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王一鸣: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认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认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要化解过去积累 的矛盾和问题,也要为实现更均衡、更协调、更可持续的 发展创造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不仅比以往更加 复杂艰巨,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 进现代化进程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竞 争加剧和制度变革的多重挑战,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 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外部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 机前水平,我国稳定出口和增加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加大 ,扩大国内需求和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压力明显增大。我 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培育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紧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解 决发展进程中相互交织的新老矛盾的迫切要求。在经历了 改革开放以来30年持续较快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 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进入战略转型期,城镇化进入战 略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战略攻坚期,对外开放进入战略 提升期。与此同时, 生产要素成本趋向上升,产能过剩压 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发生新的变化。新阶段结构调整 面临的新挑战是,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 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面临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 严峻挑战;在信息技术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面 临国际上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在传统产业节能 减排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面临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 技术的巨大压力;在主要产业核心竞争力尚不具备的情况 下,就面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艰巨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课题 从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看 ,“十二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一,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增长在较长时 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条件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 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改变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多依赖。 第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条 件下,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制造业的技术、知 识和人力资本含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降低能源资 源消耗和排放强度,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张的 过多依赖。 第三,在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等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 减弱、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的条件下,如何加快培育以 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价 值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低成本资源 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多依赖。 第四,在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的 情况下,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 进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 镇就业落户,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 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五,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的条件下,如何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加快推进财税体制 、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垄断行业和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 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环境。 今后一个时的战略和路径选择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战略和路径选择是: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优化投资 结构。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投 资增长明显提速,生产能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对外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内外需结构 不平衡、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合理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重点应是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 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 拉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城乡 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中等 收入消费群体;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 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减 少预防性储蓄,鼓励以“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 育发展文化、旅游和职业培训等新兴消费领域,完善市场 流通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大收入分配、社会保 障、基本住房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构建扩大消费需 求的长效机制。同时,适应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 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明确政府公 共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积极拓宽民间投融 资渠道。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 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增长机制。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 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 比重长期居高不下,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在工业内部结 构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 生产性服务环节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名义比重提高较快 ,但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基本上集中在价值链低端;重 化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从企 业组织结构看,大企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中小企业发 展面临较多困难。 “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由调整产业比例关 系转向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制造 业附加值,必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 、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 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适应 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还要着力培育新 一代信息网络、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一战略产品一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 新价值链,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同时,要加 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 资源开发。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了较快增长,但与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2008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创新 型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