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3(人民观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人 民 日 报 评 论 年 编2 0 1 3(人民观点) 编 辑 说 明 2013年,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应运而生。200多块版面中,人民日报评论文 章对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时局热点保持敏锐观察,在把握大局上下功夫,在研究大势上下功夫 ,在着眼大事上下功夫,对接社会现实、讲究评论艺术,准确传递中央精神。在众声喧哗的舆 论场中,有强烈的导向意识,守住主流价值;面对热点频发的社会矛盾,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替党分忧;面对日益激烈的公众情绪,有理性的过程意识,主动活血化瘀。在量与质的平衡 、知与行的统一、天与地的结合中,理性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推进社会前进 的步伐。 本书汇集了“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人民观点”三个专栏2013年刊发的全部文章,其中“人民 论坛”224篇,“人民时评”212篇,“人民观点”77篇(“人民观点”文章的作者均为人民日报评论部 ,不再一一标明),并附有电子版,敬请读者参阅、指正。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2014年1月 “问题导向”,闯关夺隘凸显中国精神 ——2013,这样演绎我们的梦想·大势篇 回望2013,穿越问题密布的时空,越发凸显出勇毅笃行的改革决心、自 我净化的政治自觉、创新突破的发展思维。这正是今日中国最为雄健的精神 力量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此时此刻,不管欣喜还是忧虑,坚定还是忐忑,不舍昼夜的时光之 手,正将新年之门徐徐打开。站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你在想什么? 回首2013的旅程,我们走得很远,跨越38万公里之遥,“嫦娥”携“玉兔”成功登月;我们也 走得很近,习近平总书记和群众一起排队埋单,坐在包子铺里乐享21元的餐点;我们穿越经济 下行压力的激流,见证党风政风的好转,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站在新的历史入口 ,顺着“问题导向”的视角,这样的思考意味深长:2013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这 个国家闯关夺隘、奋然前行的力量源自哪里?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去年岁末,一个声音从广东传遍世界,勾勒出改革开放第三 十五个年头的发展脉络。从政府改革的上下篇融会贯通,到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陆续取消下放 ,从开放格局在上海自贸区等的降生中不断拓展,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改革新蓝图,一年来 ,一系列改革举措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不断拓宽前行的道路。 今天的改革,不是优雅如歌的行板,不冲破关山重重的思想障碍,不突破盘根错节的利益 藩篱,何以甩开膀子、迈出步子?一年来,正如“负面清单”引发管理理念之变,简政放权动了 一些人的奶酪,化解过剩产能在壮士断腕的阵痛中推进,勇毅笃行的改革决心,化为啃硬骨头 、涉险滩的扎实行动,化作促改革、谋转型的突破之举。正是凭借这样的决心与勇气,我们才 得以管住“看得见的手”、放开“看不见的手”,用法治重塑治理方式,成就了不可阻挡的改革之 势。 政风净化,重拳反腐,在2013年留下醒目的烙印。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年前八项规定的 出台,演化为改作风、反“四风”的浩荡清风;不搞警车开道、不再封路的细节改变,拓展为深 入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宣示,体现为十多个省部级干部落马、上万名 公职人员被处理的反腐实绩。这样的改变,诠释了“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忧患、“打铁还需自身 硬”的自律,也展现出一个执政大党的自信与果决。 当薄熙来案审理“以一种最为公开、最为开放的姿态来进行”;当衡阳破坏选举案被坚决查 处,打破法不责众的“惯例”;当公款吃喝、豪华节礼等“老规矩”烟消云散……越是观察风气之 变,就越能感受到执政党生命线的强劲搏动。中国社科院最新调查显示,超七成公众对未来反 腐有信心。让权力归于为人民服务的本位,让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永不懈怠,就有天下归心、 众志成城,这样的启示,超越365天的时空界限,何尝不是万古不易的铁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穿行在2013,各种风险挑战扑面而来。“大气十条”打响呼吸保卫战 ,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等课题提上重要日程;厦门公交纵火案、大兴摔婴案等恶性事件,折射 出转型期的社会之痛和心灵之惑;依法集中打击网络谣言,让网络文明如何生长的思考不断深 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从“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理念倡导,到政绩考核机制 的重大调整;从中国制造掀起创新热潮,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创新精神的勃 发,正在奋力突破种种瓶颈,将中国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 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走过2013,穿越问题密布的时空,越发凸显出勇毅笃行的改革决心、自我 净化的政治自觉、创新突破的发展思维。这正是今日中国最为雄健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能够 “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的底气所在。倾听新年的钟声,踏着《义勇军进行曲》铿锵的节奏 ,向着2014,向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前进,前进,前进进! (2013年12月31日) “逆袭人生”,个体命运诠释时代活力 ——2013,这样演绎我们的梦想·人物篇 大时代、大发展、大转型、大飞跃,只有以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与尊严为 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 每天、每年,我们的生命轨迹,都与无数人相交。 地铁口摆摊给手机贴膜的年轻人,在冷风中跺脚取暖;骑在拖着大货箱的电动车上,快递 小哥边蹬边接着电话;路边早餐摊位旁,南方口音的小夫妻忙着把油条放入炸锅;办公楼下的 保安准备交接班,满脸倦意打了个哈欠…… 他们看似微不足道,在巨大的建筑、穿梭的车流、拥挤的人群中,就像一粒粒微尘。但正 是在这些普通人碎屑的日常、平凡的梦想和无限的可能中,一个时代的活力尽显。没有每段人 生变奏出的旋律,怎么会有雄浑的命运交响、澎湃的时代潮音? 2013年,大时代中的一年,普通人的命运,顽强地指向未来。不管走得多难,总是努力争 先;不管路有多远,总在挺身向前,这一年,普通人的“逆袭人生”,为习近平总书记诠释中国 梦时的宣示写下注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穿越时间的河流,对于梦想、对于命运,我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私募转公募,创办慈善 基金会的白血病患者刘正琛今年梦圆,庆典现场背板上只有一句话: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 湖南临澧农民父子沈克泉、沈昌健35年探求,杂交油菜之梦曙光初现,蓄须明志的沈父或可剃 去长髯。时代已经为每个人将舞台搭就,让梦想的椅子转过来,需要的只是更多努力、更多坚 持,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 奔向幸福的长跑中,对于成功、对于生活,我们有了更丰富的感知。为了“和土地相连 ,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80后青年霍计武,名校硕士、外企职员,却去中部一个偏远农场的 移民村当了村官。抱持“穷时怎么过,富了就该怎么过”的信条,湖北武汉市民余友珍因征地拆 迁“发家”成千万富翁,却继续当清洁工清扫着那条扫了十几年的街。这些“逆袭者”们,在各自 不同的方向上,开拓出人生新的维度。 看起来仅是个人意愿,但支撑起这种人生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带来 的更多人生选择?想象一下这样的图景:山谷中无数涓滴细流,汇成枝蔓水道,再流向大江大 河,最终奔涌入海。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水域西高东低的走向,是大地无可抗拒的引力。正如 自然的规律,每段故事,都由国家的兴衰塑造;每个人生,都与大时代骨肉相连。 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无疑是幸运的。个人奋斗成功的逆袭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4个“85后”白领辞职合伙开了家不足10平方米的包子铺,背后是社会保障的完善;不懂英文的 洛阳大叔把肉夹馍卖到美国大学门口,背后是国家开放的步伐。提高最低工资、上调低保标准 、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棚户区改造、探索社保衔接……正因为经济发展、社会发育、民生改 善,人生的奋斗才有了坚实的依托,个人的梦想才有了牢固的底座。 毋庸讳言,当前的中国并不是处处鲜花铺路,有苹果手机带热的“土豪”,有金价下跌制造 的“大妈”,也有河北硬汉自我截肢的绝望、有90平方米租住52人的无奈。纵然最先进的仪器 ,也难以一一记录那些黎明时唤醒睡眼的欢笑、那些暗夜里濡染枕席的泪水。大时代、大发展 、大转型、大飞跃,只有以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与尊严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正 如伏契克向后世的恳切吁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面貌、渴求和希望,最微不足道者所受 的痛苦也并不少于名垂千古的伟人,所以,请不要忘记他们。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 奋斗目标,更应把人民这一抽象概念,还原为最鲜活的生命、最真切的感受。 2014,梦想在继续,奋斗也在继续。时间顺流而下之时,惟愿每个人都能逆流而上,以蓬 勃的生活,尽享时代的馈赠。 (2013年12月30日) 凝聚在改革的旗帜下 ——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之一 “上下同欲者胜”,越是利益多元、观念多样,就越要求同存异,善于 寻找最大公约数;越是纷纷扰扰、莫衷一是,就越要辨明大势,守护全党全 社会坚持改革的广泛认知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短短几天之内,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说明的密集公布,13亿人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于“震撼人 心的内容”。尽管人们各有关注、各有解读,但普遍从中读出了“改革的雄心壮志”。当答案揭晓 ,高擎改革开放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何以焕发攻坚克难的信心、不畏艰险的勇气?处于上升 势头的中国,何以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今夕何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我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面 对伤痕遍地、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国家,邓小平同志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时速300公里的高铁穿 梭于大江南北,世界瞩望于“中国引擎”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笔力千钧的书写,是对历史的 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示。“善战者,求之于势”,正是凝聚在改革的旗帜下,我们才能创造中 国奇迹,使民族复兴之势不可阻挡;我们才能熔铸时代精神,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牢不可 破的共识,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变者,天下之公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 于30多年前。