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家行政副院长王京东:改革40年回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改革40年回望 王东京   1978年是中国改革元年,该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时我还是 中学生,不完全理解这一转移有何深意;更想不到日后会 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于今回首,改革40年沧海桑田 ,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要不是身在其中,恐怕不容 易明白炎黄子孙何以创造今天这样的奇迹。   说中国经济是奇迹绝非夸张。要知道,1976年“文革 ”结束时国民经济已滑到崩溃边缘。1978年改革开放,百 废待兴,不成想仅用30多年时间,我们的经济总量就超过 了欧洲所有的先进之邦,直逼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 体,请问不是奇迹是什么?中国历史上远有文景之治与贞 观之治,近有康乾盛世,但今天这种快速赶超的故事历史 却不曾出现过。自己跟自己比,也是奇迹了。   作为改革的见证人,我自己有亲身感受。1979年秋我 考入中南财经大学,入学后不久学校就发给我们布票、粮 票、糖票等各类票证。今天的大学生不会明白为何发这些 票证,那时候物资供应非常紧张,买商品一律凭票。记得 武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想买件棉大衣过冬,可学校发 的布票不够,三个人加起来才能买两件。当时我很不解 :中国地大物博,可为何买件棉大衣还要凭票呢?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很快有了转机。过了两年,由于纺 织品与食品出现积压,商店不再收布票和粮票,虽然国家 未取消票证,但大多票证皆已名存实亡。这中间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原来,安徽小岗村农民搞土地承包得到了邓小 平的肯定,消息传开,全国8亿农民一呼百应,当年粮棉就 获得了大丰产。1981年寒假我回湖南老家,家父告诉我 ,土地承包后家里打下的粮食除了交足国家和留足集体的 ,自家剩下的足以温饱无忧。   是的,这就是土地承包的威力,中国的改革也就由此 拉开了帷幕。到1983年,改革开始向城市延伸,重点是改 革“国营企业”,那时国企不仅归国家所有,而且由国家 直接经营:生产照国家计划;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受体 制的束缚,国企普遍没有活力。为了搞活企业,起初也是 引入承包制,之后又搞股份合作,再后来中央提出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   这里要说的,是国企改革不同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 重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国企改革不单是两权分离 ,同时还需减员增效。1992年初《经济日报》刊发《砸三 铁,看徐州》的文章,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所谓砸三铁 ,是指取消国企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那时候人们 对“三铁”看得重,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于是国务院审 时度势,用“下岗分流”代替砸三铁,并设立三道保障线 。这样下岗职工有了保障,改革终于有惊无险。   回头看,城市改革从国企下手可谓神来之笔。企业乃 国民经济的细胞,改革国企其实就是改造经济的微观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变了,国家的经济体制当 然要变。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政府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