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王建华:在2015年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评估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15年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评估工作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工委委员  王建华   一、客观分析现阶段我省普通高中发展的成绩和经验 1.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一是有效 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解决了一些学校普遍存在 的围绕少数尖子学生教学,忽视多数普通学生学习需求的 问题;二是有效实现了学生在全部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 ,解决了一些学校由于只重视高考科目不重视非高考科目 带来的畸形发展的问题;三是有效保障了课程教学的基本 要求,解决了一些学校不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随 意拔高或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问 题。 2.普通高中常规管理的规范机制全面实施。一是学业 水平考试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 照方案要求全面设置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奠定了课程基础。通过对138所省示范性高中艺体、实 验类、实践类课程建设和实施情况的全面检查,进一步促 进了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学校 教学常规,包括加强了备课、教学、作业和辅导等教学环 节,推进了校本教研和培训,完善了考试与考查制度。三 是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有效遏制了一些学校对学习状 况不佳学生的排斥、侵害学生学习权益以及节假日成建制 补课等违规行为。通过普通高中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高中 学生学籍、异动、成绩、毕业信息等全面实行了电子化管 理,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高中学校的招生、学籍注册和异 动、毕业管理。 3.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价的导向机制初步形成。通过学 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实施,建立了有效的奖惩机制,充分发 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正向引导作用。七年来,通过学业水 平考试成绩统计和分析,省教育厅表彰和处罚了一批省示 范性高中和一般普通高中。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依据教育教学质量优劣对普通高中进行有效整合,学校数 量由2009年的707所调整至2015年的585所。部分市州启动 对高中学校的发展性评价,以“中考”成绩为入口,将高 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充分调动了不同 类型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二、清醒认识示范高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动力不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后,一些 省示范高中没有适应改革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 、培养模式等方面沿袭过去的思维和做法,失去了发展后 劲和动力。有的学校进行封闭管理,关门办学,缺乏开放 意识。有的学校自以为设施一流、水平一流,强人一等 ,进取意识消退,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有的学校存在一劳 永逸、安于现状的意识,优越感代替了奋斗感,把享受各 种优惠政策看成是理所当然,忽视了学校精神和文化品质 的提升。 2.课改推进艰难。普通高中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在一 定程度上为学生实现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课程选择,但实际 上,课程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很多高中学校还是高考 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能学什么 ,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尤其是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 非高考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根本不开课。有的 示范高中为完成清华、北大和本科上线指标,为部分学生 创设的音体美特长学习,举办“特长班”,也是为了高考 升学而走的“曲线救国”路线。 3.同质问题突出。示范高中普遍缺乏个性与特色,长 期积累下来的地缘性、文化性、传承性、个性化的差异正 在逐步消解。许多学校对个性特点和学校特色不甚清楚 ,没有将办学传统和特色资源发扬光大,热衷于升学率攀 比。学校之间只是简单模仿,形成同质的恶性竞争,并且 只进行横向比较,很少考虑每所学校原来的基础,也不太 考虑每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 4.评价手段单一。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由于受学生家长 对高考升学的强烈需求的影响,高考升学率成为了衡量高 中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尤其是一些示范高中被当地政府 视为“形象、面子”,使学校处于政府、社会、家长多重 压力下,只得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多 元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科学厘清新形势下示范高中改革发展思路 去年国家全面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计划到 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 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 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 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将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也 给示范高中的建设与发展带来重大转变。那么如何积极应 对新形势下示范高中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 ,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省考试制度 改革正式实施以前,我想借此机会,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供大家酝酿与思考: 1.主动推进改革转型。面对新的形势,示范高中要转 变发展观念,主动谋求转型,实现从满足高校对合格生源 的需求到社会对全面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