社会关系之繁、部门利益之障、统一思想之难、触动“奶酪”之阻,将世所罕见的 难题摆放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在此之前,有人担心执政党不敢改革、不愿改革,甚至把改革 共识说成是伪命题,似是而非的观点、悲观迷惘的忧惧,在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大旗”的坚定决 心面前,在《决定》敢“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巨大勇气面前,不攻自破。 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凝心聚力?靠什么来激发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诚然,在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同地方、不同阶层各 有其改革诉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各有其改革指向,党内外对深化改革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 。然而,越是利益多元、观念多样,就越要求同存异,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越是纷纷扰扰、 莫衷一是,就越要辨明大势,守护全党全社会坚持改革的广泛认知。 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为明证。从公报的5000多字,到《决定》的16项60条,句句是改革,字 字有力度,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让多少创业者迎来了新机遇?全 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让多少进城者看到了新希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独立 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顺应了多少市民对清新呼吸的渴求?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 调机制,探索实行官邸制,推动纪检双重领导制度化,呼应了多少人对廉洁政治的企盼?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未来”,有网友这样评价全会内容。从市场经济的完善到公平正义 的促进,从国家的大转型到百姓的小日子,全会文件的字里行间,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 、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惟其如此,全会精神才能在广大干部 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才能牢牢占据媒体头条位置、引发上千万条的微博讨论,才会让国际媒 体慨叹:任何人或国家低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改革领域的信心和能力,都将是一个错误。这 ,难道不是大势之所趋、共识之所在? 人心齐,泰山移。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 、晚清的洋务运动,其得失成败,留下了“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深沉之思;国际上,各 方龃龉、博弈,让不少国家的改革陷入僵局。“上下同欲者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 ,我们只有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大旗,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才能激发无比的信心勇气,汇聚无穷的改革合力,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 世界的强大力量,把中国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2013年11月18日) 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之二 对于我们党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 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实践而言,解放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终点,而是继 续前行的起点 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一位外国观察家曾经感慨:人类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而置身其 间的中国人,恐怕对一句话的感触更为深刻:一切始于解放思想。35年来,思想的解放与改革 的进程总是相互激荡,“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突破”成为开启每一段改革新航程的必然选 择。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改革条件和目的时,把“解放思想”列于首要位置,并特别强调其“总开 关”作用。这再次表明,对于我们党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 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实践而言,解放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终点,而是继续前行的起点。 没有思想的先导,就不会有行动的跟进;思想上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围。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很多新亮点、新突破。要将方案转化为行动、将蓝图转 变为现实,解放思想是基本前提。反过来讲,如果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 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如果说,过去的解放思想更多是“头 脑风暴”,今天解放思想则要面对现实的利益博弈。一些人嘴上说思想解放,骨子里怕思想解放 ;一些部门抽象地赞成思想解放,具体地反对思想解放。说到底是一个利益问题。从调节分配 到简政放权,许多时候,影响改革的思想障碍很多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来自 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正因如此,中央反复强调,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和局部、长远 和当前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 在新的时代场景中解放思想,不仅要有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更要有自外于既得利益的政 治担当。只有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改革者才能 摆脱局部利益的狭隘,穿透短视思维的迷雾,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实现长远可持续的 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冰,怎么会有蕴藏于农村中的生产潜力的充分 释放?如果害怕竞争拒绝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又怎能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正是看到这一点 ,约翰·奈斯比特才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感叹:“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 重要的支柱。” 当然,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善于解放思想。呼唤解放思想的勇气,激发大胆探索的豪情 ,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盲目蛮干。解放思想是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必然立足于实事 求是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指导思想,如果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谓“解放 ”就可能走向反面;解放思想,为的是解决中国问题,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所谓“解 放”不过是头脑发热。我们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 ,也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而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今天思想解放不可能是一声令下的活动,也不是靠等“指示”、等“批准 ”就能实现的。警惕解放思想“口号化”、“标签化”,不仅需要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具体 而微的基层实践;不仅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甚至还可能承担一定的 政治风险。从这个角度,解放思想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个人的勇气担当,也有赖于良好的 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 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35年后,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 破、坚决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只要有利于”,既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也应 成为锐意探索者的底气所在。 改革未竟全功,思想更待解放。涵养“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情怀,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 远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不断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我们 将迎来的,不仅是物质之变,更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不仅有思想的真砥砺,更有社会的真 进步、国家的大发展。 (2013年11月21日) 以现代治理续写中国奇迹 ——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之三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发展扫除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才能续写中 国奇迹的华章;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展现出更旺的生 命力和更强的优越性 “向正确方向前进一大步”,在全世界的密集关注中,中国改革再次行进到“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紧要关头。当改革蓝图渐次铺开、改革期待点燃全社会热情,靠什么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 险挑战?靠什么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公平正义?靠什么约束权力、臻于善治?“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 革的总目标,无疑是撬动这些繁重任务的“总支点”。 国家治理的水准,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高。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的科技和 经济,更需要现代的政府和政党;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仅是器物和工具的现代化,更是制度 和治理的现代化。 