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原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王东明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经济工作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下面,我 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保持全省经济追赶跨 越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认真 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稳中求进 ,扎实工作,全省经济预计增长近13%,延续了这几年快速 发展的好势头,全省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 谐的局面。这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 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 势和四川发展走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际国内形势作 了深入分析和科学判断。从有利因素看,我国发展仍处于 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 ;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明显,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 ;全国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西部快速发展态势已经 显现。明年国家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 债规模,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传递出稳增长的积极 信号,外部大环境总体对我省发展有利。四川发展也面临 一些特殊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战略,成 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以及国内外产业加快向西部转 移,都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增长空间。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明年我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 容忽视。从国际看,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 ,全球经济仍然呈现低速增长的疲弱态势。美国经济复苏 缓慢,制造业重振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债危机持续 发酵,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通胀隐忧也值得警惕,美国 、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普遍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可能 埋下新的金融危机隐患。国内经济形势也存在许多不确定 性。一是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基础尚不稳定;二是市场需求 不足,一些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三是钢铁、水 泥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新兴产业也面 临这个问题。总的来讲,当前我省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积极因素和不利条件交织,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妥善应 对。 在综合研判各方面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对明年经济工 作形成了共识,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主题 主线,努力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明年全国经济增长 预期目标为7.5%。省委考虑,我省明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 标为11%,工作上按照增长12%以上来努力。主要基于以下 几点考虑:一是从四川的省情出发,应当保持较快的发展 速度。经过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这几年的加快发展,四川发 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个最大”的基 本省情判断,依然符合当前四川实际。欠发达、不平衡 ,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既是挑战,也是未来潜力所 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比较快的发展。二是四川与全 国相比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可以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 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四川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期 ,有不少市(州)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处在初期。四川 城镇化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非农就业比重低于全国 8个百分点,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这个时期的 最大特点,是在工业的强劲带动下,城镇化进程也会进一 步提速。我们判断,全国进入中速增长期以后,四川仍然 可能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四川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必须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四川 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要达到全国当年的平 均水平。实现这个目标,今后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速需要 达到10.2%,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速需要达到9.2%,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 纯收入年均增速需要达到7.7%,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任务更重,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实现明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也是有基础、有支撑的 。无论是从三次产业分析,还是从需求角度分析,明年我 省经济增速有望在12%至13%之间。但是,考虑到国际国内 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明年的指标也不能定得太高,要适当 留有余地。 总之,四川的省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决定了我们要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确立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要保持一种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 。实现明年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必 胜信心,付出艰苦努力。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既充分用好 有利条件,又妥善应对困难挑战,兼顾全局和重点,统筹 当前和长远,把握工作主动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决 策部署和省委总体安排,科学谋划明年工作,把干部群众 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搞建设、奔小康,努 力开创四川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把握重点、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我省明年经济工 作 党的十八大对今后5年经济建设作出了战略决策和全面 部署,强调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 线,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培育形成新活力、新动力、 新体系、新优势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全面增 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贯彻落实上述重大部署,谋划推动四川发展,必须把 握发展规律,确立更高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奋力推进四 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四川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 相比,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缺乏强有力的多点多极支撑。 目前,成都经济总量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已经过千 亿元的6个市(州)规模相近、层级相当,几乎处于同一起 跑线,还有4个左右的市今年将过千亿元。今后一个时期 ,四川经济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做强市(州)经济梯队 ,做大区域经济板块,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新的动能。主要考虑是,在提升首位城 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 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提升首位城市,就是要 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在全 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着力次级突 破,就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制定发展规划,指导 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市(州)加快发展,通过5年的努力 ,力争有10个左右的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 5个左右的市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构建强有力的市级经 济支撑点。夯实底部基础,就是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 时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这样 ,变“单极支撑”为“多点多极支撑”,全方位激发发展 动力和活力,必将推动四川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跨越,开 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 我省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 经济工作,对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 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加快迈向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紧紧围绕 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 乡总体战略,突出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深化改革开放 ,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物价总水平 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贯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四川而言,明年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 期,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用好国家宏 观调控政策,加大投资工作力度,争取明年投资超过2万亿 元。