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18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18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7日在常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 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 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 发展任务,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 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两聚一高” 新实践,全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顺利完 成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本届政 府的良好开局。 (一)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主要经 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居前列,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580亿元,增长8%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8亿元 ,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90亿元,增长8%左右,其 中工业投入2100亿元,增长9%左右;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2434亿元,增长10.5%;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 ,增长12%;实际到账外资25.5亿美元;工业应税销售、金 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首次超过万亿元。扎实开展“重大 项目提升年”活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省重大项 目开工数全省第一,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双双实现 100%,全年新增重大签约项目23个,其中时代上汽先进动 力电池及系统化等5个项目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同方威 视制造基地、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一期等41个省市重 点项目竣工投用。坚持把企业上市作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 关键一招,出台“十六条”新政和三年行动计划,企业上 市创历史最好成绩,新增上市公司12家,总数达55家;新 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总数达124家。高度重视发展民营 经济,实施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九大行动,民间投资增 长12%左右,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5%左右 ;全市新设市场主体91670户,注册资本(金)2205.2亿元 ,分别增长28.7%、15%,实有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 (二)深入实施转型创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扎实推 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 群试点示范建设,出台科技创新“1+3”新政。成功承办世 界石墨烯创新大会。常州科教城连续4年位列中国最佳创业 园区第二名,获评省优秀科技园区和省知识产权服务集聚 区。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家、省级以上众创 空间23家,新增31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 、数量全省第一。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累计达10个、列 全国地级市第二。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达2.79%左右。改革创新“龙城英才计划” ,新签 约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超200名,新入选国家“千人计 划”3人、“万人计划”1人,入选省“双创”团队7个,每 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我市选 手宋彪成为我国获得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大奖第 一人。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十大产 业链产值增长15%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以上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 产业链产值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比重达45%左右。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服务业增加值 增长10%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左右;数码大方 、航天云网、佰腾科技专利云平台等“互联网+”新业态不 断涌现;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预计分别达937亿元 、6536万人次,春秋淹城荣膺国家5A级景区;常州征信平 台加快建设,常州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扎实推进 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地级 市首位,启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高标准农田、 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分别超过62%、22%,新增2个全国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粮安保障得到加强,供销社改革 取得新进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深入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条钢”整治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压减水泥产能120万吨,降低企业成本160亿元左右。不 断深化产城融合综合改革,19个市级试点区域建设取得新 进展。市级投融资平台完成整合,向实体化市场化集团化 方向转型发展。完成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市、区统 筹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成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 “三项改革”试点在全国实现“七个率先”,雷利电机成 为全国首家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上市公司。不断提 升对外开放水平,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个、跨国公司 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4家;获批开通进境粮食、冰鲜水产 品指定口岸,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建成投用;常州机 场新开通4条境外航线、全年旅客吞吐量达251万人次。大 力推进功能载体建设,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在全国国 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上升8位、3位,常州经开区建设步 伐加快,天宁开发区东扩、钟楼开发区西进全面实施,苏 澳合作园区筹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家单位被列为省级 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孟河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石墨 烯小镇、智能传感小镇、殷村职教小镇入选省首批特色小 镇。 (四)加快建设美丽常州,城乡面貌持续优化。启动新 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溧高高 速、常宜高速开工建设,233国道金坛段、360省道溧阳段 等工程有序推进,长虹西路快速化改造基本完成。不断完 善城市路网,建成飞龙西路西延、惠国路、芦墅路等城市 道路,地铁1、2号线工程加快实施。常州污泥焚烧中心一 期开工建设。新沟河、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进展顺利。电 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 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展开,7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竹箦镇陶庄村入选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村 入围首批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溧阳1号旅游公路成为省首 批旅游风景道。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道路交通秩 序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试点城市通过验收。扎实开展 “263”专项行动,累计关 停化工企业315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2583家,长江水上 过驳专项整治扎实有效,魏村水源地达标整治基本完成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8.2%,市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 7.9%,省级以上水环境考核断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优Ⅲ类 比例达63.6%。大力推进生态绿城和森林城市建设,建成皇 粮浜湿地公园、30个社区体育公园等项目,成片造林1.7万 亩。完成省政府节能降耗总量、强度“双控”目标,成为 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五)更加聚焦富民惠民,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坚持民 生优先,制定实施富民增收“1+3+3”文件。民生支出占一 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80%。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全 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740元,增长8.6%,居民消费价 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左右。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第四轮 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薄弱村 村级总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全市城 镇新增就业13.5万人,扶持创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以内。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低保标准提 高至760元/月,实现大市范围内同城同标。持续扩大住房 保障覆盖面,共有产权房试点稳步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 新开工25757套(户)、基本建成19768套(户),住房保 障全覆盖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深入推进教育教学 改革,教育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4所新建、改 扩建学校竣工,学生、社会对学校满意度等5项调查均列全 省第一,学前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健康 常州”建设,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建成多种类型医联体 120多个,常州市、金坛区获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十大创 新举措奖,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中心及产业园加快建 设。深入实施幸福康养示范工程,成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 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 乡覆盖率分别达60%、36%。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常州文化广场项目顺利推进,建成33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 服务中心。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青果巷历史文化 街区和张太雷、唐荆川、周有光等名人馆加快建设。《常 州市志(1986—2010)》成功入选“中国志书精品工程 ”。同步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建成天宁区、钟楼区 全民健身中心,常州运动员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 最好成绩。大力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溧阳获评全国文 明城市,常州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扎实开展平安 常州建设,十九大安保成绩突出,政法队伍满意率全省第 一,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优秀市,在全省设区市中唯一蝉联“长安杯”。