事实上,35年风云激荡的改革历程,何尝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制度变迁史?无论是联产承 包的星火燎原,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抑或是国企改革的艰难跨越,改革突破的哪一次豁 然开朗,不是伴随着制度的演进和调整?归根结底,正是通过对体制机制兴利除弊,不断提升 治理能力,为发展扫除了制度障碍、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创造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城 镇居民收入增加10.5倍的中国奇迹;正是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为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展现出比资本主 义制度更强的优越性。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 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实现了有效的国家治理,并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 取得了重大成果,也遭遇过重大曲折。数十年励精图治,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早已 今非昔比。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强调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 进、督促落实,我们实现了制度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传统自发式的制度变迁迈向自觉式的 制度建设,从简单的制度模仿者逐渐向制度现代化的创新者转变。 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特征在于其复杂性。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现代国家 建设的力度越大,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天,推进改革发展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 、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越是面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越要运用法治思维从规律上 找原因;越是遭遇凶险的暗礁潜流,越要运用制度意识从机制上寻对策。惟有不断在制度建设 上推陈出新,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代潮流;惟有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 用制度和法律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才能以最少的 成本达至最大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矢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谓恰得其 时、适得其势。 在风险挑战中劈波斩浪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熔铸了13亿瑰丽梦想的“现代中国”,意味着 什么?它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它是亟待大力构筑的法治化基石,坚持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让人民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它 是需要不断推进的民主化进程,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与社会更多平 行互动、协同治理……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的能力,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定能孕育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 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中国。 (2013年11月28日) 破除私心 成全公义 ——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之四 改革越难,越考验改革者的气度、格局和境界。今天对改革者而言,需 要的不仅是解放思想,更要着眼全局、敢于担当,破除私心,拿出“苟利国 家生死以”的决心;成全公义,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正如百川东去,历史的潮流总是大势所趋。在当今中国,改革无疑是能获得最多掌声、凝 聚最多共识的大潮流、大趋势。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是对既定格局的挑战。遇到反弹、碰见 阻碍,在所难免。若改革者能从全局出发,跳出一己之私,敢于任事、勇于担当,便能顺势作 为、应势成事。30多年来,无论是价格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信息公开、简政放权,莫不说明 了这一点。 今天,推动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改革之初。35年前,全 中国都渴望“赶上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一举,应者云集;解放思想刀锋所向,无不披靡。时至 今日,改革仍是最有号召力的旗帜,但改革本身遇到的,却是诸多进退维谷的两难,是比灵魂 还难触动的利益。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必须有全局观,要有改革者的信心决心 、共产党人的担当勇气。 的确,如今的改革,已经不可能胜败皆服,更不可能皆大欢喜。帕累托改进变成了卡尔多 改进,不可能每个人都从改革中受益,一定是要触动利益、得罪人的。无论方案多么缜密、智 慧多么高超,总难免招来是非、惹上麻烦。 何况,很多时候改革者本身也是旧体制的受益者,不想改、也改不动,“只缘身在此山中 ”。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多少部门会感觉权去楼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多少地方会感觉束手束 脚?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多少人又会感觉“体制内危机”?“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 外而是来自体制内”,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显示出对改革的清醒认识和深刻自觉。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三中 全会的《决定》,对全党同志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防止局部利 益左右发展方向,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改革大业。改革越难,越考验改革者的气度、格局和境界 。今天对改革者而言,需要的不仅是解放思想,更要唤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在全面深 化改革中破除私心、成全公义。 所谓私心,是指一些人面对改革大业,有个人利益的盘算,也有私誉损毁的计较,有进退 得失的斟酌,也有瞻前顾后的疑惧。戊戌变法之时,谭嗣同曾言,因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 始”。深水区的利益革命,未见得比变法轻松,信而见疑、谣诼不断仍有可能,流汗、流泪亦属 难免。面对观念障碍、利益壁垒,不可能像观光旅游般轻松,要想推进改革,先得有拿手术刀 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勇气。如果改来改去,自己盘子里的不动,专盯着别人碗里的,怎么能 啃得动硬骨头、打得好铁?破除私心,克服个人、部门和地方利益的掣肘,才能有更开阔的眼 界、更高远的境界。 所谓公义,则在一事当前要先问问: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否有利 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 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符合全局,才是潮流 所趋、人心所向。即便一些改革会减损个人利益、带来风险挑战,但共产党人追求的是利党利 国利民,又岂能囿于一人一地一时一事? “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回望30多年改革历程,邓小平的话音犹在耳畔。面对这样的伟业,一己得失何其渺小,裹足 不前何其怯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今天,三中全会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 ,新的时间窗口已然开启。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着眼全局、敢于担当 ,破除私心,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心;成全公义,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身为 改革者,应有这样的自信:“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 作用地存在下去。” (2013年12月2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表明改革开放的信心无可动摇、步伐无可阻挡,再 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英国《卫报》不久前曾发文感慨,正像100年前的1913年,全球秩序变化的种子在2013年 开始显现,不过现在的焦点是中国。 随着世人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似乎是35年前初冬时节那次重要会议的历史共 鸣,澎湃的改革潮音再次响彻神州大地。在改革声浪的上下激荡和交响之中,这次会议对全面 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而中国在新起点上的再次出发,也必将汇聚起改变历史 的力量。 虽然一个表述的改变——如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变成“决定性”,或是一项制度的 存废——如劳动教养制度,会引来众多关注。但要读懂改革,无疑需拉开更广阔的视野。战略 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新思想、新论断形成,时间表、路线图划定,新愿 景、新目标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蓝图,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起 共识和智慧,更鼓荡起勇气和信心。 所有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否认近3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只要对中国稍有了 解,就能看到未来改革的道阻且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预测,1个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政府 要花2.4万元,2.6亿农民工哪怕1/10“市民化”就要花6300亿元,相当于中国2012年GDP的1.2%。 这才是中国改革巨大成本的九牛一毛,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哪个成本低廉?而转变发 展方式、增强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体制机制,更不是“靠人民币就能解决的问题”。 面对多元的利益格局、复杂的矛盾冲突、巨大的风险挑战,有人担心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 ,有人怀疑改革者的立场和态度,甚至散布不敢改革、不愿改革、不应改革的言论。但正如习 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到了一个 新的重要关头,除了横下一条心、杀出一条血路,没有选择;除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 克险,没有他途。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再次表明信心无可动摇、步 伐无可阻挡,再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行动最有说服力。