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效途径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 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顺利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 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突出特点   目前,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他们具有以 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流向和分布失衡。我国农民工流出地主要集中在中西 部地区的农村,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 市。据调查,2004年,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为 7889万,占农民工总量的66.7%。在跨省流动的 农民工中,流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 福建7个省市的达80%以上,到大中城市务工的超过 60%。   自发性大,分散性高,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工在城市 里相对比较封闭,生活空间有限。有关调查表明,近 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实现流动就 业的,其中诸如“老乡会”一类的组织在农民工生活中发 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专门维护其权益的正式组 织,农民工在关系自己权益的谈判、交涉中往往处于不利 地位。   就业不稳定。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加之各种显性和隐 性壁垒的制约,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许多人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劳 动力资源配置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市的社会地位边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进 城农民有明显的“边缘人”特征——生活在城市,“根 ”却在乡村;在职业上是城市劳动者,在户籍和身份上却 是农民;社会对农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农民 工对城市难以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过客”心态较 重。   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不对称。一方面,农民工与城镇 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农民工的就 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实现,很少 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住房、医疗卫生服务、职业教 育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另 一方面,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很不健全,只能把家乡的土地 作为最后的依靠。这实际上使农村最终承担了农民工的培 训成本和养老成本,造成了农民工劳动与所得、经济贡献 与利益分享的不对称。   向农村回流的趋势显现。一部分农民工通过打工实践 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术、增强了本领、积累了资本,他 们或者作为创业者扎根城市,或者成为“精英农民”返回 农村。据2004年全国第六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在城 镇私营企业主的原来职业分布中,进城农民约占1/5。 还有一部分农民工,由于打工收入长期偏低,又回到了农 村。   正在实现代际转换。年龄介于18—30岁之间的新 一代农民工正在成长壮大。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一代 农民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 他们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城市,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难 以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 向追求平等和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思想观 念已经远离土地和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