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李炳军: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解放思想 振兴发展 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李炳军 同志们: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圆满完成各项 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全会听取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 和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并分组讨论 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大家对市 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市委 “十三五”规划建议,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 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切合赣州实际,顺应群众期盼 ,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 对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 凝心聚力、奋发图强,让美好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加快振兴发展的信心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 来看,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有三个基 本判断: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务必倍加珍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 下,在历届班子和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赣州经济社 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步入加快振兴、同步小康的攻坚 时期和决胜阶段。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政 策效应日益显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 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 济指标有了较大增长;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稀土、钨、家 具、脐橙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加快推 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开始显现;发展载体提质升 级,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区、龙南和瑞金经开区、 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等“国字号”平台获批建设;民生福 祉明显提升,农村危旧土坯房、安全饮水、道路建设、电 网升级改造等突出民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社会事业加快 发展,扶贫攻坚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法治赣州建设、精神文明建 设以及从严治党深入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令人鼓舞。 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赣州 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第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务必保持清醒。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欠发达、后发展的基 本市情仍然没有改变。同步小康任务艰巨,全市还有105万 贫困人口,2014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只达到75.5%,人均 GDP只有全国的46.5%和全省的62.6%,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比较大。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 构单一,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新 常态下投资和出口增长乏力,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发展动 力转换“青黄不接”;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财政收入、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后移,县域经济 不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还有7个铁路 “空白”县;市场机制不活,行政效能不高,部分干部抓 发展的干劲不足、担当不够、办法不多,服务意识不强等 。这些困难和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赣州就难以实 现跨越式发展,在同步小康征程中就会掉队落伍。 第三,加快发展、同步小康的条件已经具备,务必坚 定信心。从宏观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 微观看,赣州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更加明 显,发展空间广阔。赣州是珠三角直接腹地和海西经济区 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部地区联接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 ,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及“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赣州完全可以借助 区域经济一体化力量加快发展。二是政策叠加效应明显 ,发展潜力很大。赣州是多个国家区域战略叠加区,是 “老区中的特区”。特别是《若干意见》含金量高、覆盖 面广,蕴含着巨大的“政策红利”。三是资源优势加速转 化,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经过多年努力,稀土、钨、家具 、电子信息等产业初具规模,并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 头良好。四是生态环境优良,比较优势凸显。特别是现代 农业、旅游业、健康养老业发展前景广阔。五是干群齐心 协力,发展氛围浓厚。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市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 变,基层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赣南人民勤劳智慧,谋 发展、促振兴、奔小康的愿望强烈。只要我们抢抓机遇、 苦干实干、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推动赣州实 现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思路,把握加快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 党中央十分关心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有政治意义 ”,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 ,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省委、省政府对赣州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我们“抢抓大机 遇、干好大事业、推动大发展”。全市上下务必牢记嘱托 ,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发有为干事业,书写赣州同步全面 小康的精彩篇章!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 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 实省委“十六字”方针,深入实施《若干意见》,解放思 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突出打好主攻工业 、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 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努力 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总体要求中,同步全面小康是奋斗目标,“解放 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是实践路径,“六大攻坚战 ”是必须紧紧扭住的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就是要着眼全 局、站高望远,着力破除陈旧观念,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创新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在更高层次、 更大格局、更广领域谋划赣州发展,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 业大发展。内外兼修,就是要兼容并蓄、强筋健骨,既要 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又要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激发全市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 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北上南下,就是要继续落 实《若干意见》,争取中央和省大力支持,促进政策项目 落地生根;同时扩大开放,积极融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 ,加快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广东自贸区和福建 自贸区的互联互通,开创振兴发展新格局。 