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夺取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 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十分关 心,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 ,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努 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 江苏”的重要指示,提出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 、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 阶”的具体要求,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 点。      我们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 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把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推动工作的 强大动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江苏省第十三 次党代会作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部署,努力以“两聚一高”的过硬成果 ,逐步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万亿元,人均超过 9.5万元,经济转型升级明显提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向纵深推进,开放水平和层次实现新的提升,城乡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 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聚力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深刻指出,江苏产业结构仍 然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要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 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 厚,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又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 ,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 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 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走出一条 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厚植实体经济优势。江苏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总产 值占全国的1/8左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创新优势 取代成本优势,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着重抓两点。一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实施《中 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2016年,全省大中型企业 研发中心建有率超过90%,工业技改投入达1.4万亿元。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物 联网等产业,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 转化两个专项,尽快让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目前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30%。同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 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高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坚 持发挥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大 力实施系列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有696人入选国家“千 人计划”。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舍得下本钱”的要 求,出台“人才26条”政策,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举 措,让更多创新“千里马”竞相奔腾。      打造优质平台载体。创新要素的集聚,离不开优质的 平台载体。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高 新区完善功能、塑造特色、创新发展;引进研究机构、 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江 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 重大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带动资金、技术、人才集聚 ;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较好解决了技术交易过程 中“找不着”“谈不拢”“难落地”的问题。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 式往往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创新生态中成长 起来的。制定出台“科技创新40条”政策,在创新型企 业培育、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突破性 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 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营造勇于探索、鼓 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有效激发了社会 的创新活力,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 一。      二、聚焦富民,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把人民利益放在 第一位,放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实践中,无论是 抓发展还是促改革,我们都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 离、不松劲,出台了“富民33条”政策,努力实现政府 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确 保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把富民产业作为最大支撑。将富民增收与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紧密联系,抓住两个关键词发展富民产业。一 个是“中高端”。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联动升级 ,为百姓创造更多“金饭碗”“银饭碗”。另一个是 “特色”。引导各地挖掘自身禀赋优势,注重植入生态 、绿色、田园、文化等元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增强富民带动力,拓宽富民受益面。      把自主创业作为最大潜力。以推动自主创业为突破 ,发挥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海 归、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示范带动作用,突出重点领 域引导、突出创业平台打造、突出创业文化建设,让想 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仅2016年 ,全省就新增私营企业50万户、个体户78万户。      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