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委书记曾以“拔河比赛”比 喻包产到户的推广,“那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这一边是干部”,干部的认识落在了群众的后 头;而为了说明盖楼出租并非“卖国”,深圳罗湖的干部都会背列宁语录: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 要求消灭地租。35年改革开放的征程,无时无刻不需要与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思想、冒进的冲 动、小富即安的懈怠宣战。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仍有部门、 地方的利益掣肘,仍有保守、畏难的观念藩篱。方此之时,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就难以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难以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既跟不上中央的改革步伐 ,更会有负于人民群众的期待、愧对历史赋予的使命。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被问及乘坐新干线列车的感受时,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 师“一语三关”地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今天的中 国,虽然高铁总里程过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却仍有“被催着跑”的紧迫感。实践发展永无止 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任重道远,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 更长的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锲而不舍坚持、义无反 顾向前,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通往胜利的新里程。 (2013年11月13日) 记者的荣光永在前方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11月8日,庆祝节日、 共享光荣,更当坚守节操、奋力前行 11月8日,新中国第十四个记者节。几许沉重,几多思考,在这个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重申责任与使命,才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每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都曾写下自己的荣光。民主革命时期,“盗火者”把真理遍传工农 大众,下笔可敌百万兵;长征路上,《红星报》伴随始终,印刻一路牺牲一路歌;新中国64年 ,媒体以纸笔以镜头,忠实记录亿万人民追梦圆梦的征程。如扬声器,如宣言书,中国的新闻 工作者向世界宣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宣示自己的信仰和忠诚:对职业的信仰,对人民的 忠诚。 今天,更为壮阔的时代图景在我们眼前展开。谁能如此幸运,可以在浓缩上百载现代化历 程的30余年中含英咀华?谁又能如此幸运,可以在13亿人命运的改变中写尽风流?当十八大报 告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 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尤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 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与呼。 见证、记录之上,做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时代前行的推动者,无疑是更高远的新闻理想。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的记者,可为社会共识的凝聚者;在泥沙俱下 的网络空间,有“风向标意识”的记者,可为公共舆论的整流器;在偏激狭隘的极端心态中,守 望真善美的记者,则可为正面能量的麦克风。即便键盘取代了纸笔、胶片退出了市场,只要怀 揣公义之心,记者就永远大有可为。 中国即将“再出发”。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必会激起澎湃的改革新潮。改革的关键 节点上,报纸刊发真理标准、改革走向的雄文,曾为挽狂澜于既倒之力;发展的伟大进程中 ,媒体记录从包产到户到抗震救灾的华章,曾奏亿万心弦共鸣之音。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改革 鼓与呼,落纸当更沉,着墨当更深。如果对发展的难题缺少深切的思考,如何在火热的改革实 践中寻找破题的力量?如果对群众的呼声没有深切的体认,又如何在浩荡的改革进程中发出引 领舆论的强音? 正如马克思所说,记者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从范长江提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励 青年,再到“走转改”活动提倡“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激荡不变的是赤子情怀。和留守儿童 、老人谈谈心,看看思念的泪眼、夜晚的孤灯,更能感知城乡二元的差距;与白领们交个朋友 ,听听“房奴”、“蚁族”的心声,更能理解走进“春天里”的期盼……今天的中国,同样是“蹲下来 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 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新闻工作者最高的奖章。 新闻界前辈张季鸾,上个世纪40年代曾对“记者节”作过两个解释:一是记者的节日,一是 记者的节操。今天的记者,无疑面临更多考验。从“排队领封口费”到“陈永洲事件”,虽然只是 少数人的行为,却仍足以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大于想象的诱惑力。牢记“敬畏事实 ”,力戒“心为物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职业声誉,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职业底线,新闻工作 者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允中守直、在利益诱惑下激浊扬清、在信息芜杂中去伪存真,为转型社会 呵护出一团春意。 “始终坚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11月7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 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殷殷勉励新闻工作者。不 管铁轨延伸到何处,总有记者向着下一个站台出发;不管太阳西沉于何处,总有记者向着下一 个日出眺望。“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11月8日,又一个记者节,庆祝节 日、共享光荣,更当坚守节操、奋力前行。 (2013年11月8日) 政府改革,“上下篇”能否融会贯通 秉持公心,坚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才能将中央的部署、人民的期待 、地方的发展等融会贯通,写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 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再次向世界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以 “读懂中国”为主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以改革之镜观照中国、思考未来,确乎是把 握发展大势的关键所在。 所谓“进行时”,意味着改革大业如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往难处进发的足迹时时可见,向纵 深推进的涛声处处可闻。日前召开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简政 放权的号角再度吹响,自几轮大刀阔斧的“自我限权”之后,国务院的新部署,意味着中央对政 府改革的顶层设计步入新阶段。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 下篇”。明确的判断,传递着清晰的信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实现同 频共振,事关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上下篇”之喻无疑为理解改革进程提供了一个视角。中央的“上篇”破题立意、提纲挈领 ,地方的“下篇”铺陈开来、精微演绎。“上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更需要起承转合、 上下贯通,才能一气呵成,把整篇改革文章做好。 围绕“转变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一主题,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 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了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知之不易,行之更 难。砍掉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冲破了多少观念的障碍,又打破了多少部门利益的禁锢?中央 写就的简政放权“上篇”可圈可点,也为地方的“下篇”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样本。 也应看到,目前中央层面仍有上千项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多达上万项。改 革之难,不只在于问题多,更有对权力的依恋、关系的纠葛、利益的窠臼。有人说,以前的审 批项目改革,是把与部门意见一致的“连肉带汤”端了出来,随着改革攻坚战打响,剩下的基本 都是“硬骨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简政放权越是深入推进,问题与矛盾就越发凸显 。 比如,一些领域出现了行政审批不减反增、明减暗增、“按下葫芦浮起瓢”等乱象;一些部 门难以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一些行业虽然放宽了准入限制,但民间资本依然面 对“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无奈兴叹。在一些地方,群众“办事难”的顽疾依然严重,跑 几千里办不下一个护照、盖几十个公章办不来一个证的“恼火事”时有发生。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类执行梗阻、歪嘴和尚念经的现象警示我们,如果上动下不动、 头转身不转,改革就有可能虚晃一枪。在中央转变职能的“上篇”加快书写的背景下,地方政府 的“下篇”尤须重点做好“接、放、管”的文章。有担当、不截留地“接”,有规矩、不藏私地“放 ”,有章法、不卸责地“管”,既讲“地方话”,更讲“北京话”,才能将中央的部署、人民的期待、 地方的发展等融会贯通,让行政体制改革这篇文章出新出彩。 一位广州市政协委员曾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审批时限压缩70%,当地每年能省下的建设资 金利息就达30亿元。而在全国范围,由于简政放权初见成效,今年以来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 同期增长25%,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超出了预期。深化 改革是最大利益之所在,然而,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公章挡住一群人”、“一项程序蹉跎大 半年”并不少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背后,是在思想和行动上“只算小账、不算大账”。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更需正视“权力的阵痛”,不断推进“自我 革命”。