强调矛盾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意义和条件;阐述了对抗性矛盾和非 对抗性矛盾的区分,指出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解决矛 盾的方法也不同;提出了“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 矛盾问题的精髓”,强调懂得这一精髓是真正懂得辩证法及正确认识 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两论”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称为夺取中国革命伟 大胜利的“三个主要法宝”。“两论”是“三个主要法宝”的哲学基 础,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两论”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伟大胜利的 法宝中的大法宝。 “两论”是需要反复精读的经典 经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提倡,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 思主义哲学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两论”是中国人民学哲学 用哲学的基本教材,其基本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 “两论”是经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科学论著。历史证明,违背 “两论”的基本精神,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观指导不符 客观实际,理论脱离实践,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 了重视哲学的优良传统,号召全党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等毛泽 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取得令世界惊叹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继承和弘 扬重视哲学的优良传统。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号召全 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增强辩证 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不断深化认 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学习,提倡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他开列的“需要反复精 读”的毛泽东著作篇目,首先是“两论”。这是因为《实践论》《矛 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出 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我们要深入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反复精读“两论”,提高认识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主观性、片面 性、表面性和绝对化、简单化,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 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两论”不仅是中国的经典,而且也是世界的经典。联共(布 )中央政治局曾于1950年12月10日做出决议:“在《布尔什维克》杂 志上发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同时,《真理报》配发编辑部 文章,高度评价《实践论》,称“作者全面考察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 论,并且论证和发展了每一原理。”“两论”还写进了国外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科书,成为一些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