安全生 产工作扎实有力,防震减灾、应急管理、质监食药监、海 关国检、海事边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三优三安两提升”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国防动员、双 拥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档案、妇女儿 童、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社会 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得到提升。稳步推 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武进区、常州高新区、常州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挂牌运行 。有序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改 革,在全省率先公布建设项目中介服务事项清单 ,“3550”改革初见成效。新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服 务效能明显提高。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三大一实干 ”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常州政企通”实现24小时在线服 务。深化政务公开,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阳光扶贫”和“三资三化”专项提升扎实推进。加强 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纪学法制度,全面 落实法律顾问制度,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省领先。强 化科学决策,组建发展战略特聘顾问团队。审计统计、司 法行政等工作取得新业绩。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各 民主党派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21件,妥 善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民生问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主体责任,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发展成就令人鼓舞。这是全市 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委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 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市人民 ,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 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人民解放军 、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部省驻常单位,向所有关心 、支持、参与常州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 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发展 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 问题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创 新能力仍显不足,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还要进一步提速 ;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 利用需要持续用力;民生工作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基 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有待提升;少数 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对此高度重视,将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 二、2018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 放4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 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 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委的决策 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 大项目增效年”活动为主题,持续深化增创发展新优势、 种好常州幸福树“六大行动”,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 、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取得更大进 展。 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 一是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好富民惠民的新 思路、新举措。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夯实家庭 医生签约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养老需求、改善市民居住 环境和出行条件、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水平等方面下更大力 气,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全市人 民在小康路上一户不落,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二是坚持把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放到经济建设的首位。 扎实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增量崛 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共进、外 向型经济和内生性发展同步,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资源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 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加快实 现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 三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定不移向改革聚力、以创新开路、用开放引领,着力 在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 革、开发区改革创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放宽市场准入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等环节 上取得新进展,在产业技术创新、重大平台建设、龙城英 才引育、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新业绩,努力使 常州成为全省领先的创新创业高地。 四是坚持把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作为不懈 追求。围绕建设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中谋求更大发展,持续优化城乡布 局、不断完善综合交通、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扎实推进文 化名城、旅游名城、运动之城、智慧之城建设,做美大运 河文化带,打造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常州样板 ,提升全域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把常州建设成为“江苏中 轴崛起”主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重要战略支点。 五是坚持把工作推进的系统化、项目化、精细化作为重 要方法。坚持谋在远处、干在实处,善于以系统化思维推 动发展,注重以项目化措施抓好落实,自觉以精细化理念 开展工作。认真研究制定重点工作推进的任务书、时间表 、路线图,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工业 经济“三位一体”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创新升级、生态绿城 提升与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办好“三优三安两提升 ”民生实事,推动常州发展行稳致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 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实际到 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增长、质量有所提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研发经费支出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 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提质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把培育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 产业迈上中高端,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 1.持续聚焦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增效 年”活动,突出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效益等关键指标 考核,引导重大项目建设向量质并举、效益引领转变。紧 盯十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引资引技引智联动,大 力招引一批旗舰型、税源型、富民型重大项目和优质中小 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运用产业投资基 金、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手段,加速产业和资本集聚。组织 实施162个市重点项目,建设瑞声科技小镇、星宇车灯研发 生产、华润分布式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 目咨询论证和绩效评估机制,促进项目管理科学化、全过 程。 2.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 境,推进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开展企业减负行动,着 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实施企业金融顾问制度,积 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金融 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质 量品牌、征信等公共服务平台,更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更多“隐形 冠军”和行业小巨人。深入实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 动计划,加快“四转”步伐,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3.深化工业经济“三位一体”。推进“中国制造 2 0 2 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争创“中国制造 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强“云大物移智”与制造业深度 融合,加快实施“千企上云”,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 能化、服务化转变。扎实推进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重 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以 石墨烯为代表的碳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链产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7%以上。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 级,推进一批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 、智能工厂,重点打造北自所常州基地等智能制造产业集 聚区。全面落实企业创新“4个90%”要求,组织创新型企 业实施100个左右重大科技项目,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 构100家,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 动,培育一批享誉全国的常州品牌,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 范城市。 4.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入实施集聚载体建设 、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等“五大工程”,着力发展科技服 务、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 ,加快建设常州金融商务区,积极引育各类金融主体,主 攻产业基金、股权交易等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金融,全力 争取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 、海峡两岸(常州)健康产业园等集聚区建设。以信息化 、电商化、国际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专业市场转型。推 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东方盐湖城茅山源境、孟河小 黄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重点项目。 (二)坚持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