文贵旨远,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有“心正则笔正”的谏言,今天,挥写改革篇章,不管是 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最重要的是秉持公心,坚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 ,不打“小算盘”、不搞“小九九”,才能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写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 (2013年11月4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一 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重造,再到发展方式的重塑、制度文 明的涵养,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中国前进的每一步,无不得益于迎难而上 ,无不功成于化危为机 “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10月8日,风云际会的APEC盛会上,习近平主席的演讲 ,再次向世界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声音。天堂之岛的碧海蓝天,见证一个发展中大国现 代化征程上攻坚克难的万丈雄心。 此时此刻,新中国刚刚度过了64岁华诞,改革开放35周年的时间节点正在临近,即将召开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载万众期待,世界经济在复苏与低迷的冲撞中曲折向前。这一切,将改革 开放和复兴之路的现实方位标示得格外清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当习近平主席以坚定的语气,向世界重申中国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决心,并非所有人都能想象,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日益 严峻的挑战和盘根错节的难题。 几天前,在北京举办的中网公开赛,一面是“迈向中央球场”的体育豪情,一面是雾霾突袭 下选手“不想呼吸”的不快吐槽。当我们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办起了举世瞩目的顶级赛事,却 又面临空气不洁、环境污染的困扰。重现蓝天白云,仅在京津冀地区,就意味着压减数以千万 吨的落后产能,淘汰数以万计的污染企业,引导上亿人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在一个人口比欧盟 、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和还要多的国家,向着清新呼吸的每一点改变,都是如此不易。 不只是大气污染治理,在今天中国改革的“问题清单”上,“世界工厂”转型升级,完善覆盖 13亿人的社保体系,为两亿多农民工打造人生出彩的发展舞台,无一不是格外艰巨的课题、极 其难啃的硬骨头。置身其中,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相互交织,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 恼相互叠加,即便人们观点有差异、立场有区别、利益有分歧,却都无法否认攻坚期和深水区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复杂性”。 共识也许就是这样在困境中渐渐缔结。时至今日,开枝散叶的各项改革,已从时间和空间 两个维度,书写了35个春秋的历史篇章,这一字一句的激情表达,虽然未必都能尽如人意,却 不可否认地唱响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推动着滚滚向前但也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当越来越 多的矛盾,积累成亟待破局的发展围城,越来越多的人坚信,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 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难以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尽弃前功。“中国要 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只有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 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在现代化新航程中乘风破浪。 我们常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 但惟其艰难,才更需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现实问题的复杂与艰巨,要求今天的改革 ,更自觉地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撬动改革大局,用制度活力 推动改革进程。正如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示的,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要统 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 题。 1992年,邓小平同志曾在南方谈话中畅想,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 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也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首35年风雨历程,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利 益格局的重造,再到发展方式的重塑、制度文明的涵养,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中国前进的每一 步,无不得益于迎难而上,无不功成于化危为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巴厘岛坚定的中 国声音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 那一天。 (2013年10月9日) 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二 以改革释放发展的红利,让市场成为增长的源泉,乃是“中国奇迹”步 入“第二季”的唯一选项 一位从事物价工作的老同志回忆,1966年,为解决猪肉、羊肉在销售中不分部位,出现 “熟人吃好肉,生人吃骨头”的不合理现象,他们耗时耗力、反复测算,区分出优劣、不同部位 的成本与定价,方才避免了“人情肉”的荒诞。而今,“定价之权”不再由计划掌控,行情取代了 人情,钞票战胜了粮票,99%以上的商品均已实现市场化经营,遍布城乡琳琅满目的物质繁荣 ,早已超越了“菜篮子”和“米袋子”。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望今夕两幅镜像,促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中国的战略 阐发:“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二字,涵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顺、社 会发展活力的增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提高。其 中,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要害之意不言而喻,既是对35年攻坚克难的规律把握,更是在 培育新的发展阶段爬坡过坎的内生动力。 今天,欣慰于市场经济的伟力,也须清醒地看到,还有不少阻断统一市场体系的“暗礁石 ”,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依旧盛行,靠“红头文件”隔离要素流通;一些领域仍对民间资本“明开暗 禁”,民企转个圈便从“旋转门”黯然撤退;还有不少妨碍公平竞争发展环境的“硬骨头”,一些地 区招商引资客气有加,请进来就关门宰客,乱收费、“过头税”屡禁不绝;一些部门怀抱审批权 死死不放,让计划时代争配额的“程门立雪”,变成市场经济下立项目的“跑部钱进”…… 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亚当·斯密说过,“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 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事实上,无论肉价的测算还是投资的计 量,行政干预都不可能比市场这个“超级计算机”更高明。所以说,如果“看得见的手”频频越位 ,甚至“上下其手、左右其手”,必然紊乱市场经济的神经,干扰价值规律的生发。也正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 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壮士断腕的誓言犹在耳畔,啃硬骨头的决心激荡胸怀。今日 之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创造一切条件让“看不见 的手”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这正是新一届政府秉持的简 政放权的改革理念。今年以来,经济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若不再依靠大规模刺激政策,增长 的动力又该从何而来?取消、下放审批事项,才有市场主体的活力四射;维护权利、机会与资 源的公平,才有国企民企的竞相绽放;消除户籍的捆绑与社保的歧视,才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与“人的城镇化”……以改革释放发展的红利,让市场成为增长的源泉,乃是“中国奇迹”步入“第 二季”的唯一选项。 然而,犹如怀胎之分娩、凤凰之涅槃,改革总要付出成本。根治“看得见的手”乱动的顽瘴 痼疾,绕不开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勒住地方政府的 “税收冲动”,无异深水之中除暗礁;剥离审批部门的“权力依恋”,不啻险滩之上啃骨头。但是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就必须忍受“调整的阵痛”、缓释“成长的烦恼”,在 与既得利益的奋力一击中,赢得市场的信心,塑造法治的信仰。 市场的信心,说到底是企业家的信心。当年,有人形象地形容,国企改制是市场经济的 “助产婆”。今天,垄断性国企怎样加强监管?资源性价格改革怎样提速?“两个毫不动摇”的宪 法原则怎样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风险意识。当年,有人为“带两个徒弟请 五个帮手”较真,为“包产到户还是社会主义”发问。今天,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 动蓬勃开展”,更是一刻离不开平等竞争与契约精神,更需要顶层设计解放思想、时时维新,呵 护市场经济最可宝贵的微观基础。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深味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寄语,行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通往富裕、繁荣与自由之路上,我们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持续释 放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中国经济升级版”必将化茧成蝶,一步步走近瑰丽动人的 中国梦想。 (2013年10月11日) 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三 “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须依“宽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有为”不该是恣意妄为,须靠“严法”约束公权主体的自由裁量 一份不足10页的清单,仅列出不予准入或有限制的“禁区”,其它一切领域均可自由进出。 这是上海自贸区对外商投资实施的“负面清单”。相比“正面清单”的“指挥棒”效应,“负面清单 ”首倡“非禁止即开放”管理模式,纸面之下深蕴“非必要不干预”的治理理念,更有利于激发企业 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负面清单”是不是一张可以复制的“改革纸”,尚待在那片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检验。但 可以肯定,这“破冰一步”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同方向、共挑战,都是为了从制度 上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沿着改革之路一鼓作气,大刀阔斧的一系列举措不断印证习近平 总书记的改革宣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 为“改革之轨”清铁锈、换枕木,政府机构改革已先后提速七轮,但干扰经济列车准点运行 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看得见的手”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有的审批权中央取消了,地方又 增加了,机关下放了,行会又接招了;有的公共部门集中了过多的社会资源,权力部门化、利 益化的痼疾始终存在。