根据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市地区生 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 争年均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番 ;脱贫攻坚任务三年完成;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先进制造 业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区域性综合交通枢 纽初步形成,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初见成效,红色文化 传承创新区建设快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 公共服务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大幅提升,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目标;赣州成为江西 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目标催人奋进,使命重于泰山。我们要团结一心、艰 苦奋斗、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同步全面小康的目 标迈进,在这块浸润光荣与梦想的红土地上,谱写出无愧 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恢宏乐章!我们 要有这个信心,更要有这份担当! 三、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打好六大攻坚战 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同步小康任务艰巨,要紧扣《若干 意见》和市“十三五”规划,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 好“六大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促 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主攻工业是赣州加快发展 的不二选择。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 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要帮扶企业发展。当前,企业仍处于比较困难的阶段 。要拿出管用措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帮助企业解决融资 、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增强盈利能力,促其走稳做好 。中小微企业数量最大、最具活力,要完善中小微企业公 共服务平台,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微企业 加快发展。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 企业制度,促进股权多元化,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着力加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推动产业优 化重组,激发企业活力。 要完善工业布局。按照“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原 则,制定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延伸,实现优势联动互补,避 免同质竞争。要依托赣州都市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 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高端装备、生物制药、家 具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 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 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 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深加工、电子信息 、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要科学谋划高铁 沿线产业布局,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拓展产业发 展空间。 要培育产业集群。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 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打造若干个千亿元支柱产业集 群和一批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研究规划建设“稀金谷 ”,打造全国知名的稀有金属产业聚集区,推动稀土、钨 等资源型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升级;规划建设“新能 源汽车科技城”,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 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纺织服装、食品 加工、家具等消费性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定制转型 ;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高 档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 能源等新兴产业。 要加快园区升级。园区是主攻工业的主战场,是产业 聚集的平台。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拓展发展 空间,推进园区项目化、实体化,提高项目入园率、土地 利用率、投入产出率。赣州、龙南、瑞金3个国家级经开区 和赣州高新区要名副其实,成为工业发展的排头兵;综合 保税区要在保税加工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首先取得 突破;15个省级工业园区要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分别打 造1-2个特色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竞合发展。 要强化招商引资。实现工业翻番,扩大工业增量,招 商引资是最重要的手段。要树立招商、亲商、安商、富商 理念,拿出优质资源,舍得给利让利,以最大的诚意、最 优的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产业招 商、专业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不断提高招商水平 。突出招商重点,注重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 ,千方百计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落户一 批总部型、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增强招商实效,切实 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 产率。要实施“赣商回归,赣人兴赣”工程和农民工返乡 创业工程,以亲情、乡情为纽带,鼓励和吸引在外赣商等 回乡创业兴业,带动家乡发展。 要推进创新驱动。现代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创新 能力的竞争。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国 家级研发平台的引领作用,整合科研力量,引进创新人才 ,提高创新能力。坚持企业研发主体地位,鼓励骨干企业 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校地合作,支持龙头企业与 科研院所、高校形成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办一批创业孵 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创客 俱乐部等创新创业平台,并建立创投、风投等基金和各种 信贷担保中心,助推创业蓬勃开展。 二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抓好脱贫攻坚,是各级党 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目前105万贫困人口,都是贫困程 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没有退路,我 们必须打赢这场攻坚战,确保到2018年,现行标准下贫困 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要精准施策。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要科 学制定脱贫攻坚计划,分片统筹、规划到村、落实到户 ,明确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 ,精准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精准施策到户,精准对 口帮扶。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脱贫 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 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使扶贫工作真正扶到点上 、扶到根上,扶到群众的心坎上。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 机制,试行资产收益、股权投资、土地林权入股分红等新 渠道扶贫。探索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 ,使贫困户获得长效收益。