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人民要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人民要论) 王 耀 涂文学 (2018年08月23日)   经济与文化紧密相联。发展长江经济带引发人们对长 江文化带的思考。长江文化带是指以长江经济带为基础、 以长江流域城市为依托,通过经济生产、航运商贸、人民 往来等形式和机制形成的文化带。在国家大力推进长江经 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应高度重视长江文化带建设,使长 江各区域实现文化互融互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 文化支撑。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文化支撑   当今世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 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日益成为一个整 体。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智力、心理、习惯等文化 因素的作用不断强化,存在一种经济日益文化化现象;另 一方面,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经济属性、产业属性,越 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被推向市场,由市场来供给、交换、配 置,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一种文化日益经 济化情况。经济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发 展需要长江文化带的支撑。缺乏文化认同和共同价值的经 济带往往难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没有长江文化带的支撑 ,长江经济带也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长江经济带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国 家、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经 济机会。今天,在某些领域,文化竞争力正由“软实力”转化 为“硬实力”。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其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 开文化的支撑。以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提升长江经济带竞 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长江经济带凝聚力的形成需要文化的促进。长江经济 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包括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 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如 何增强各省市之间的亲和力?除了传统的市场相通和利益 相关,文化相融和情感相亲亦可起到重要作用。长江文化 带建设对于增强长江经济带的亲和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黏合 剂作用。   长江经济带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需要文化的 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不搞大开发”并不意味着无所作 为,而是要以“大保护”为抓手,倒逼长江沿岸各地走上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是天然的绿 色产业、绿色经济,推动长江文化带和长江流域文化产业 发展可以使长江经济带真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保护 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长江文化带是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长江各个区域之间虽有差异,但又因长江而相互连通 、互为影响,这为长江文化带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自然物 质条件。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与商业市镇 经济,农业及商业经济功能是长江文化带形成的直接驱动 力。类似的经济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类似的文化风貌,并 在长江流域各个区域的广大居民间形成类似的思维方式、 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情世故等传统农耕文化习俗。   长江流域天然的河流通道、宽阔的腹地,成为文化传 播的天然通道。长江流域频繁的航运商贸活动带来大量人 员流动、交往和商品流通,使得长江沿岸各地风气习俗、 生活方式等实现了汇合、交融。可以说,历史上长江流域 大规模的以木质帆船为工具、以水运为主要形式的航运商 贸活动,为长江文化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东西向之间的移民活动络绎不绝 ,其中较大范围的移民活动主要有三次。在移民大量迁移 的背后,是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语言、风俗、艺术等 文化的传播、整合、交融、汇通。移民是整合区域文化、 形成长江文化带的重要载体。   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长江文化持续5000余年,虽然 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文化体系,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 、吴越文化等,但由于长江本身横贯东西,这些不同文化 区域和文化体系之间并不存在使它们长期彼此隔绝的天然 地理屏障,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沟通自古就非常频繁。正是 这种不受阻碍的相互交流导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 长江文化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带有中国南方文化 鲜明特色的重商重利的价值取向、空灵浪漫的审美情趣、 包容开放的心理性格、勇于开拓的个性特征等流域整体性 和共通性特征。   在类似的自然气候条件、经济运行方式、交往传播通 道、移民整合机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沿岸各城市 以长江作为文化交流融汇的主干道,以长江作为商业、经 济、文化交往的大动脉,使东西之间、长江上中下游之间 的文化实现了互通声息、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最终构成 了长江文化带。   用新理念新手段实现长江文化带新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以新理念新手段推 进长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