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特别是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 足,社会管理还较薄弱;有的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有的领域权力滥用、官商勾结,限权 之笼还待精心打造…… 有这样一则漫画,数个公章张开“血口獠牙”,企业挣得一张许可证需“过五关斩六将”,讽 刺的是层层设卡的行政乱收费,隐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的朴素之理。新一轮改革 ,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宏观调控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 的“上限”;不再盲目救市,不再“一喊饿就喂奶”,而是更尊重市场“稳定器”的自发升降,更倚 重改革“红利源”的长期释放,着眼发展后劲。这也正是企业家们“一个包容性的政策环境比一大 笔科研经费更为重要”的企盼所在。 进入10月后,大洋彼岸的“政府关门”触发人们“经济停摆”的悲观预期。政府不是无甚作为 的“守夜人”,关键要“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正因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坚持 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守护公平正义,狙击“一罐奶粉两瓶酒”,反 垄断执法渐发威;着眼结构调整,“营改增”将令中小企业节税四成,全年减负1200亿元;维系 群众冷暖,兴建保障房、改造棚户区、购买公共服务,让“潜绩”击溃“显绩”——把精力投向环 境,将幸福留给民生,方能告别保姆角色,回归服务本意。 有种夸张而形象的说法,讨论“市场多一点,还是政府多一点”时,两个经济学家竟能拿出 三种意见。实践证明,廓清“无为”与“有为”的边界,法治乃是最好的“定型剂”:有自贸区四部 法律的暂停实施,才有贸易与投资的一路绿灯;若依法办事,那位离京回乡办护照的小伙又何 苦往返六次?“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须依“宽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有为”不该是恣 意妄为,须靠“严法”约束公权主体的自由裁量。一张一弛间,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 ”,鼓励“循序渐进”,禁止“揠苗助长”,“两只手”自然相得益彰。 很多时候,被改革者不是不懂改革的道理,而是囿于既有利益格局的束缚,揣着明白装糊 涂。有领导同志回忆,机构改革中找负责人逐个谈话,没有一位主动表示部门该撤,谈话时间 过长过累甚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今天,摆脱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不妨少算“旧账”、 多算“新账”,“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以预期改善凝聚共识,以存量优化摒除阻力;跳出精兵 简政的“利益博弈”,不妨多讲法治、少通人情,通过职权法授、程序法定、行为法限、责任法 究的政府职能转变,涉过险滩、突破藩篱。 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让政府的职能跟得上市场的节 拍,给“看得见的手”戴上法治的“手套”,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发展之途中,中国故事定会 更精彩! (2013年10月14日) 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四 为国企健身祛病,为民企清障除碍,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翼不偏废、双轮 共驱动,发展活力的激发才会持续澎湃 “我的孩子怎么就这么倒霉,我们这个家怎么就这么倒霉。”年初,中石化实行“网上统一公 开招聘,阳光引进”,一位无法再安排子女“内部接班”的职工表示无法接受。 “银行说先把原来贷款还了,我再马上贷款给你,等还了贷款,银行马上就变脸。”上半年 ,面对银行的“选择性惜贷”,一家温州鞋类企业的负责人言辞颇为激烈。 两则看似不相干的抱怨,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维度上观照,一边呈现国有经济对“扭 曲的劳动力市场”的艰难矫正,一边道出民营经济在信贷市场上的无奈弱势,二者交相叩问,指 向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时代命题。在谈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个重 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将“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列入其中。下一步改革,如何啃这块硬骨头,关系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力 度,关系到我们能否有效激发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 制度如何激发活力?告别“高度集中”,走向“充分竞争”,市场经济的铿锵足音是最好诠释 。企业改革的编年史上,不乏这样的动人记述: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设备还是那些 设备,一旦体制改了,效率与效益便以几何级数喷涌。这份“多出来”的活力与创造,就是人们 常说的制度红利、改革硕果。积35年之经验,以“改制”推动国企的中流击水,以“松绑”鼓励民 企的弄潮远航,并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风正一帆悬”。 豪饮红酒成“学习”,公共电梯成专用,投资运营成本高,服务群众质量低……这是在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国企查摆出的“四风”问题。对此有高管坦言,作风之弊的背后是过 度行政化的“大企业病”:有的重大决策“拍脑袋”,矿产等海外投资败笔连连,缺乏责任倒究机 制;有的管理者以权谋私,一些粮食企业暗藏“空买空卖”、滋生监守自盗的“硕鼠”;而作为全 民利益所在的国企,不少上缴的红利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盈利状况尚不相称……从产权明晰 到管理规范,从公司治理到监督机制,改革的脉动昭示着“共和国长子”的未来方向。 相对于许多国企的顺风顺水,现实中,民企遭逢的壁垒已见多不怪:准入门槛望而生畏 ,“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你来我往;“吃拿卡要”的乱收费、欺下瞒上的“过头税”时有耳闻 ;不少企业仰赖民间借贷,年利率常高达20%以上……欣慰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有 力举措,多方呵护非公经济。行政许可总清单即将公开,医疗服务等领域“非禁即入”,“营改增 ”与结构性减税在路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屡发力,大刀阔斧的动作,传递出“两个毫不动摇”的 改革导向。善待最宽广的“就业容纳器”,尊重最温暖的“科技孵化机”,假以时日,必将造就提 质增效、创新驱动的关键支撑。 国企民企血脉相通、休戚与共。国有企业野蛮生长,会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 业步履维艰,反过来又会拖拽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所以,为国企健身祛病,为民企清障除碍 ,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翼不偏废、双轮共驱动,发展活力的激发才会持续澎湃。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企民企改革并非各行其道,而应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 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此基点上促动国企民企“万类霜天竞自 由”。 企业改革被称为市场改革的“惊险一跃”。改革初期,年广久和他的“傻子瓜子”曾为赚了 100万元饱受非议,雇佣140多人被指“资本家复辟”,终因邓小平的明确表态而闯过难关、迎来 春天。今天,面对重重藩篱,筑牢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新 ,以制度红利的释放,激发改革发展的活力,我们依然期待这种远见卓识,呼唤这种闯关勇气 。 (2013年10月17日) 打开社会活力的闸门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五 思想的解放,曾打开经济发展的闸门;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重新认识和发现社会,把这一道活力的闸门打开 要不要调借周末?需不需延长假期?近日,假日办在网上就“怎样放假”征集意见,约211万 人次参与的大讨论,照见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强烈参与热情,也折射社会之中蕴藏的巨大改革动 力。 放在30多年前,相较于单位、组织等概念,社会一词还含义模糊,以至于未能进入“体制 内”的人,被贬称为“社会青年”。然而,随着计划体制的融冰,社会也渐归其本义。而从乡镇企 业到温州模式,从离职下海到“汶川一代”,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澎湃探索热情与不竭首创活 力,也把改革的潮头一次次推向崭新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深化改革,还需要“充 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在今日中国的改革棋盘上,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体制”已然形成。在一些领域,有形 之手因“无力”而失守、无形之手因“无利”而失灵,社会作为“活力之手”,正可发挥关键作用。 有人认为,经济改革是中国改革第一个突破口,带来了30多年持续增长;而社会改革将成为下 一个突破口,决定着未来30多年的发展走向。 比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承受着流动时代的痛楚,社会力量正可给予更多支持;60岁以 上老年人口将破2亿,“银发浪潮”正需借力社会;环境敏感升级成环境焦虑,社会团体或可破解 环保两难困局……“管该管的事”已成改革基本共识,那么,就不能希冀政府包办一切。这些“微 观问题”,正凸显出发展好社会力量的重要与必要。 前不久,国务院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仅仅半年多时间内,相继取消 、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过去一年来,围绕“简政放权”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正是激发社 会活力的尝试。通过机构改革,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务交给市场、还给社会,从而完成 职能转变。“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都说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日益 明朗的思路。 前不久,台风肆虐东南沿海,浙江余姚被大水围城多日。虽属天灾,但人们对于应对的责 难,也可从反面解读出“全能政府”的无奈与社会发育的不足。这是一个全新的改革领域,艰难 探索仍待破题。在社会事业上,教育改革缺少基础性顶层设计,医疗改革难以填平供需间的鸿 沟,而社会保障则遇到资金管理、区域协调等新问题。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如何通过提供政策 支持、资金扶持,减少行政干预、赋予更大自主权,让社会力量不断孵化、成长,也还需要进 一步探索。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正是“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基本前提。 行进在一片新的天地,能否激发社会活力,也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一些地方“谈 社会就害怕”,认为社会活力的激发会削弱政府的作用,宁愿当“保姆”;一些地方“谈社会就反 对”,害怕社会力量的引入会影响到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不愿意“放手”;还有一些地方“谈社 会就摇头”,不知道怎么跟社会力量打交道,更别说服务和管理了。思想的解放,曾打开经济发 展的闸门;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和发现社会,把这一道活力的闸门打开 。 今天的中国宛如一列疾驰的动车组。