要把握好投向,注重质量和效益,重点加大重大基础 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建设和投入,严 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 扩大投资,关键要抓好项目工作。要抓住机遇加快实 施一批事关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 展项目,既拉动即期增长,又蓄积发展后劲。省里已列出 了500个重点项目,投资总规模2.66万亿元,其中明年投资 4360亿元。要按照规模、产业、区域进行细分梳理,进一 步做实“盘子”,落实责任,加大推进力度。要加快在建 续建项目进度,抓好成渝客运专线铁路、宜泸渝高速公路 、亭子口水利工程等316个在建续建重大项目,重点解决好 资金保障、征地拆迁、土地供应、能源保障等问题。要不 失时机地推动新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 通衔接,对列入“十二五”规划还未开工的重大项目,争 取尽可能早开工、多开工。同时,要再规划和储备一批重 点项目,积极对接国家中长期规划和明年部署,善于把政 策转化为发展实际。 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要认真落实中 央扩大消费的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一批拉 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构建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要 继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引导旅游、文化、休闲消费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院、养老院等服务机构,拓展消费 领域。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粮油仓储、宽带 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发展电子 商务、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消费 环境。 (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 发展水平。工业在三次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要进一步强 化“产业兴省”理念,突出发展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 ,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要坚 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把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 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加快推进工业大省 向工业强省跨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工业,关键要优化布局、突出特 色,选准和做强适合四川发展的优势产业。要加强全省产 业发展统筹,研究完善重大产业布局规划,支持成都特别 是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引导一些产业项目在 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有序转移,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 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从现有产业基础和发 挥比较优势考虑,今后几年全省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 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 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饮料食品等发展成为万亿元产业集群,推动油气化工、钒 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发展成为5000亿元产业集群,同 时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业,形成四川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 撑。要制定7大优势产业培育方案,明确每个产业的发展思 路和目标,实行差别化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优势资源向优 势企业集中,加强产业配套和分工协作,促进优势产业尽 快发展壮大。要把做强优势产业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 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抑制过剩产能扩张,淘汰落后产能 ,加强节能减排,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要运用信息 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要优化组 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狠抓产业园区发展平台,分 门别类提出产业园区发展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重点支 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省 级以上的产业园区要突出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形成 产业集群。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 2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0个左右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 。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实施新建改建重大产业 项目,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拓展经营领域 ,发展更多的百亿企业,推动长虹、新希望、五粮液、攀 钢、川威等发展成为千亿企业。同时,提升产品结构,打 造拳头产品,做强优势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 力。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 最大潜力,也是我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我 们要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的结 构和布局,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 要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使四川城镇化进程更加 协调、更有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以特大城市 为中心、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形成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城镇体系。要重点发展区域性 中心城市。支持成都更好地发挥特大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 用,推动一批市(州)所在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和大城 市。加快天府新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新区 。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尤其 是重视通过做大县城和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民低成本就近 转移创造条件。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区域发展。科学规 划“四大城市群”发展,优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 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和攀西城市群,推进城市之间基 础设施共享、产业分工协作、城市功能互补,形成各具特 色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要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城市促进 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吸纳就业 能力。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 镇建设全过程,加强交通、能源、供排水、防灾减灾等城 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服务功能。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城带乡、城乡一 体。关键是要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结构,形成有利于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城乡规 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工 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向农 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作为重要任务。关键是要解决好身份问题,使农民进城 后真正成为市民。要通过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解决进城落户问题,统筹解决住房、就业、养 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身份改变和生产 生活方式转变,同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让农业 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 (四)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和农 村经济稳步发展。四川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 ”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必须摆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 的位置来抓。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 “三农”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农业增产、农民 增收的好形势。要高度重视稳定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 和基本农田,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保障农 产品有效供给。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第二批 60个现代农业、40个现代畜牧业和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 ,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