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贫 困人口,要加大易地搬迁力度,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 15万人的搬迁安置;对贫困群众的孩子,要让他们都能接 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丧失劳动能力 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特 别是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要提供医疗救助保障,织牢 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让贫困群众现实生活有保 障、未来生活有希望! 要压实责任。脱贫攻坚是硬任务,要逐级立下军令状 ,建立定期督查、评估机制,确保责任到人、措施落地。 要强化结对帮扶、定点扶贫,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 ,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市委将用好考核“指挥棒 ”,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将考核成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 依据,不能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的要予以问责。要拓展 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针对性出台扶贫政策,鼓励各类 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形成“大扶贫”格 局。 要统筹谋划落实民生工作。在脱贫攻坚的同时,要补 齐民生“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要进 一步解决好农村土坯房、农村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 要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大力推动货币化安置,三年内完 成6.46万户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不让城市棚户区成为被 遗忘的角落。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中心 城区学校布局,着力解决城区大班额、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边远艰苦地 区办学条件,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要稳妥推进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市级妇幼保健院新院,推进城市社区医院标准 化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要高度 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 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兜底”工作。民生连着民心,抓 民生工程必须实打实,每年都要集中财力办成办好一批民 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体面、更有获得感 。 三是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城镇化是加快发展的强 大引擎。赣州的发展,希望在工业,潜力在城市。我市正 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期,要以超前的理念、系统的思维、 统筹的办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要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形成以中心城 区为龙头,以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为依 托,以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为节点的城镇布局。中心城区是 赣州发展的核心。要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完善新城区 ,千方百计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交通便捷、功能完善、产 业聚集、管理有序、宜居宜业、和谐秀美的区域性现代化 中心城市。加快水东和水西组团的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 建设蓉江新城,着力将峰山、通天岩、马祖岩、杨仙岭打 造成休闲旅游健身的好去处。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建 设以市辖区、赣县、上犹为主体,覆盖信丰、于都、崇义 、大余和兴国的赣州都市区,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突破 210万。以提升质量、增强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为重点 ,做强做优县城,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要结合 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区位优势,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 贸物流、资源加工等特色示范镇和中心镇。 要切实提升城市品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生 态宜居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四 纵三横”快速路网,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力争使城 内交通顺畅高效。发展快速公交和智能交通,注重城市慢 行道系统及残障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统筹 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新建一批小游园、小广场、文化体育场所、公共停车场 、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要坚持师法自然,注重“显山 露水”,结合旅游休闲,高品质打造“三江六岸”文化旅 游休闲带,建设一批绿色廊道和湿地公园,实现交通网络 、城市形态和生态空间的有机耦合。赣州古城千年不涝 ,福寿沟是“海绵城市”的典范工程,要学习运用古人智 慧,深入推进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建筑可 以创造,但城市历史文化无法复制,赣州历史悠久,文化 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要加 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古迹的保护力度,传承历史文脉 ,延续城市记忆,让子孙后代共享千年荣耀。 一座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理顺市区管理体 制,明确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培 育新型社区,推动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公共服务市场化 经营。要以治脏、治乱、治堵为突破口,开展城市综合整 治,着力解决好环境卫生、摆摊设点、车辆停放、广告牌 管理等突出问题,建设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 和谐宜居的城市家园,力争2017年赣州跨入全国文明城市 行列。 要着力建设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良性 发展。要推行简便易行的乡村规划,用规划管控乡村建设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传承客家优良民俗,体现农乡风味 特色,建设好美丽乡村,让人们住得舒心、记得住乡愁。 以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清洁 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推动城乡交通、公共服务 和生产要素有效对接,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户籍管理、 土地管理、住房制度等改革,充分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村 转移人口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安得了家。 四是打好现代农业发展攻坚战。赣州是农业大市,我 们强调主攻工业,但决不能忽视农业。要按照产出高效、 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 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推 进我市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要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 ,加快培育脐橙、油茶、蔬菜等优势农业产业,建设世界 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有机食 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脐橙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 富民产业。要实施脐橙产业发展升级行动计划,加强柑橘 黄龙病等病虫害防治,稳定种植面积,改善品种结构,优 化栽培模式,发展精深加工,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脐橙产 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赣州发展油茶产业具有良好 的条件和空间,要着力建设油茶良种基地、高产种植基地 、产业加工基地,争取设立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打响赣南油茶品牌,提升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要大力 发展蔬菜产业,着力提高我市蔬菜自给率,努力打造面向 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蔬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