创造“中国速度”,不只靠火车头的强有力牵引,还必 须由各节车厢源源不断地同步迸发前进能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释放群众的首创精 神、呵护好改革的原动力,激发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号巨轮必将以更强劲的 动力驶入更宽阔的水域。 (2013年10月22日) 靠什么纾解“公平焦虑”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六 只有让人们在各项涉及自身权益的事情中,依靠规则而不依靠关系,依 靠努力而不依赖背景,改革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人这样形容中国近1/3个世纪的改革历程:前30年,解决了做大蛋糕和“先富”的问题;今 后,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要解决好分蛋糕和“共富”的问题。虽然是一种比喻,却耐人寻味 。 当今时代,“公平焦虑”已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知识不是力量、户籍才有分量”的慨 叹,折射出教育公平的现实处境;一个具有事业编制的清洁工岗位,引来不少大学生竞折腰 ,折射出体制内外待遇保障的差别……毋庸赘言,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从收入分配到 社会保障,当前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多与公平正义有关。 “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 ,既是对群众“公平焦虑”的及时回应,更为继续深化改革标注出“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改革 是最大的红利,但如果红利难以体现到群众切身利益上,改革如何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 是硬道理,但如果成果不能惠及广大群众,发展如何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公 平正义”不仅是推进改革的目标,更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几十年前,诗人曾经用动人的诗句,写下这个民族对未来的憧憬。时至今日,通 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改革已经驶入一片开阔而光明的海域。让人人享有出彩的机会,让孩子 成长得更好,是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而抵达这一梦想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升学、就业、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只有让人们在各项涉及自身 权益的事情中,依靠规则而不依靠关系,依靠努力而不依赖背景,改革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群 众基础,政府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机会的均等,有赖于规则的完善。通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 ,中国正在努力为每个人面前铺上一条起点公平的金色跑道。然而,公平正义并非一个固定不 变的概念,既需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也要根据时代的条件现实地推进。对于今天的中国 社会而言,从教育公平到机会公平,从制度公平到分配公平,从权利平等到人格平等,公平正 义的概念已经拓展到各种领域,成为改革进程中的“刚需”。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难。面对现 实国情和发展阶段,那种“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普惠型改革越来越难以实现,改革常常面临 众口难调、得此失彼的尴尬,遭遇“不是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有意见”的两难。在这 种情况下推进改革、实现公平,其难度可想而知。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之路固然并非坦途,但也正是因 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更需改革者拿出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具备走钢丝的平衡与智慧,冲破 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今中国,无论围绕如何改革有多少分歧争议,公平 正义无疑是社会最大的公约数,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身份平 等的坚冰;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消体制内外无形的“双轨制”;进一步推进收入分 配制度改革,让人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唯有以制度和规则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才能让 公平正义照进现实,才能为中国梦想筑牢坚实基座。 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公平正义,本是人类共同的美 好追求;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攻坚期,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强烈。用改革的勇气和担 当坚守公平正义,反过来,公平正义所激发的力量,也定能推动转型中国涉过险滩、穿越激流 ,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2013年10月24日) 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七 无论是金字塔尖的顶层设计,还是方方面面的细节考量,都需要改革者 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自省,有“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 本的准备”的自觉 近日,南京市长季建业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从李春城、刘铁男到李达球、蒋洁敏,十八 大以来的“铁腕反腐”,宣示执政党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下,着力加强自身建设,锻造改 革发展更坚强领导核心的勇气与魄力。 回顾中国改革历程,有国外媒体赞叹,“他们一直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让一个十几 亿人口的国家从困境中崛起,迎接前面的挑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叩开改革开放大门 ;1992年,南方谈话冲破思想观念的羁绊;这些年,勇敢直面国际金融风暴,从容应对各种自 然灾害……如果说真有一种“神奇能力”,那正是执政党对改革的预见力、领导力、执行力和控 制力。“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指出了中国改革的关键所在。 环视世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闯过经济社会转型关必须的政治保障 。“东亚四小龙”靠着政府强势主导,相继完成现代化爬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励精图治引领新 加坡完成转型。然而,对任何执政集团而言,这也都殊为不易。作为确定国家航向的方向盘、 建设有效政府的生命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现代化过程中可 谓至关重要。 如今,中国改革行至关键时期。粗放的增长亟需转型,一些地方PX困局折射公众环境焦虑 ,公众权利敏感催促社保水平提升……这些“发展起来的问题”,早已不是改革之初简单的对错 判断题。改革再出发,没有快捷键可按,没有软柿子可捏,摸不到渡河用的“垫脚石”,触碰的 多是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利益调整博弈。改革越来越紧迫,也越来越艰难。无论是金字塔尖的顶 层设计,还是方方面面的细节考量,都需要改革者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自省 ,有“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的自觉。 正如十八大报告的判断,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仍然严峻、“四大危险”仍然尖锐。表现在改 革的认识与实践中,就是一些人的“改革综合征”。或是担心有风险、难度大而怕改革,或是担 心触动利益、影响个人而不愿推进改革,也有的散布“改革已死”、“改革必败”的悲观论调,流 布“改也没用”、“越改越坏”的负面言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者尤需统一思想、澄清认识 ,把改革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当此之时,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铸铁为钢的自身建设、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十八大之后,我们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 痕”的坚韧行动,呈现了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历史结论的深刻体认。新一届中央领 导集体履新近一年,从清退不合格党员到严格管理干部,从践行“八项规定”到清扫“四风”污垢 ,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反腐到制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从身体力行倡导厉行节约的文 明风尚到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集的党建举措,彰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的一贯理念,更彰显以党的建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1980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来华授课,物资分配部门的领导提问:“请告诉我们,在美国 ,到底由谁负责物资分配?”昔日的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肤浅认知,早已被抛入历史。旧邦新命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奏改革号角。当此之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 一个更富先进性和纯洁性、更有担当更加奋发的现代政党,以深化改革引领中国进入发展新境 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13年10月25日) “造城”虚火症该治了 “造城”之风,根源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 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 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些数字,加上各地频现的“国际化大都市 ”规划,不时曝光的“空城”“鬼城”问题,让人们忧虑,“造城”运动会带给城市怎样的未来?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新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 。中国城市新区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亮点之一,前有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中有郑东新 区,近有西咸新区,都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后 来者一定要重视的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必须 量力而行。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少饭。新区建不建、建多少、建多大、标准多高、速度多 快,这些问题应该到实践和群众中找答案,在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中明确路径和目标。 然而,遍地开花的新区、新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容,往往与之背道而驰。“20年站前列 ,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在这样的口号下,一些地方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城市建设的虚 火太旺。或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快,或人为提高建设标准不计成本,或无视群众利益蛮干硬干 ,吹大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泡沫”。比如,在西南一个县级市开足马力上房地产项目,仅消化现 有住房就需至少15年;而江苏某镇明知政府财力不足,征地速度却不降,直接给农民打白条 ,说征地补偿“过两年再给”。类似这样的现象,各地并不少见。 这种与实际脱节、与规律相悖、与民意相违的“造城”之风,表面上红红火火、风风光光 ,实际上却是精血亏耗的虚火症。一些城市盘子做大了,骨架撑开了,高楼起来了,却缺乏完 善的公共设施,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也远远落在后面。 “农民工待不下,老百姓走不进,谈什么走向国际?”“大都市的面子,小县城的里子”,“马 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我们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倾听群众的反映和呼声,更可以体会 到,一些地方大造新城、滥建新区,就是在搞不得人心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发展中的 形式主义,更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一位领导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决策失误、规划错误,所造成的浪费往往是最大的。不少地 方一哄而上,新城四起,大片良田被圈占,大笔财政资金注入,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一些地方 更是寅吃卯粮、透支未来,借新债还旧债,“地都卖到20年后了”。然而,事实一再证明,那些 “拍脑袋”拍出来、“一支笔”批出来的新城新区,那些荒草萋萋的烂尾工程、“空城”“鬼城”,其 实是缺乏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 的债务包袱,更让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病”越来越加重。 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同步推进的发展视野中来谋划。这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现代化系统工程,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的改革过程。剖析“造城”之风,错就错在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成圈地、盖楼、造城,还是用 “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这种群众反映强烈、隐患严重的发展顽疾,已经到了必须下猛药、出硬招进行治理的时候 。由此进一步反思,像“造城”运动这样的发展中的“四风”问题还有哪些?对症的药方又在哪里 ?这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3年8月28日) 当干部不能只会抓经济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一 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看他重不重 视、善不善于抓宣传思想工作 一位外交官曾经这么说过,新中国头30年是解决“挨打”问题,第二个30年是解决“挨饿”问 题,今后30年要解决“挨骂”问题。虽是一种比喻,却耐人寻味。 且不说,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在国际上遭受着更加严苛的审视,也面临着不同意识形 态的龃龉较量,使“挨骂”在所难免;单从国内来说,许多干部可能都有类似感慨:经济发展了 ,批评声却比以前更多了;埋头苦干着,有时却得不到理解认同,一些群众甚至“端起碗来吃肉 ,放下筷子骂娘”。 出现这种情况,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增多的因素,有干部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群众水涨 船高的期待。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常被忽略,那就是一些干部只重视搞经济建设,对意 识形态工作却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有的片面理解“行胜于言”,将宣传思想工作视为可有 可无的点缀,新闻发言人成了“不发言人”;有的奉行明哲保身之道,害怕说错话、表错态而保 持沉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忽略能力提升,对新的舆论环境一片茫然,躲媒体、怕 网络、当鸵鸟。 不善于表达自己,就会“被表达”;不主动回应诉求,就是放弃话语权。这些年来,因为表 达不当而招来的批评质疑,因为信息不畅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因为缺少沟通而导致的误解对立 ,无不说明,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果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 后也要出问题。尤其在今天,国际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人们思想互动的独 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意识形态工作还停留在原地,不仅要吃大亏 ,甚至还要犯大错。 改革开放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共识。对于这一点,怎么 强调也不过分。但也要看到,治国理政是一项综合工程,如果把领导职责简化为“抓经济”,把 执政兴国等同于“惠民生”,就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经济建设做得再好 ,也不能一俊遮百丑。试想,如果经济发展逻辑和意识形态宣传“两张皮”,说服力从何而来 ?人心凝聚和政治整合只靠经济利益,持久性如何实现?如果跟群众连话都说不上,又谈何做 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干部说起经济工作来头头是道,但谈到意识形态工作就枯燥乏味,不 是照抄照搬的老一套,就是空洞无物的旧说辞。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谈到“本领恐慌”时,曾经举 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我们的有些战士,他们识字比营长识得多,他们从前一个字也不认 识,现在能认得五百、一千、二千、三千,能写短短的文章,登在墙报上。我们的营长、连长 ……不但文章不会做,许多东西都不知道,战士反而比他们高明。”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 体,面对各阶层不断提高的表达能力,领导干部如何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何避免新的“本领 恐慌”? 在这个意义上,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看他重不重视 、善不善于抓宣传思想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 两把刷子,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 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工作才会主动,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善于在众声喧哗中明辨主 流支流,善于从百家争鸣中把握真实民意,把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 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疏导情绪、平衡 心理,从而实现党和政府“无形资产”的增值。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对于我们党来说,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能不能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 进也已经说明了;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继续保持党的思想宣传优势,需要我们 的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做出回答。 (2013年8月27日) 让人信自己先得信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二 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 可能真正打动人 有的干部反映,现在有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谎 ;干部做事还没开始,百姓就认定想作秀。尤其谈到理想信仰、宗旨信念、价值追求,听众更 像是看票友穿帮,一肚子的不屑。做群众思想工作,“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能,新办法不会 ”,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 诚然,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乃至大众心理,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利益多元、思 想多变,确实让宣传思想工作难度系数增大,“说服”与“认同”的阻力加大。但“老不信”现象的 出现,也与一些党员干部的言行缺乏说服力有莫大干系。 比如,如果有的领导干部,动辄牢骚、常有抱怨,连自己都不相信所选择的道路,如何让 群众产生认同?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噱头,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 拜佛,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主义理想?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 ”,随时准备“跳船”,如何让群众树立“三个自信”?有的心为物役,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 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又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这样的干部,即使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也会缺少听众;文章写得妙笔生花,也 只会令读者觉得虚伪。 与上项目、搞工程等物质建设相比,宣传思想工作属于精神建设,建树的是理想信念,感 染的是思想灵魂,有它的特殊性。精神家园中的劳作,如耕云播雨、凝风聚气,看似虚空玄妙 ,实际上照样有规可循。古人云,“行胜于言”、“事实胜于雄辩”,西谚说“别光听他说了什么 ,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让人信 首先得自己信,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他人。 无庸讳言,在我们的队伍中,信仰缺失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宣传思想工作的正面努力,成为一种反面典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 的。他们不听你调子唱得有多高,看的是实在的业绩;不看你蓝图绘得有多好,看的是实干的 行动。对党员干部话语的“具象化”观感、对其行为的“具体化”判断,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我们道 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度。 让群众信先得自己信。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救中国于水火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弃家财和家庭 幸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周恩来、彭湃都是背叛了家庭所属的阶级,摆脱了相对宽裕的生 活环境,在血雨腥风中投身革命。贺龙之女贺捷生回忆:南昌起义后,谭平山和周逸群对像学 生那样虔诚地坐在一条板凳上的父亲说:贺龙同志,此刻我们代表党向你问话,你必须如实回 答,不得隐瞒。请问你的动产、不动产、现金等,还剩多少?父亲淡然一笑,摊开双手说:我 什么都没有了